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小朗自学
自学就是孩子内在生命的自我生长;越小自学能力越强!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23岁用王炸三件套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小朗自学

上海徐汇中学“一个孩子倒下了,全班没人敢扶”:他们的冷漠,是谁的错?

小朗自学  · 公众号  ·  · 2024-09-06 12:00

正文


作者:李月亮
来源:李月亮(ID:bymooneye)

体育课上,一个中学生突然晕倒。
周围几十个同学却无人上前去扶。
视频在网上疯传,引发热议。
01

9月2日,上海徐汇中学,六年级新生正在上体锻课。
突然,后排的一个男生身体摇晃了几下,之后脸朝下直直地趴倒在地。
周围的同学都发现了这个意外。
但大家都只是站在原地看着。
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查看他的状况,试图救助。
十几秒的犹豫后,有同学举手叫了老师。
没多久,晕倒的男生自己坐了起来。
但看上去还是很难受。
此时体育老师过来了,短暂安抚男生后,匆匆离开 (可能是去寻求医疗救护了)
视频是附近高层小区的业主拍下来的。
她在视频里一再表达震惊和不满,“看!一个孩子倒下去了,谁都没管,老师没在!”
这段两分钟的视频,引发了网友的热烈讨论。
很多人不理解,为什么周围同学没有一个上去扶。
视频里有一个戴帽子的成年女性,一直在看手机,完全没留意有人晕倒。
她也被骂得不轻。
还有很多人骂体育老师,骂学校,骂社会。
说啥的都有。
事儿闹得挺大,徐汇中学昨晚紧急发了情况通报。
说晕倒的学生“送医治疗后已经安全到家”。
对涉事老师存在的失职行为,学校会严肃处理。

02

我今天查了半天资料。
有两点情况需要先说明:
第一,视频里戴帽子的女性,据说是陪读的学生家长。
(有些特殊情况的学生,需要家长在校陪读)
那么这位家长没有留意上课的同学,倒也没多大错。
第二,视频里这些孩子都是初中新生。
新闻里说他们是六年级,其实准确说,他们是“预初班”的学生。
预初班是上海特有的设置,就是把本应上小学六年级的学生,直接纳入初中,让他们提前开始适应初中学习。
所以视频里的孩子们其实是刚刚上初中,刚刚开学。
大家彼此都不太认识,又在最初的纪律规训阶段。
遇到事情不敢贸然行动,多少有一点合理性。
当然,本质上还是不合理的。
03

然后我们来讨论这种不合理——
到底为什么,一个同学晕倒了,一个班的同学没有一个上去扶?
主要原因,我觉得是两个。
第一,不知该怎么办。
从视频里可以看到,那个男生倒下后,其实同学们也都在关注他。
似乎也在想该怎么办。
十几秒后,倒数第四个男生第一个举起了手,示意老师。
随后又有几个同学举手。
说明他们是想处理这件事的,只是不知道该怎么处理。
缺乏处理事情的能力,是现在孩子的普遍现象。
原因也很简单:
他们没怎么处理过。
从小到大,大人给他们包办的太多了。
从洗袜子,到安排写作业的时间,到处理跟小伙伴的纠纷……
桩桩件件,我们都给他们处理得妥妥帖帖。
然后告诉他们:“你好好学习就行,别的不用管”。
于是他们也就真的很少操心各种事情。
——包括社会的事,学校的事,家里的事,以及自己的事。
过去十一二岁的孩子,可能已经带两三个弟弟妹妹,做全家人的饭了。
而现在十一二岁,衣服扣子掉了都不知如何是好。
虽然他们看起来聪明伶俐,博学广闻,能书画会弹琴。
但现实生活能力,其实差得很。
雪上加霜的是,我们的教育又总是要求孩子听话,守规矩,服从权威。
孩子听话,就是懂事,就是乖巧,就被喜欢被鼓励。
不听话,就是调皮捣蛋,就是不服管教,就被否定被打压。
然后问题就来了。
当他们遇到一个突发事件——
比如老师要求“都站着不要动”的时候,一个同学突然晕倒了。
这些既习惯了服从权威,又没学会处理问题的孩子,该怎么办?
单任务都处理不好,进入多任务处理模式,他们瞬间就懵了,大脑卡机了。
遵守规定,还是抢救生命?
他们拿不准。
04

他们站着没动的第二个原因,是缺少共情能力。
其实类似的事情,不是第一次发生了。
之前也有女生在教室里晕倒,小同学们也只是看着,连老师都不喊。
我们这代人都不太能理解。
看到同学晕倒了,最直接的反应不应该是惊慌着急、立刻救助吗?
物伤其类兔死狐悲,这不是动物最基本的本能吗?
现在的孩子怎么了?
虽然“见死不救”不是普遍现象,但也必须得承认,现在孩子的共情能力确实不太行。
有时确实显得冷漠和麻木。
不只对同学,对父母也一样。
为什么呢?
我觉得有三个原因。
原因一:
他们从小得到太多宠爱,习惯了别人围着自己转,很以自我为中心。
这样的孩子,往往很难关注到别人的需求。
面对别人的痛苦,就表现麻木。
对比一下。
过去我们一家可能有五六个孩子,物质匮乏,父母忙碌。
这种环境下,每个孩子都要使劲解数去满足自己的需求。
也要想办法在一群兄弟姐妹中,争夺父母的宠爱。
这就迫使他们早早地学会了察言观色,关注别人感受,以及处理各种问题。
而现在的大部分孩子,成长环境太风和日丽了。
尤其在人情世故方面,完全是easy模式。
不用太考虑别人,就能顺利通关。
所以很多孩子就没有习得共情能力。
不太会看到他人的需求。
对小伙伴,甚至对父母亲人,有时就表现出无意识的道德麻木。
原因二:
社会大环境越来越追求“精致的利己主义”。
当大人们都开始认同“利己主义”。
这种思想自然就会传导给孩子。
很多孩子其实本来是感情丰富、充满爱心的。
但从小被教育“少管闲事”“你扶他他赖上你怎么办”。
于是善良的本能被一点点阉割。
“别惹麻烦”成了他们的行为准则。
在面对小伙伴的突发状况时,可能就显得冷漠。
原因三:
更深层的因素是,现在的孩子们,确实关系比较疏离。
回想我们小时候,没有手机,没有网络游戏,没有短视频,玩具也少,每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跟小伙伴疯玩。
大家非常熟悉和亲密,并建立起了深厚的感情。
而现在的孩子,左手手机,右手ipad,家里还有电视,有数不清的玩具,日常还要去上辅导班。
他们跟小伙伴疯玩的时间,比我们少太多了。
接触得少,彼此之间自然就感觉陌生、疏离。
自然也就懒得去关心别人在干嘛,是不是需要帮助。
我们总告诉孩子,要跟小伙伴团结友爱。
但事实上,团结友爱的前提,是发自内心地 喜欢和需要 身边的伙伴。
否则就只能做到形式上的礼貌谦让。
真到了需要共情、付出的时候,就会露出冷漠来。
比如小伙伴晕倒了,如果你内心觉得这个人是疏远的,就很难发自内心地着急,本能地扑过去救他。
总之,如果说现在的孩子看起来更冷漠的话。
背后原因应该是他们比我们小时候更自我,更利己主义,更与人疏离。
每个父母,都必须警惕孩子的这种冷漠。
因为一个孩子如果不会爱,不够善意,不能共情他人。
他就很难打造健康的社会关系。
而且,更可怕的是,他不只会对外人冷漠,也会对父母家人冷漠。
——表面上可能跟你亲亲热热,但他其实关注不到你的需求。
前几天我还看到一个妈妈说,她切土豆不小心切到手指,流了不少血。
于是喊正玩游戏的女儿帮她缠创可贴。
女儿不但没有心疼,还一再抱怨妈妈耽误了她的游戏,说她“笨死了,切个土豆也能受伤”。
这个妈妈伤心不已,“我这是养了个白眼狼啊”。
网上还有很多妈妈吐槽,说儿子上大学后,几乎就不怎么跟父母联系了。
你微信给他发一堆,他回话从来不超过三个字。
一腔热情和爱意的妈妈们,也是深感失落。

05
那我们该怎么办?
这是一件复杂的事。
解决起来,也需要多方面下手。
先说学校方面。
必须得说,现在的大部分学校教育重点跑偏了。
我们太追求成绩,追求升学率。
全忘了教育的根本任务,其实是立德树人。
是先帮助孩子建立优秀的品德,再让他们成为有价值的人。
立德,应该在树人的前面。
但是过分功利化的现代教育,把这个根基推翻了。
全奔着成绩单去了。
好像很少有人关注“品德”这个看不见摸不着又没法考量的东西。
我有个朋友,是小学老师。
她跟我讲过一件事:
有天上课时,她不小心一脚踩空,摔倒在讲台下。
脚腕当时就崴肿了,疼得完全站不起来。
但是,可能因为她摔倒的姿势比较搞笑。
同学们的集体反应是——哄堂大笑,有几位甚至还拍着桌子起哄。
没有同学注意她疼得龇牙咧嘴,站不起来。
更没人主动过来拉她一把。
她说那一刻,真的好心寒。
想着自己平时为孩子们付出那么多,而他们竟然对她的痛苦如此冷漠。
但几天后,她突然想明白:
这正是我们教育的缺失啊,应该给孩子补上这一课。
于是她专门找了一节课,给孩子们讲她摔倒时有多疼,内心多希望得到帮助,听到同学们的笑声又有多难过。
又让大家设想,自己遇到困难时,如果别人都在旁边嘲笑,自己是什么心情。
她这么一说,有几个小女孩就哭了,说“对不起老师,我当时没想到你那么疼”。
——孩子们的同理心, 这么简单 就被唤醒了。
她接着又告诉孩子,以后遇到这样的事该怎么处理。
比如把她扶起来坐在椅子上,然后去找其他的老师帮忙。
孩子们自己也说出了一些办法,都还挺好的。
她觉得这一堂课对孩子的价值,远大于一次普通的数学课。
我完全同意。
其实这种关于爱和处理突发状况的教育,本来就应该渗透在学校和家庭教育的日常。
但现在很多学校都顾不上了。
为了拼分数,拼业绩,这些最根本的东西反而被忽略了,被丢弃了。
学习当然很重要,但孩子首先还是该学会做一个合格的人啊。
一个孩子能看到别人的痛苦,并且心生怜悯。
这是不是比能算出一道数学题更重要?
一个孩子在看到同伴突然晕倒后,知道该如何正确援助。
这是不是比知道“剪刀的剪怎么写”更重要?
所以学校一定要改变单一的模式,改变假大空的教育。
实实在在地教会孩子去爱,去共情别人,去关注他人需要,去在关键时刻伸以援手。
而不是只看分数,只看上面的要求,只求“面上光”的业绩。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