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文史宴
我们试图剥去高深学问的清冷外衣,为大家献上文史的盛宴,激发更多朋友对文史的兴趣。我们与阙里书院关系密切,对专业经史感兴趣的朋友推荐关注阙里书院!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ZOL中关村在线  ·  锐捷Wi-Fi ... ·  3 天前  
好机友  ·  2024年手机销量排行榜,给我整不会了 ·  3 天前  
哎咆科技  ·  iPhone 新交通卡来了,全国可用! ·  4 天前  
ZOL中关村在线  ·  低预算购机如何选?高性价比手机选购对比来了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文史宴

黄河历史上改过多少次道?花十分钟看完此文就全明白了|文史宴

文史宴  · 公众号  ·  · 2020-03-27 19:52

正文


文/平沙无垠



 



黄河是对中国历史影响巨大的河流,它的几次改道也对历史造成了颠覆性的变化。本文详述历朝历代的黄河流向,及黄河河道改变对历史的影响,只要花十分钟就可以了解黄河史,大家何乐而不为。



请输入标题     bcdef


本文欢迎转载。



水,是这个星球上一切生命的来源。对于人类而言,更是要依赖淡水而生存。淡水,也是人类饮食、灌溉、工业及娱乐这些生活要素中不可或缺的成分。而河流作为流动的淡水来源,对于人类,更是至关重要。毕竟,从走向定居时代以来,几乎所有的人类居民点都是傍水而设。


前585年(晋景公十五年),晋国在谋划迁都事宜时,韩厥就强调,如若某地土薄水浅,那么人民就会多生疾病闷闷不乐,而水深土厚之地,有广阔河流冲走人们产生的垃圾以及自然产生的对人不利的物质,人民方能生活康乐。


这就体现了河流对于人类生活的重要性。尼罗河对下游反复冲刷沉积,带来了肥沃的土壤,也改造了下游的地貌。从古至今都为埃及文明及经济来源提供了基础。而中国的黄河,却像一个不听话的小孩,在自然及人类影响下,有史以来,大的改道就总计有26次。尤其是下游在华北平原地区的七次改道,给人民带来了许多惨痛的记忆。


可以说,黄河的屡次改道,对中国文明的发展,也造成了极其重要的影响。但具体经过如何,我就要在此讲一讲了。


黄河改道总览


有史所载的最古的一条黄河故道,就是《尚书·禹贡》所载的河道,也称“禹河”。这条河道,在孟津以下,汇合洛水等支流,改向东北流,经今河南省北部,再向北流入河北省,又汇合漳水,向北流入今邢台,巨鹿以北的古大陆泽中,然后分为几支,顺地势高下向东北方向流入大海。


这条河道与今日河道的分叉处,就在今郑州附近的敖山,今河道在此处持续向东而稍偏南流动,而禹河则径直向东北方向流动了。一直流到今天津附近,取今日海河入海的河道入海。


上古禹河河道


这条禹河,在下游还有一个好伴侣,就是给今日遗留了济南、济源这些地名的济水


济水这条河流,发源于王屋山上的太乙池,然后形成地下河,潜流七十余里。到济渎又涌出地面,形成龙(龙潭)珠(济渎)二水继续向东流动,后又再次汇合,形成济水,接着又再次潜流,在黄河河床之下穿越黄河,河水却不浑浊(其实黄河水浑也是春秋开始的,西周时候还是“河水清且涟猗”),到荥阳浮出地面,汇成一湖,名曰荥泽


过荥泽后,别有一河道济遂向东北注入黄河,而主流还是继续东流,在今河南封丘以南又分为南北二济水,这个分叉处,离后来吴王夫差会盟晋定公的黄池不远,而黄池,就在南济水之畔。在巨野附近,南北二济水再次合流,汇合成古大泽之一的大野泽(也称巨野泽)。出此泽后,济水北流,再折而向东北,河道基本与今日黄河下流河道重合,只是入海口在今黄河河口与小清河河口之间。


济水虽与黄河河道有关联,但自黄河中下游在春秋时代因开发过度而浑浊以后,人们还是注意到了两河的一大区别“济清河浊”,盖因黄河受黄土高原上的支流颇多,而济水的支流主要在华北平原上,被维持的还比较好,这可能也要归功于齐桓公,他在葵丘之盟中订立了禁止各国随意泄洪的盟约。


济水流向图

棕红色线条为济水


禹河的下游河道,在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就发生了有史记载的第一次大改道,洪水从宿胥口(今淇河、卫河合流处)夺河而走,东行漯川,至长寿津(今河南滑县东北)又与漯川分流,北合漳河,至章武(今河北沧县东北)入海。这条新河道在禹河之南,而旧河道也依然有水,这样,黄河就出现了两个入海口。


在战国时代,黄河也接上了一条运河,就是大名鼎鼎的鸿沟。鸿沟始开凿于魏惠王十年(前360年),起初是从荥阳接上黄河,连通东面的圃田泽,后又延伸至淮河,中间经过了魏国的新都大梁。这还与当初吴王夫差下令开凿的,连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一起,构成了一条贯通南北的航运体系。这,就是后来隋唐大运河的雏形。


这个工程的承包人,就是被孟子鄙视“以邻为壑”的大商人白圭,但鸿沟在当时起到了魏国联络宋国以及南方盟友越国的作用。后来,到了魏襄哀王时期,越王无疆还派出大夫公师隅,带着一个大船队沿着邗沟-淮河-鸿沟水道到了大梁,送了一大批物资给魏国。越国船队携带的物资有:大号乘舟(指挥旗舰)一艘,名“始罔”,以及小舟三百艘,还有箭五百万支,以及犀角、象牙若干,让魏国人兴奋异常。


后来,在秦汉时期,这一水运系统甚至还能把长江流域的人力物流沿着黄河-渭河水系输送到关中地区。但是,由于黄河沿岸的海拔要高于长江及淮河沿岸,这在客观上,也对淮泗二水埋下了一些隐患。


沟通长江、黄河流域之鸿沟流向图


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今河南濮阳西南瓠子决口,再次向南摆动,决水东南经巨野泽,由泗水入淮河。这次决口给黄河下游地区酿成了一场大祸,据《汉书·武帝纪》所载:“河水决濮阳,泛郡十六。”汉武帝也令汲黯、郑当时发兵卒十万人堵口,并建龙渊宫于决河之旁,龙渊之侧,意图镇住河患。23年后虽经堵塞,但不久复决向南分流为屯氏河,六七十年后才归故道。


这次改道虽然最后复归了故道,但淮河成了黄河改道最大受害者的历史,也从此开始了。此外,这次决口,也给黄河制造了一条岔流瓠子河,此河注入大野泽,让济水与黄河的“亲缘”,更多了一分。不过,此时济水上游的荥泽,却逐渐枯萎,最终在西汉末年彻底干涸,由于失去了荥泽这个蓄水净化的工具,于是济水也变得日渐浊化了。


到了新莽-东汉时期,黄河又一次决口,河水凭借鸿沟河道,在下游泛滥了六十多年。永平十二年(69年)春,汉明帝召见水利专家王景,让他主持治河工程。


此人确实很能干,他与助手王吴率数十万民工治理黄河,他排除任水自流的思想,反对恢复禹河故道,与王吴相度地势,开凿山阜,“修渠筑堤,自荥阳东至千乘海口千余里”,改善了汴口水门工程,使“河汴分流”。永平十三年夏四月,所有工程完成,收到防洪、航运和稳定河道的巨大效益,“虽简省役费,然犹以百亿计”。永平十五年(72年),王景随明帝东巡,行至无盐(今山东东平东南),明帝嘉奖他的治河功绩,拜为河堤谒者。


这次人工改道以后,黄河的入海口就靠近于济水了,但河济二水,还是分开的,而且,这条黄河河道,也足足维持了800多年。唯一的遗憾是,未能恢复整个鸿沟系统(特别是浚仪(故魏都大梁,今开封市区)以南段的鸿沟水运基本废弛)。


从汉末到隋朝,由于南北长期分裂,所以鸿沟-邗沟运河基本停摆,同时黄河下游水系也是因来回的人力变动与战争受到了巨大影响。


东晋桓温北伐征讨前燕,在金乡、巨野开渠通济入河;南北朝时刘宋行军,亦自桓温渠入济。这都证明当时的济水仍可通航。但到刘宋元嘉七年(430年)到彦之北伐循此水路行军时,已是浅涩难行。可见济水由于人为的来回折腾,已经不堪重负了。


所以后来隋朝再度疏浚运河,开运河加上讨伐高句丽使得山东人民“无向辽东浪死”,为隋朝灭亡敲响了丧钟,但这一疏浚工程加上运河的北延工程,对于南北交通,还是有重要意义的。皮日休言:“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还是有道理的。


尤其是在安史之乱以后,河西陇右俱为吐蕃所据,唐朝无从依靠丝绸之路获得外来商品以及出售本土产品,只得依赖运河运来的江南财赋,这也让运河成为了唐朝的一大生命线。


到了宋朝,黄河真正的灾难史终于开始了。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六月,黄河冲决澶州商胡埽,向北直奔大名,经聊城西至今河北青县境与卫河相合,然后入海。这次改道,使得黄河下游又基本恢复了禹河的故道,而宋朝政府,也利用黄河下游由于洪涝而产生的大片湿地,作为防备辽朝入侵的缓冲之地。


到了北宋灭亡以后,虽然老将宗泽虽一度恢复东京汴梁,不过他的继任者杜充,倒是把汴梁城和整个黄河下游都糟蹋了个干干净净。


此人不仅消极避战,放弃了对河北河东抗金义军的支持,还在建炎二年(1128年)在滑州(今河南滑县)掘开黄河大堤,意图挡住金军南下,不料未能阻挡金军的脚步,反而让黄河再次夺淮,给下游人民带来了极其惨烈的灾难。


此外,自此以后,隋运河汴河一段,也基本被黄河给合并了。而且,郑州以下,清口以上的黄河主流也是迁徙不定——由泗水,或汴水或涡水入淮,或由颍水入淮,或同时分几支入淮。


祸害千年的杜充


元末贾鲁主持运河裁弯取直的工程,其实也是为了防止迁徙不定的黄河危害运河航运,虽然他的工程成功了,但也引发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红巾军暴动,埋葬了元朝的统治。


黄河入淮的通道,一直到明朝潘季驯治河时期,才有所改观。此人指出,黄河下游善徙的主要原因,在于水漫沙壅。因此治理上应筑堤束水,借水刷沙。由于黄河挟带大量泥沙,有“急则沙随水流,缓则水漫沙停”的特点,因此要使水流湍急,必须束水归漕。


他主持修筑的堤防,包括“束水归漕”的缕堤,缕堤外的遥堤,以及二堤之间的格堤(横堤),三堤构成拦阻洪水的三道防线。他所定的黄河河道,也基本在明清两代没有什么变化,虽然中间经历过李自成放水灌开封的事件(发生在明崇祯十五年即公元1642年)。


水利专家潘季驯


但这一河道,其实也严重危害了淮河,造成淮河经常阻塞不通。这条河道也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常年向北岸堆积泥沙。最后,在1855年8月1日(清咸丰五年六月十九日),黄河在河南兰阳(今兰考)北岸铜瓦厢决口。黄水先流向西北,后折转东北,夺山东大清河(济水故道)入渤海。铜瓦厢以东数百里的黄河河道自此断流,原本穿苏北汇入黄海的大河迅即化为遗迹。这是黄河距今最近的一次大改道。


河决之后,黄水将口门刷宽达七八十丈,一夜之间,黄水北泻,豫、鲁、直三省的许多地区顿被殃及。而清政府为了对抗太平天国,采取了“暂行缓堵”的放任态度,无疑更加剧了这场灾难的广度和深度。这场灾祸也使得豫鲁两省很多地方荆棘丛生盗匪横行,为太平天国的余波——捻军的暴动,提供了群众基础。


此后北流经济水故道入海的河道,即今日的河道,就基本稳定了下来。中间唯一的一次大变故,就是1938年的花园口决堤事件,虽然杀伤了日寇,防止了军事危局,但也使得黄河再一次沿着地势冲入淮河,造成了严重的祸患。一直到1947年7月,花园口复堤工程完工,这次改道的祸患,才基本被肃清。


纵观黄河的水患,其主要原因,还是人为超过自然原因。在两汉时期,由于人为对黄河下游地区的开发,消灭了大野泽等古代大湖的大片水域,为后来洪水横行提供了空间。鸿沟运河虽有沟通南北之利,但是由于地势不同,也使得淮河成为了黄河水患的主要受害者。由于杜充的胡闹蛮干,加上黄土高原提供的泥沙堆积使得黄河成了地上河,黄河、淮河、大运河都在接下来600多年里连续受到影响。


可见,黄河的多次改道,还是人祸为主。


欢迎参加征文大赛!奖金多多!

文史宴“纪念金庸”征文大奖赛,诚邀各位读者参加!

欢迎关注文史宴

长按二维码关注

专业之中最通俗,通俗之中最专业

熟悉历史陌生化,陌生历史普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