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刘晓博说楼市
原创的财经评论,独立的观察视角,深度的市场剖析。联系方式:QQ:1527356260;邮箱[email protected]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首席商业评论  ·  雷军为何会公开惦念大S? ·  昨天  
经济参考报  ·  破90亿元!1.7亿人次!再创新高! ·  昨天  
钱眼  ·  冲上热搜!刚刚,彻底“杀”疯了!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刘晓博说楼市

粮食,会出问题吗?

刘晓博说楼市  · 公众号  · 财经  · 2020-03-28 17:58

正文


随着疫情在全球的扩散,各国纷纷进入了“自保模式”。中国从今天(328日)零时开始,暂停外国人入境。
 
每到大危机的时候,除了药品、防护品外,人们一般抢两种东西:硬通货和粮食。
 
上周一度出现的“美元黑洞”现象,就是因为全球主要国家、大企业都在抢美元现金,最终导致了美联储“无限量印钞”。
 
钱的问题好解决,不够了让美联储“印”就可以了。但粮食问题就完全不同了,这是要种植、收获、存储和运输的,它无法被“印刷”出来。所以,大灾之年往往出现粮食紧缺。
 
事实上,已经有一批产粮国收紧了出口管制。
 
比如农业大国——哈萨克斯坦已禁止小麦、胡萝卜、糖和马铃薯等产品出口;塞尔维亚停止葵花籽油等货品出口,并会每周检讨禁令中的产品清单;越南自324日起暂停大米出口。
 
因为接下来,你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如果疫情在农业大国失控,粮食的种植、收获会错过最佳时机,造成减产。更何况,目前蝗灾还在西亚、南亚等地扩散,疫情中人类有能力抵御蝗灾吗?没有人能确保。
 
即便粮食没有减产,能被及时运输吗?现在全球运输体系基本瘫痪,客运断崖式下跌,货运能不能100%保证?
 
最悲观的预测是,2020年全球粮食会有显著的减产。即便是中性的预测也认为,民间囤货、政府抢购会造成全球粮价飙升,“战时配给”这种制度会在很多国家重出江湖。
 
一些粮食进口国已经开始未雨绸缪,比如阿尔及利亚、土耳其等主要小麦进口国已经发布了新的招标书,而摩洛哥则暂停征收小麦进口关税到6月中旬。这些措施,都是为了“抢粮食”。
 
事实上,一些粮食品种的期货已经开始上涨,粮食股也开始跃跃欲试。
 


上图是大连商品交易所上市的黄大豆期货品种的走势,可谓牛气冲天。
 


上图是美国小麦期货的走势,最近也在上涨。
 


上图是美国黄豆粉期货的走势,跟道琼斯指数走势显然不在一个季节。
 


上图是A股里金健米业的走势。
 


上图是A股里北大荒的走势。
 
可以看出,粮食问题已经真真切切地反映在期货市场和股市里了
 
那么问题来了:中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处于什么状态,我们的粮食够吃吗?未来会有哪些问题?
 
第一,中国虽然是粮食“净进口国”,但粮食安全系数还是比较高的。只要应对得当,保障大家度过“疫情难关”没有问题。
 
根据 201910月中国官方发布的《中国的粮食安全》白皮书,中国基本实现了“谷物自给”。这里的“谷物”,主要是指稻谷、小麦,也就是中国人的主食。我国谷物自给率超过95%
 
中国目前“净进口”的最大宗农产品是大豆,自给率不到25%,超过75%要进口。但在稻谷和小麦上,进口率不到6%


上图:中国的主要粮食进口来源地。

比如在2018年,中国进口粮食共计1.15亿吨,其中8800万吨是大豆。
 
中国为什么要进口这么多大豆?说到底,还是因为耕地不足。中国虽然国土面积非常大,但人均耕地面积不到全球平均值的一半,在全球近30个5000万以上人口国家里倒数第三。如果跟美国相比,差距就更加明显,中国人均耕地面积只有美国的八分之一左右。
 
有统计显示,如果中国要实现全部粮食(包括大豆)自给自足,需要把目前农村全部宅基地都变成耕地才行。所以,中国战略性“放弃”了大豆的生产,主要依赖进口,而保全其他品种的基本自给。
 
大豆主要用来榨油、做饲料,说白了主要是给中国人(通过饲养业)换取肉类、油类。
 
所以,如果疫情造成全球农产品贸易中断,对中国产生的最极端情况是肉类变得稀缺,口粮没有问题。到了必要的时候,国家可以实施配给制来度过难关。这种情况发生的几率,其实不太高。
 
第二,虽然中国粮食自给率不算低,但也不算高。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需要未雨绸缪,提前布局。
 
截至2018年末,中国有标准粮食仓房仓容6.7亿吨,简易仓容2.4亿吨,一共可以储存粮食9.1亿吨。
 
2019年中国粮食总产量为6.638亿吨(13277亿斤),也就是说我们可以储存将近一年半的粮食,充实好库存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仓库装满,完全可以保障中国度过难关。


上图:中国粮食进口的洲际分布。

但中国的总粮食自给率毕竟不到90%,大豆是最大的软肋,关系到肉类和油类的供应。中国需要未雨绸缪,可以考虑马上从美国、巴西大量进口粮食,储存起来。中美去年的博弈中,美国出现了很多粮食库存,现在正好买回来。



上图是中国主要省份的粮食产量排序,可以看出东北三省是非常重要的粮仓。虽然东北三省经济地位下降了,但在中国粮食安全上仍将长期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河南、山东、安徽、河北、江苏、四川都是产粮大省。湖南湖北虽然排序仍然靠前,但的确已经不再是“湖广熟、天下足”的那个时代了。至于广东,由于拥有近1.2亿人口(实际可能在1.5亿左右),是粮食“逆差量”最大的省份。
 


上图是经济学人智库公布的《2018全球粮食安全指数报告》里,主要国家粮食安全排名,中国在100多个国家里位居第46位,位居前十的是:新加坡、爱尔兰、英国、美国、荷兰、澳大利亚、瑞士、芬兰、加拿大以及法国。
 
新加坡显然是一个粮食进口国,它之所以排第一,是两个原因:第一,由于不产粮食,没有保护国内农业的需要,所以粮食进口关税非常低;第二,由于粮食关税很低,所以食品价格不高,占新加坡人开支的比例偏低。
 
新加坡的粮食安全是建立在太平盛世基础上的,遇到目前的乱局,反而一下沦为“最不安全的国家”。真正安全的,是“产量大国+粮食出口大国”,比如美国、巴西、加拿大、阿根廷、印度、印尼、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等;至于法国、捷克、匈牙利、德国、斯洛伐克等国家,粮食也非常充裕。
 
危机时刻,粮食的定价权在这些国家手中。
 
至于日本和韩国,粮食自给率都不到40%,非常依赖进口。当然,新加坡就更是如此了。
 
第三,粮食价格和短缺量之间,有强烈的杠杆关系,比例不大的短缺也可以让价格飞起来。所以,2020年粮食价格波动几乎不可避免。
 
粮食跟其他商品不同,关系到人的生存。粮食短缺的时候,会引发囤积,从而加剧不均衡和恐慌。因此短缺有杠杆效应,能让粮价飙升。
 
除了疫情,今年还有蝗灾影响。所以粮食减产是大概率事件,价格上涨也是大概率的。



上图是世界粮农组织去年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