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社论前沿
本公众号关注国际顶级刊物,聚焦前沿理论方法,追踪名家研究轨迹,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社会学理论大缸  ·  《寒假论文写作与发表训练营》开放报名!论文拆 ... ·  5 天前  
研之成理  ·  贺曦敏,Nature Materials!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社论前沿

重新领略民国时期的那些社会学家们 | 社论前沿

社论前沿  · 公众号  · 科研  · 2017-09-23 09:00

正文

编者按

中国社会学的发展和进步,离不开民国时期的那些先辈的开创。许多人或许了解费孝通、晏阳初、梁漱溟等大家的名字,但或许其中的许多具体事迹并不为人所知,或许还有像杨开道等众人不甚熟悉的社会学家。本期小编就为大家带来社会学界的民国遗风,介绍两位农村社会学研究的大家——梁漱溟先生与杨开道先生。

学习是一个需要不断反思的过程~


民国遗风

这是社论前沿第S708次推送

微信号:shelunqianyan

梁漱溟(1893-1988)

梁漱溟先生生于光绪十九年(1893年)10月18日,祖籍广西桂林,生于北京,名焕鼎,字寿铭。20岁后取字漱溟,他在城市长大,却为农民做事,发起“乡村建设运动”。虽然只有中学学历,却凭借勤奋和天赋自学,在佛学、儒学等方面卓有成效。

主要著作

梁漱溟先生一生的主要著作有:《印度哲学概论》、《究元决疑论》、《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论文集》、《中国民族自救运动之最后的觉悟》、《乡村建设大意》、《乡村建设理论》、《朝话》、《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东方文化及其哲学》等。其中《东西文化及其哲学》是他的成名作,《中国文化要义》是其文化哲学的代表作,而《乡村建设理论》则是他的教育理论代表作。

乡村建设

1930年在山东,梁漱溟开始了乡村建设。1933年,梁漱溟在山地邹平县的县政改革中重新划分区划,以366个自然村作为最低的行政单位。设立乡村建设研究院,下属研究部、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邹平实验县、农场、社会调查部、医院卫生院和图书馆等。

梁漱溟的乡村实验活动集中于“乡农学校”之中,这是他乡村建设的立足点和出发点。

梁漱溟以乡村建设来改造中国社会的理想由于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而搁置起来,但当时也引起了各方人士的广泛关注。社会学家吴景超当时指出,搞乡村建设运动解决不了中国农民的问题。

主张全盘西化的陈序经毫不客气的批判乡村建设运动,实际工作少,基本做了也是无用。乡村建设的目的是救济乡村农民,然而结果却变为救济工作人员。

虽然,对于乡村建设的成效如何,大家各有评判。但在那个风雨飘摇的岁月,怀着改变乡村的面貌的决心,敢于实践的态度仍然令人敬佩。

认识与评价

梁漱溟先生其一生,创作了一系列影响巨大的学术论著,然而他却不屑于做一个坐而论道的思想家,而是一个立而行道的社会实践家。梁漱溟先生称自己“不是为学术而学术”,其形上致思的目的在于“认识老中国、建设新中国”。其“是一个思想家,同时又是一个社会改造运动者”。其生命中有两件大事,其一是乡村建设,其二是政治运动。

乡村建设:梁漱溟在《乡村建设理论》一书中,向世人展示了理想的新中国宏伟蓝图。乡村建设就是要创造一个新文化,创造新文化要以乡村为根,要以中国老道理为根,即以儒家学说为根本精神。

政治运动:1937年起,出席国防参议会、初防延安,担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巡历华北华东游击区,成立统一建国同志会,筹建中国民主政治同盟。抗战胜利后,主动调停国共两党,奔走国内和平,出席旧政协,参与南京和谈,为和平作最后努力。

其实,梁漱溟先生一生很多事情,都只是做了开头,并没有坚持下去,开创完局面就转向一边。在社会学领域,其乡村建设运动的影响也较为深远,是中国早期进行实证研究的典例之一。在多个领域涉猎甚多的他,曾说“若吾死则天地将为之改色,历史将为之易辙”。


杨开道(1899-1981)

杨开道先生于1899年6月7日生于湖南省新化县北渡村,号导之,是中国早期社会学家,中国农村社会学的创建者之一,农村社会学博士。


生平记事

1904年2月,杨开道于当地私塾就学。

1912年,转入长沙私立明德中学,至1916年毕业。

1920年,进入国立东南大学(原南京高等师范)就读。1923年夏天,在《东方杂志》7月号上发表论文《归农运动》。并于1924年6月毕业。同年8月赴美留学,进入艾奥瓦农工学院研究院,师从社会学界社会心理学派的代表人物H.B.霍索恩学习农村社会学,1925年获得硕士学位。

同年进入密歇根农学院师从K.L.巴特菲尔德,继续学习农村社会学,并于1927年4月获农村社会学博士学位后回国。

1927年7月受上海大夏大学暑期学校之聘执教,9月起担任教授,同时兼课于大夏大学与复旦大学。

1928年7月,受邀至燕京大学以副教授身份任教,讲授农村社会学。1928年秋,在美国洛克菲勒基金会的资助下,亲自主持并组织燕大社会学系学生在河北清河镇开展大量的社会调查。

1929年春,以“改良农村组织、增进农人生活”为主旨,着手主编《农村生活丛书》,并于1931年由世界书局出版发行。、

1930年,他组织燕大学生深入调查,在清河镇正式成立了“试验区”,这是中国第一个高等学校农村试验基地,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提供了切实的场所,所有有价值的学生毕业论文、调查报告都取材于“试验区”。

同年,他组织发起成立了中国社会学社,历任理事及副理事长。1936年,又受洛克菲勒基金会之托,联络燕大、南开、清华、金陵四所大学和协和医学院成立“乡村建设协进会”,任试验区主任。

1981年7月23日,杨开道先生在武汉逝世。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农村社会学》、《社会研究法》、《社会学研究法》、《社会学大纲》、《清河——一个社会学的分析》、《农场管理学》、《中国乡约制度》、《人物月刊》、《新世界》、《农民运动《新村建设》、《农村调查》、《农村领袖》、《农村组织》等。另有《归农运动》、《乡约制度的研究》、《吕新吾的乡甲约制度》、《吕氏乡约的分析》等文章。

学术记事

1. 农村社会学研究

杨开道指出农村社会研究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善农村生活的全部”。他认为,要解决农村的根本问题,就必须将人与人的关系作为主体问题来看待。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才能抓住农村社会生活面临的核心问题。

2. 乡约制度的社会史研究及农村组织思想

《中国乡约制度》是杨开道关于农村自治社会史研究的代表作。乡约制度通过乡民受约、自约和互约三个层面的交往机制,使乡土社会诸阶层的成员得以维系共同生活和共同进步。杨开道从理论的视角,对中国历代乡约制度发展和变异过程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并在其著作中详细阐述了乡约的产生,以及宋、明、清的发展。

3. 农村社会实地调查和建设实践:清河实验区

为了作为教授社会学及研究社会学之用,杨开道等人决定选择一个村庄作为社会学的教学、研究和服务之用,即建立一个社会学的实验室。他们找到位于北京德胜门18里的清河镇,之所以选择清河镇作为调查地点,其具有卓越的地理、政治、人口优势,又具有代表性。

杨开道认为社会是整体的,因而分析农村也要从整体的角度来加以分析。其主持的清河调查从社会学的立场和方法出发,一切以调查为基础,力求实事求是。

以上两位民国社会学家的共同特点为,都以农村为研究领域,践行实证研究的方法,为改变中国农村作出自己理论和实践上的贡献。



李景汉(1895-1986)

李景汉先生于1895年出生在北京通县,1912年考入通县协和学院。1917年赴美国求学,攻读社会学并兼修社会调查方法。1924年归国后,在燕京大学、北京大学与清华大学相继任教。他从下层社会入手,从事城市社会调查,并要求自己“要从事一辈子社会调查。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北京郊外之乡村家庭》、《 社会调查方法》、《定县社会概况调查》、《定县秧歌选》、《定县经济调查》、《定县须知》、《中国农民问题》、《社会调查》、《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生活调查札记》等。

实地社会调查

李景汉是近代中国社会调查的典范实践者,他一生做了大量的社会调查,运用普查法、个案法、抽样法等对中国的都市与乡村进行广泛和深入的调查,李景汉被认为是社会调查派的代表人物。而燕京大学社会学系为代表的社区研究派批评“中国社会调查运动”,往往以李景汉为典型。其调查特点在于,为了解决问题而调查。

1. 对洋车夫的调查

现代交通的发展不断侵蚀着最穷苦人的生存底盘,李景汉在从事社会调查时选取了洋车夫作为主要的调查对象,因为李景汉认为他们最能代表我国绝大多数贫民的生活状况。

在调查中,李景汉先利用当时警厅的统计,搞清北京洋车的数目,出赁洋车的车厂数目,以及制造洋车的铺子数目。他访问了1300多位车夫,选其中可靠的1000分资料做统计,并调查了出赁洋车的200处车厂,以及100个人力车夫的家庭。

根据他的调查结果,洋车又称东洋车,于1886年从日本传入中国天津的,后又从天津传入北京。北京在调查时有营业洋车29000辆,自用洋车7500辆,城外四郊地方挂号洋车有7700辆,三数共计44200辆。此外,李景汉还详细调查了车夫的生活及工作状况,如他们的籍贯、年龄、家庭情况、嗜好等。以及那些单身住在车厂的车夫、交钱与否,数目多少,睡觉用炕还是木板,各自的数目,以及如何做饭,厕所状况等。

2. 对劳工生活程度的研究

李景汉花了4年时间调查北京苦力及多种手艺工人的生活水平,对他们的贫穷生活做了细致的描述。他将这些穷人的生活状况按生活程度高低分为四种。

第一种为仅能生存或半生不死的生活程度,人数约计12万,其中无家可归,住在小店,俗称“火房子”的乞丐至少有1万人。

第二种为对付着过的生活程度。包括次贫户及下等户的三分之一,计6万户。若按5口之家计算,全家全年生活费在150-200元,平均约175元。全年食品消费为约117元,家庭中从业者月收入在10-13元间。

第三种是北平工人认为知足的生活程度,为各类技术工人、电车雇工、邮差及一部分店铺的雇员,约6万户。

第四种为北平工人认为舒适的生活程度,包括下等户与中等户的一部分。这种家庭全年生活费在300-400元,平均约350元。

3. 对北京郊区乡村家庭的调查

李景汉在燕京大学讲授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时,看到学生对社会调查兴趣甚大,便借此机会指导15位学生对北平郊外的乡村家庭进行调查。调查中采用问卷法和比较研究法,对160多个群众家庭生活进行了实情调查。结果显示村民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主要劳力以农业生产为主,人均收入155元。且思想意识落后,对时政漠不关心,卫生医疗状况也很差。这是使李景汉将关注重点由城市转向农村的转折点。

4. 对定县的调查

李景汉于1928年受晏阳初邀请,去河北定县主持定县调查工作。他花了七年时间,对全县的概况进行调查,然后进行分析调查,包括农业、物产、文化、政治、卫生、风俗习惯等。在他编著的《定县社会概况调查》中,全面涵盖了上述资料。


言心哲(1898-1984)

言心哲先生出生于湖南湘潭,2岁父亲去世,5岁母亲去世。1913年考入长沙甲等商业学校,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0年赴美国加州太平洋学院学习。1923年转入南加州大学,108年硕士毕业归国,在燕京大学、国立中央大学、中山大学、重庆北碚复旦大学任教。提倡社会调查是研究中国最实在的方法。

 主要著作

主要著作有:《社会调查大纲》、《农村家庭调查》、《农村社会学概论》、《南京贫儿调查》、《中国乡村人口问题之分析》、《南京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大学毕业论文的作法》、《农村社会学导言》、《社会事业与社会建设》、《现代社会事业》等。

学术记事

1. 社会调查大纲

言心哲于1929年到南京中央军校高级军官训练班讲授“社会调查”课程。课程内容大都属于社会调查的原理和方法,在南京中央政治学校用过的讲义,后来编成《社会调查大纲》一书。该书内容包括社会调查的步骤、社会调查的组织、实地调查方法、调查谈话、教育调查、犯罪调查、卫生调查、失业调查等。

在1931-1936年于南京中央大学社会学系任教间,言心哲先后进行了南京人力车夫调查和南京贫儿调查,并于1934年在江苏省江宁县进行了农村家庭调查,后来这些调查都以《南京人力车夫生活的分析》、《南京贫儿调查》、《农村家庭调查》书目出版。

2. 农村社会学

言心哲认为农村社会学研究对于当时的中国十分重要,无论从人口上还是历史上,农村都不可忽视。他认为农村与城市之间的关系是相互依赖的。农村人口迁往城市有很多弊端,农村人口与都市人口的消长可影响许多社会问题,减少了农村农业生产的劳力、影响社会治安、家庭分隔也影响农村家庭生活。

3. 现代社会事业

言心哲将social work称为社会事业,将社会事业定义为:“社会事业是运用现代科学的知识与方法,办理各种社会救济事业,以免除个人当前的痛苦及解决社会当前的问题,消极地减少各种社会事业,通可包括在内”。他注重社会事业人才的培养,无论是在农村社会生活中,还是在整个社会中他认为社会事业人才应分为社会事业行政领导人才、社会事业高级专门人才、社会事业的中等技术人才、社会事业的低级普通人才四种。其著作《现代社会事业》是关于社会事业著作的集大成者。



文献来源:

本文内容摘自《民国时期部分社会学家记事辑》一书,感谢原作者。

文章编辑:张炎汉

                                                                                            


社论前沿
关注国际顶级刊物
聚焦前沿理论方法
追踪名家研究轨迹
推送最新学术论文

微信号:shelunqianyan
社论译介作品,欢迎投稿、个人转发朋友圈,自媒体、媒体、机构转载请申请授权,联系邮箱[email protected],注明“机构名称+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