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上海头条
上海吃喝玩乐第一榜,提供最鲜活的城市资讯,记录最有温度的城市生活。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关于上海城市美学的补白。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上海本地宝  ·  下月起,机票报销有新变化! ·  3 天前  
上海发布  ·  【探索】2024年寻找上海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上海头条

暖哭了!上海街头艺人持证上岗,个个都能放大招!

上海头条  · 公众号  · 上海  · 2017-03-25 21:27

正文


最近有个关于

“上海街头艺人持岗上证”的话题

登上了微博热搜


全国网友都大赞这是个

有人情味、有文化味的措施


听说过教师上岗需要教师资格证

医生上岗需要医师资格证

在上海,街头艺人也可以持证上岗了

其实这项管理从2014年就开始实行了


2014年10月,上海8位街头艺人经过选拔和培训获得资质证书,在接下来的一个月时间于静安嘉里中心广场试点表演。

2015年6月,第二批艺人也加入进来,总数16人(目前表演者15人)。

2015年9月16日,第三批街头艺人共13人获得颁证,表演地点扩大到在长宁区的虹桥商圈、虹桥公园等繁华地段。

……


有了这张证,有了合法身份

街头艺人不再是从前那个

和城管玩“猫和老鼠”游戏的流浪者了

他们有了展示自己才华的舞台




颁证前,市演出行业协会与每位艺人签订

不扰民”、“不定价”、“不乞讨”等14项职业约定

街头演出遵循定点、定时、定人、定事原则

上岗证定时更换,如有违规行为

随意改变演出时间、地点、内容等

都将被取消表演资格




老上海的街头艺术,侬还记得伐


豫园一带的街头艺术

自明末清初日渐繁荣

耍蛇、杂技、戏曲、说唱,应有尽有

整个就是民间艺术的大卖场

 


最风靡的当属滑稽戏鼻祖

小热昏

始于清光绪年间

又名"小锣书",俗称"卖梨膏糖的"

演唱者站在板凳上

旁边竹子支架上放着一只装着梨膏糖的木箱




1905年在上海城隍庙

以卖梨膏糖为生的

杜宝林

把说唱朝报的形式运用到卖梨膏糖上

时常讥刺时弊,讽喻世道



由于经常招致官差驱赶

为了逃避追究

故将这种形式取名为"小热昏"

意思是演员自己发昏说的胡话



1927年杜宝林的学生

江笑笑鲍乐乐也进入上海

演出《水果笑话》等小热昏节目

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



最受欢迎的是丑角王无能

南腔北调什么方言都通晓

又说又唱

台下的观众时而捧腹

时而掌声四起



上世纪50年代以后

这些从弄堂里长出来的艺术逐渐枯萎

有的更是彻底消失了

文革后文艺的各个方面开始复苏

但街头艺术没有复苏



城市慢慢地拒绝了这一表演形式

如今在街头看到的所谓表演

也往往伴随着乞讨、伤残、疾病、灾难



街头艺人,城市里流动的美丽画卷


被可怜和被欣赏,是乞讨和街头艺术的主要区别。——罗怀臻



街头艺人的表演是一道独特的城市景观

在巴黎、纽约、莫斯科等欧美城市随处可见

让人欣赏过后心甘情愿地为艺术买单



台湾地区很早之前已经开始颁发这类证明

并且“001号街头艺人证”持有者

是曾经演唱诸多经典歌曲的周华健



其实街头艺术并不仅仅只有唱歌

类似于舞蹈、魔术等等都在这个范畴内

魔都的街头艺人们个个都能放大招

你曾经为他们驻足欣赏过吗


草编艺人胡立成

首批8名持证献艺的街头艺人中年纪最大的一员


李雄刚老师从1991年开始制作易拉罐工艺品

没几分钟就能剪出一幅简单的风景画


从事艺术气球表演10余年的

孪生兄弟王士平王路平

 给孩子们带去了无数的快乐


土生土长的上海男孩陆昕一

回国后放弃专业

潜心学习魔术表演


“音乐达人”殷铠

能手口并用同时演奏吉他和口琴

经常有“幸福过度”的小朋友

伴着音乐起舞


马老伯五六年前开始学吹陶笛

现在义务教学的他收了很多学生

也交了不少朋友

 


街头画像艺人苏楠坐在小板凳上

手拿画笔抬头看一眼“小模特”

勾勒几笔女孩的样貌就跃然纸上



高手在民间,他们的才华都应该被欣赏


希望每一个人的才华和梦想都不要

被湮没在城市的喧嚣中



仅凭一只凿眼的水瓶写空心字


表演魔术的艺人


用脚作画的残疾艺人

 

街头独腿大叔用粉笔在地上画蒙娜丽莎 


清晨在弄堂里表演的爷叔




上海是一座公平的城市

每一个人的努力

都应该被温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