截至3月31日晚间,随着中国银行发布去年业绩,国有大行2016年业绩披露步入尾声。
3月31日,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发布二季度经济金融展望报告,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业研究主管张兴荣回答《财经》记者提问时表示,根据几家国有大行披露的年报来看,未来挑战主要体现三个方面:利息净收入下降;成本、收入比略有上升;多元化收入来源和稳定性。
年报数据显示,四大行的资产规模都在20万亿上下徘徊。工、农、中、建四大行资产规模分别为24.13万亿、19.57万亿、18.15万亿、20.96万亿。
该报告估计,2016年末,上市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分别为131.3万亿元和121.2万亿元,同比增长12.0%和12.5%,增速较2015年分别下降0.4和上升0.5个百分点。
看国有大行业绩对比国际银行更有价值,几大行资产平均增长率在10%左右,这与全球系统重要性银行相比还是比较高的。此外,美国系统重要性银行资产、负债规模分别增长3.4%和3.5%,欧洲银行则下降3-4个百分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经济有企稳迹象之时,国有大行的一些业绩发布指标看起来依然并不乐观。首先体现在营业收入指标上,工、农、中、建四大行2016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6417亿元、5060亿元、4836亿元、6050亿元,除了中国银行营收是正增速外,其他几家大行的营收增速已经进入负增长。
备受市场关注的两个指标,归属于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和不良率也显得有些压力。工、农、中、建的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2782亿元、1839亿元、1646亿元和2315亿元,增速均在2%以下,甚至中行归属母公司的净利润增速已经是负值,农行、建行均在1%以上,工行是0.4%。
中国银行管理层表示,出于稳健经营考虑,中行去年拨备覆盖率增加了9个百分点,这在整个同业是逆势上升的一个现象。中行去年的拨备覆盖率163%,在不良处于四大行最低水平的情况下,拨备覆盖率逆势上调到163%,也确实提现中行稳健经营考虑。
根据中国银行国际金融研究所统计的23家国际的系统重要性银行,整体净利润较2015年下降了13.9%,美国上升0.8%,欧洲净利润下降接近一半。从净利润绝对值来看,中资大行的净利润绝对值是显著高于国际同业大行(系统重要性银行)。
国有大行净利润增速下滑的主要原因是各行的利息净收入出现下滑,四大行去年利息净收入均出现降幅,降幅幅度在7%-9%上下徘徊。
中行银行行长陈四清在业绩发布会上表示,中行净息差收窄主要受境内外低息环境及营改增税价分离因素影响,下半年净息差走势逐渐趋稳。
在不良率上,农业银行去年的不良率较高达2.37%,工行不良率1.62%、中行不良率1.46%、建行不良率1.52%。
而上述的23家系统重要性银行不良率大致在2.6%左右,张兴荣认为,中资银行的四家整体还比较低,而且有两家银行的不良率是同比下降的。“从规模、效益、质量来看,中资大型银行从全球来看还是整体保持领先的地位。”
上述展望报估计2016年末,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为1.2万亿元,同比增长20.1%,增速较2015年末下降28.7个百分点,不良贷款率为1.70%,较2015末上升0.1个百分点。
2016年第四季度,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率为1.74%,较2016年三季度下降0.02个百分点,结束了连续19个季度的上升的趋势。
报告认为,从上市公司的利息保障倍数是否小于1、不良贷款率+关注类贷款率的变动以及上市银行股价与盈利偏离度测算出的潜在不良率走势看,我国银行业前期积累的不良资产得到了较大程度释放,不良贷款率呈现边际改善的迹象。2017年,如果实体经济能保持平稳增长,不良贷款率稳中趋降的可能性较大。
此外,拨备覆盖率指标较为值得关注,从四大行的拨备来看,工行的拨备覆盖率为137%,已跌破监管红线,其他几家大行大多在处在润增速与拨备两难全的局面。
工商银行董事长易会满在发布会表示,工行拨备覆盖率去年四季度也有小幅度的回升,资产质量稳中向好的态势已经显现,预计今年资产质量比去年会更好一些。目前工商银行拨备充足,预计今年会拨备比例逐步回升。
针对国内银行较高的拨备覆盖率监管要求,此前已经多位银行业人士呼吁逆周期监管,在经济压力较大时期可适当放低指标。
张兴荣认为,国内拨备覆盖率的监管要求较高,大行的这一数值即使下跌,也显著高于国际大行60-80%的水平。如果该监管指标降至100%,则利润数据会更好看。但监管政策未调,其实也好,对银行而言,保守些有助于守住底线,走得更远。相信会有银行即使不良率略升,但拨备更多,拨备覆盖率反而提升更多百分点。
对于在新形势下,中资大行面临的挑战,张兴荣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利息净收入下降,几家大行大致在7%-8%水平,股份制银行总体也是下降,这与利率市场化推进,大行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减费让利等有关,这点也在大行预期之中。
第二个挑战是大行的成本、收入比略有上升,从零点几到1点多个百分点,这点实际上在去年季报有所提示,整体来说,大行的网点规模比较大,固定资产的成本相对比较大,另外,大行的转型需要花费更多的时间和投入,需要战略性投入,比如IT和新的基础设施的投入也是上升的,成本收入比上升有一定压力,但是整体来看,还是25%-30%的水平,对比国际同业仍然处于非常低水平,需要大行保持相对较低的成本收入比的的情况下,在战略性投入上进行比较好的前瞻性投入为未来转型创造条件。
第三个挑战多元化收入来源和稳定性,我们看到有的大行的非利息收入低于10%,有大行则超过20%。非利息收入是商业银行转型非常重要的战略,除了利息收入之外,商业银行需要在手续费收入、多元化业务收入、国际化业务收入方面探索新的收入增长来源,这需要商业银行在人力资源投入,系统改造以及服务能力提升上下大功夫。对比国际同业,非利息收入在30%以上才是银行利率市场化之后一家大型银行所应该具备的水平。
张兴荣认为,整体来看,中国的经济的基本面支持银行业平稳发展,为银行业绩效稳中求进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对外开放、双向开放为银行业国际化拓展多元化收入也创造了条件,大型银行最大的优势是资金成本相对比较低,网络比较宽泛,如果能够用好这些客户基础条件,加快转型速度,相信中国的大型银行在中国银行业仍然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转载自“财经杂志(i-caijing)” 作者:张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