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心在线
为全国的心脏医生提供一个沟通、交流的平台,解答医生临床问题,为基层医生与三甲医院心脏医生之间顺畅沟通搭建桥梁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Allen说懂TRO  ·  警惕!Poppy ... ·  15 小时前  
半导体行业联盟  ·  DeepSeek爆火,梁文峰身家或超黄仁勋!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心在线

GW-ICC 2024报道 | CRT/ICD论坛:创新技术与临床实践

心在线  · 公众号  ·  · 2024-12-17 17:30

正文


11月8日,第35届长城心脏病学大会暨亚洲心脏大会2024CRT/ICD论坛圆满结束。CRT/ICD论坛聚焦心脏再同步与除颤技术,探讨前沿进展,共谋患者心脏健康新篇章。本论坛下设2场分论坛,共计10场专题会议,分别从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预防,ICD植入研究,新型生理性起搏方式等不同角度讨论领域进展,分享先进经验。


上半场分论坛聚焦ICD,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吴永全教授 ,兰州大学第二医院 常鹏教授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 刘志敏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孙卫平教授 共同担任主持。


首位讲者是来自北京清华长庚医院的 张萍教授 ,她的讲题是“恶性心律失常猝死预防:基质、机制和预警”。张萍教授首先介绍了恶性心律失常(SCD)的病因和流行病学,冠脉异常,心肌病,遗传性心律失常等是恶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常见病因,其中遗传性心律失常猝死年龄较早,而冠心病猝死年龄较晚。随后张萍教授介绍了SCD发病三要素:心脏器质性病变+心电活动异常+功能性触发因素,其中心律失常猝死发病机制为早后除极+迟后除极,主要与心肌钙活动相关。张萍教授又介绍了心肌缺血,心肌病和离子通道疾病与恶性心律失常间的关系,缺血后坏死的心肌容易导致局灶性和折返性心律失常,因此可能导致猝死,而心肌病中排列紊乱的心肌细胞和纤维化则成为了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的基质。张萍教授指出基因检测在SCD预防中的重要性,基因检测是遗传性心律失常诊断重要依据,其中缺血性心脏病基因检测可用于预测患者危险分层,指导ICD植入。最后张萍教授表示目前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SCD预防已经进入全面性筛查和个体化治疗新时代。


接下来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 汤宝鹏 周贤惠教授 分享的讲题是“非静脉ICD植入的研究和中国经验”。首先周教授向大家介绍了我国心源性猝死预防的现状,目前百万人口植入率与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周教授介绍目前经静脉ICD(TV-ICD)存在一定局限性,皮下ICD(S-ICD)则因电极导线与心脏距离远而受到限制,新型血管外ICD(EV-ICD)一定程度上可避免上述限制。EV-ICD相比TV-ICD和S-ICD,具有位于胸骨后和预期使用寿命更长等优势,特别地,目前EV-ICD是唯一具有ATP功能地血管外ICD。此外周教授指出EV-ICD具有电击后起搏和停搏预防起搏功能,已有多项临床研究验证EV-ICD系统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同时报告显示患者对EV-ICD的总体接受度高于S-ICD。随后周教授介绍了EV-ICD在世界范围的应用情况,植入前术者培训流程以及多学科合作的手术流程。最后周教授分享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通过CT评估患者植入可能的经验并分享了一例精彩病例。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的 李若谷教授 分享了“特殊人群的ICD治疗:指南和实践的差距”。李若谷教授首先介绍了特殊人群:孕妇及围产期心肌病,运动员,心脏移植患者,高龄患者。李若谷教授指出心律失常是妊娠期较常见的心血管并发症之一,对患有心律失常疾病的女性,围产期的心血管风险则会明显增加,如需要在妊娠期植入ICD,建议采用最佳的辐射保护策略。随后李若谷教授介绍在年轻运动员中心源性猝死多与心肌病或离子通道病相关,而中老年运动员则多与冠心病有关,运动员在参与竞赛前应进行详细的心血管评估,如被诊断患有心脏病,ICD的推荐同常规人群。而对于心脏移植患者,李若谷教授指出在等待心脏移植的患者应考虑植入ICD进行一级预防或使用可穿戴式转复除颤器,而在同种异体心脏移植血管病变或治疗排斥反应的移植患者中可以考虑植入ICD。最后李教授表示在EU-CERT-ICD前瞻性队列研究中,有一级预防ICD适应症的冠心病或心肌病患者中≥75岁的患者未观察到ICD获益,这可能与高龄本身增加死亡风险,研究中高龄患者纳入比例不足以及共患病显著影响ICD患者生存率等多种因素有关,临床中需要综合SCD风险及并发症等因素综合考虑ICD指征。


第四位讲者是来自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的 陈良华教授 ,他的讲题是“ICD置入术后电风暴射频消融的时机及策略”。陈教授首先介绍了电风暴和聚集性室性心律失常的定义,其中心律失常常表现为持续性单形性室速,多形性室速和室颤,显著增加了患者的死亡率和再住院率。陈教授指出电风暴的形成需要三大条件:易损心脏,外部触发因素和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受损特别是交感神经激活,三大条件彼此联系形成电风暴三联征。随后陈教授介绍对于AAD无效的SMVT所致电风暴或无休止性室速病人,对于同一形态PVC触发的PVT/VF反复发作而药物治疗或冠脉血运重建无效的病人建议导管消融。陈教授又分别介绍了急诊和稳定情况下导管消融治疗的时机,其中急诊病人建议在多学科及机械循环支持下初始稳定后再行消融。陈教授随后分享了以基质为基础的导管消融策略,标测找到低电压,瘢痕,碎裂电位和局部异常心室激动可能有助于提高消融成功率。最后陈教授表示随着技术进步,未来也许可以通过消除Brugada综合征患者的异常基质而根除其心律失常区域,减少部分患者的ICD植入。


第五位讲者是来自甘肃省人民医院的 谢萍教授 ,她的讲题是“冠心病血运重建术后心源性猝死的防治策略”。谢萍教授首先介绍了心源性猝死(SCD)的世界现状,指出80%以上心源性猝死患者尸检发现有冠心病证据,同时心梗后时间越长,SCD发生率越高,而STEMI患者直接PCI出院后,SCD是主要的死亡方式。谢萍教授指出AMI患者血运重建可一定程度降低SCD,但SCD仍是血运重建后患者死亡的主要方式,且血运重建后时间越久发生严重室性心律失常的风险越大。此外谢萍教授表示目前我国ICD预防冠心病SCD同国外差距较大,需重视血运重建后SCD预防。随后谢萍教授介绍了急性心肌梗死后SCD的预防,早期(<48h)主要是药物和维持电解质平衡及血运重建预防室性心律失常,而>40d的患者则应测量LVEF评估心功能及临床状况再决定ICD植入用于一级预防。此外对于NYHA心功能Ⅲ级合并左束支传导阻滞患者可以考虑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以预防SCD。最后谢教授强调高危STEMI患者PCI术后早期植入ICD可带来临床获益,冠心病患者PCI术后则需重视出院前和3个月随访,LVEF≤35%推荐植入ICD。


下半场分论坛聚焦CRT治疗,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任学军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上海市胸科医院) 李若谷教授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 王泽峰教授 共同担任主持人。


第一位讲者是来自山东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 闫素华教授 ,她的讲题是“非左束支传导阻滞心力衰竭患者的CRT治疗”。闫教授首先介绍了室内传导阻滞的定义和非左束支阻滞包含的类型以及各种传导阻滞间的鉴别,如应用Strauss法识别真假LBBB。随后闫教授表示AVB和RBBB&IVCD患者都可适用于CRT治疗,目前CRT治疗也已由过去的BiV治疗转为BiV+CSP(传导系统起搏)治疗。在首个前瞻性,双盲的BLOCK-HF研究中发现对于LVEF<50%的AVB患者应当优选BiV而不是RV起搏。在另一项前瞻性单组临床研究中则发现RBBB的心衰患者行HBP起搏后78%的患者RBBB变窄,QRS显著缩短,LVEF增加,且无论患者LVEF≤35%均有显著改善。随后闫教授又介绍了非LBBB患者CRT治疗的中国指南推荐。闫教授总结CSP临床操作简化,可作为CRT适应症患者冠状窦电极植入失败时的替代方案,随着临床证据的不断积累有望优化心脏起搏治疗。


第二位讲者是来自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的 吴永全教授 ,他的讲题是“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 2024年新视野”。吴永全教授介绍房颤和心衰发病时具有相同的症状,且HFpEF患者房颤发病率高于HFrEF患者,房颤与心衰之间通过多个病理生理作用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同时吴教授指出HFpEF与HFrEF患者从导管消融中获得的益处不同,导管消融可降低HFrEF患者的心血管死亡率,CASTLE-AF研究也证实导管消融相比药物治疗可显著降低总死亡率和心衰恶化住院率。随后吴教授指出CASTLE-HTx研究发现LVEF<30%,NYHAⅢ级和AF负荷>50%是主要预后不良预测因素,导管消融治疗房颤在高风险患者中的绝对益处更加显著,但低风险人群也可能从中获益。最后吴教授总结:房颤和心衰常常伴随而形成恶性循环,房颤合并心衰患者可根据Antwerp评分选择是否消融治疗,终末期心衰患者也可接受导管消融治疗,风险越高的患者获益越大。


第三位讲者是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北部战区总医院的 于海波教授 ,她分享的是“CRT-P/D 和 CSP/D 治疗的争议”。于海波教授以心脏再同步治疗(CRT)的经典适应症开篇,介绍了CRT的几种生理性起搏方法。CRT的理论目标是保持房室同步性,改善双心室和室内电激动同步性,因此CRT治疗的最高目标是完美纠正HPCD。随后于海波教授向大家介绍了北部战区总医院的CRT手术方法选择流程,在对一位患者首次尝试HBP或LBBP进行CRT失败后,尝试了双侧间隔部起搏优化的心脏再同步(BSP-CRT)治疗并取得成功。之后于教授讲解了不同CRT的起搏模式并指出BSP-CRT相比传统CRT治疗方法可更明显地降低QRS持续时间。最后于教授总结BSP-CRT的急性电学同步性优于传统双心室起搏,当传统双心室起搏的QRS时程不满意(QRS>130ms),可考虑BSP-CRT作为替代方案。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