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瞭望智库
2015年底,新华社获批为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直属的首批10家国家高端智库试点之一。瞭望作为新华社国家高端智库的公共政策研究中心,是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与先期成立的瞭望智库一体化运作。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瞭望智库  ·  《新华智库研究》征稿函 ·  12 小时前  
半月谈  ·  谭瑞松被开除党籍! ·  昨天  
长安街知事  ·  美军宣布:击毙拜拉克达尔 ·  2 天前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3 天前  
德州日报  ·  霍启刚,当选新职务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瞭望智库

不是闲人闲不得,能闲绝非等闲人

瞭望智库  · 公众号  · 政治  · 2017-05-04 22:36

正文


文 | 点亮生活的那束光

本文摘编自微信公众号“拾遗”(ID:shiyi201633),不代表瞭望智库观点。


1




上周五,朋友刘刚在微信里向我吐槽:


“现在的人,看电影排队买票的工夫,都要看好几次手机,就缺那5分钟吗?”


我答:“可不是,一分钟不见手机就心慌。”


刘刚说:“好久不见了,空了聚聚。”


我答:“择日不如撞日,就今天吧?”


刘刚说:“今天不行,我要看速8,正排队买票呢!”


我笑出声来:“你吐槽别人排队看手机,你不也是吗?”


我们都成了名副其实的手机人:


早上睁开眼做的第一件事是看手机,晚上睡觉前做的最后一件事是看手机。


调查显示:中国人平均每天在手机上耗费的时间是3.9个小时。


我们天天抱怨工作忙,没时间休闲,但却把一半休闲时间耗费在了手机上。


所谓休闲,不过是换张大床玩手机而已。


周一上班,刘刚感叹:“感觉还没耍,周末就过了。”



2




今年清明,还是朋友刘刚,约了一帮人出去自驾游。


提前一周,他们就开始规划准备:

准备车胎、千斤顶等应急物品。

拟定整个四天出行的自驾路线。

敲定一路上要歇脚的特色酒店。

…………


把四天行程,安排得丰富而完美。


但没想到最终的结果是:


第一天,他们按计划实施了。


但后面三天,哪里都没去,就呆在酒店,打了三天牌。


所谓旅游,就是换个地方打麻将而已。


节后上班,刘刚感叹:“休个假,比上班还累!”




3




社会学家发现了两个休闲悖论。


第一个悖论是:半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休闲时间在减少。


正如刘刚所叹:“感觉还没耍,周末就过了。”


第二个悖论是:休闲的意义本来在于恢复疲劳、放松神经,重燃生活的热情,但现在人们休闲之后,却往往觉得很无聊很疲累。


正如刘刚所叹:“休个假,比上班还累!”


为什么会这样?


那是因为我们根本不懂休闲,不知不觉就陷入两个休闲悖论之中。



4




那我们该如何休闲呢?


说这个问题之前,我先谈一个名词——心流。


“心流”是著名心理学家米哈里创立的概念。


当心流发生时,我们会感到:


完全陶醉于正在做的事情当中。

内心感觉无比纯净。

内心会有一种宁静感。

感觉自己超越了日常现实。

超越了时间,忘记了时间的流逝。

甚至超越了自己,忘记了自身的存在。


如果有心流发生,我们就会获得很大的放松度和满足感。


也就是说,我们从休闲中获得放松和满足的程度,并不取决于闲暇时间的长短,而是取决于休闲能够产生多少心流。


所以,如果按心流发生率高低来划分,


休闲可分为两种:被动式休闲和主动式休闲。


被动式休闲是指不需要消耗什么精力,不需要什么技巧或专注力的活动,如刷手机、聊天、听音乐、看电视等。


主动式休闲是指需要动些脑筋、花些心思、用心投入才能享受到乐趣的活动,如从事个人爱好、运动、读书等。


被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低,主动式休闲心流发生率高。


我们该如何休闲呢?


减少被动式休闲,投入到主动式休闲之中。



5




美学家蒋勋有次问工程师:


“你们在这里工作五年了,有没有人可以告诉我,公司门口那一排树是什么树?”


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


美学家朱光潜在课堂上问学生:


“你们有没有人观察过,校园那片芍药是怎么盛开的?”


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上来。


我们活得太粗糙,丢失了慢的能力。


当航班因天气延误,我们无比焦躁,没有耐心坐下来静静去读一本书。


当汽车被堵时,我们不停按喇叭,没有闲情去看路边夕阳下美丽的稻浪。


…………


旅行之义,是在行走中获得快乐,是一个慢慢用心去体验和感受的过程。


但我们一味“只争朝夕”“只求结果”,结果只剩下了毫无快乐的“赶景点”。


为什么我们觉得休闲很累?


因为我们丢失了慢的能力。


正如克尔凯郭尔语:“大多数人在追求休闲时急得上气不接下气,以至于和快乐擦肩而过。”


慢,才是休闲的应有境界。


只有慢下来,我们才能深深投入到主动式休闲之中。


很喜欢民国老课本里那篇文章,讲三只牛和两只羊吃草的故事:


“三只牛吃草,一只羊也吃草,一只羊不吃草,它看着花。”


我们,不一定老是要赶着去吃草,不妨慢下来,成为那只看花的羊。


我们越慢,得到的快乐就越多。



6




去一位朋友家小聚。


他问我:喝什么?我说:茶吧。


于是他立即忙碌起来:净手,烫杯,温壶,洗茶……


我说:随便泡一杯就行,不用这么麻烦。


他笑笑:不麻烦的。


泡好,他给我斟了一杯。


一喝,我感叹:真是轻浮无比。


他笑笑:好享受,总是需要一些付出。


中午吃饭,他做了一条红烧鱼。


我正想动筷,他却让我等一下。


“我下楼去买点香菜,红烧鱼撒点香菜更好吃。”


我说:不用麻烦了,这已经很好了。


他笑笑:不麻烦,很快的。


于是,我吃到了今年最好吃的鱼。


但那天最触动我的不是这条鱼,而是朋友说了一句让我永生难忘的话:


“真正热爱生活的人,从不嫌生活麻烦。”


其实,休闲也是如此。


麻烦,是休闲的一种境界。


我们都想追求深度快乐的休闲,但我们却竭力避免休闲的麻烦。


恨不得把休闲过程中所有的事,都交给机器、工具或他人代劳,自己什么都不做,只是享受就可以了,殊不知因为缺少深度参与,我们的快乐就大打了折扣。


好的休闲,从来就不能怕麻烦。


怕麻烦的人,享受不成好休闲。



7




王羲之5岁时,就跟着卫夫人学书法。


天天起早摸黑地练,简直入了迷。


11岁那年,发生了一件趣事。


那一天,书童送来了馍馍,催他赶紧吃:“今天有你喜欢的蒜泥。”


王羲之头也不抬,像没听见一样。


仍然入了魔似的看帖、写字。


馍馍都快凉了,他仍然不动嘴。


书童只好说:“我只好去告诉夫人了。”


一会儿,王羲之母亲赶了过来,她原来想训斥王羲之来着,可一看见王羲之,就噗嗤笑出声来。


王羲之回头:“娘,你笑什么呢?”


王夫人捧着肚子:“你看看你手上的馍馍。”


王羲之一看,自己也乐了起来——原来,他把墨汁当成蒜泥蘸了。


吃得满嘴乌黑,竟是浑然不觉。


米哈里研究发现:休闲时,从事自己喜欢的爱好,所产生的心流非常高。


所以米哈里说:获得高质量的休闲满足其实很简单,就是找到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高境界的休闲,其实是一种痴迷。


对爱好的痴迷,不仅会让人获得巨大的快乐,甚至会改变一个人的人生。


齐白石原本只是个木匠,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画,结果一玩就玩成了“中国毕加索”。


当年明月原来是个公务员,只是休闲时间玩一下“明史”,结果一玩就玩出了《明朝那些事儿》。


…………


所以,余光中说:“天下的一切都是忙出来的,惟独文化是闲出来的。”




8




孤独狼写过一件读闲书的趣事。


念大学时,他有一次坐火车。


托着腮帮,沉浸在书海里。


一个乘务员坐到他的对面说:“你一定是在看很有趣的书。”


孤独狼一愣,问:“为什么?”


乘务员说:“因为你又哭又笑,能让人又哭又笑的书,一定很有趣。”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