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笔者撰写了一篇
《2022年各级法院知识产权白皮梳理,总结审判新动向》
文章,对2022年各级法院的白皮书及典型案例进行梳理。
今年的“4.26”世界知识产权日前后,各级法院陆续颁布了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总结过去一年的审判经验,公布典型案例。尤其是知识产权审判经验较为丰富的法院,在白皮书当中会有非常详实的统计数字以及许多值得我们关注的知识产权审判新动向和司法导向,是知识产权律师难得的学习研究素材。
本文主要参考了最高院以及京、沪、粤、苏、浙、鲁、闽等地法院公布的2023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白皮书及典型案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梳理和总结。
(一)全国法院2023年知识产权案件受理数与2022年相比,略有增长。
根据《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的统计数字,
2023 年全国法院新收一审、二审、申请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 544126 件,审结 544112 件(含旧存,下同),比 2022 年分别上升 3.41% 和 0.13%。
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 462176 件,审结460306件, 比2022年分别上升 5.4% 和 0.55%。
2023年与2022年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数量对比
数据来源: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 年)
其中,新收专利案件44711 件, 同比上升14.73%;商标案件 131429 件, 同比上升16.85%;著作权案件 251687 件,同比下降 1.57%;技术合同案件 6492 件,同比上升 53.19%;竞争类案件 10230 件,同比上升8.97%。
通过数据对比可以发现,2023年法院受理的专利、商标、竞争类案件均有增加,著作权案件则略有下降。
此外,全国法院新收知识产权行政一审案件 20583 件,审结 22340件,比 2022 年分别下降 0.28% 和上升 26.7%。全国法院新收侵犯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 7335 件,审结 6967件,比 2022 年分别上升 37.46% 和 27.69%。
/
(二)部分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案件受理数量出现回落
1、广东法院
2023年,全省法院大力推进纠纷源头治理和诉前调解,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1089件,同比减少22.2%;
审结各类知识产权案件94574件,案件结收比103.83%,连续第二年结收案实现正循环;调撤案件53500件,调撤率57.39%,同比上升8.8个百分点,纠纷多元化解工作取得明显成效;未结案件16472件,同比减少18.77%,存案“瘦身”效果进一步显现。
其中,新收知识产权一审案件81351件、二审案件7818件、申请再审1750件、审判监督案件170件。
①
全省法院受理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知识产权纠纷案件不断增加,涉及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新品种等“硬核科技”“绿色科技”领域。
●
2023年,共受理发明专利等技术类知识产权案件15824件,同比增长29.8%;结案16450件,同比增长55.8%。
●
植物新品种纠纷从2022年受理的4件爆发式增长至2023年的61件。
●
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从2022年受理的475件增长至2023年的2092件。
●
全省法院新收涉外知识产权案件2137件、审结2325件;新收涉港澳知识产权案件364件、审结475件。新收的涉外、涉港澳案件中,商标权纠纷案件数量最多,占比达到70.33%。
/
2、浙江法院
2023年,浙江法院共新收一审、二审、再审等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9119件,同比下降0.89%;审结30189件,同比上升3.59%。
其中,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26122件和27134件,民事二审案件1469件和1632件,民事再审案件(含申诉)264件和282件。
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刑事一审案件775件和653件,对1252人作出有罪判决并生效。新收和审结知识产权行政一审案件37件和50件,同时审查执结了一批涉知识产权的非诉行政执行案件。
②
从案件数量来看,民事案件收案量下降,刑事、行政案件收案量均有所增长。全省知识产权民事一审案件收案量从2022年的26592件下降至2023年的26122件,降幅为1.77%。
/
(三)部分地方法院案件受理数量继续增长
1、上海法院
2023年,上海法院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6120件,审结59026件,同比分别上升56.87%和38.03%,收、结案数大幅增长。
同时,一审服判息诉率为97%,平均结案时间79.37天,同比缩短了23天。
案件主要特点:
(1)涉诉案件标的大。
2023年,受理的案件中起诉标的额超过500万元的有64件,其中超过1000万元的有33件。
(2)发明专利侵权案件所涉技术领域较广。
包括“用于存储器和逻辑的具有独立功率特性的功率岛”“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原料物质(7-ACA)生产用变异酶”等,案件所涉技术专业性强,法律问题复杂。
(3)涉知名品牌、知名作品案件较多。
例如,涉“晨光”“江小白”“华润”“大白兔”“清风”“格兰富”“特斯拉”“全波段”“HYUNDAI”“CHANEL”等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涉“三体”域名确认不侵权上诉案等。上述涉知名品牌、知名作品案件的审理,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
(4)批量诉讼案件增多。
从涉诉主体看,起诉案件数量50件以上的当事人有11个;起诉案件数量30件以上的当事人有23个。其中,起诉案件数量最多的三名原告分别提起了176件、159件、120件案件。
/
2、上海知识产权法院
2023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588件,同比增长20.07%;结案6591件,同比增长24.34%。
其
中,民事一审案件4931件,民事二审案件1583件,行政一审案件5件,非诉保全案件15件,其他案件54件。
③
上海知识产权法院2015年至2023年收结案情况
数据来源: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年)
/
3、山东法院
2023年,山东法院新收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3978件,审结33662件,同比分别增长41.7%、37.1%;
其中,新收一审案件31903件,同比上升51.3%;二审案件1794件,同比下降31.7%;申请再审案件202件,同比下降18.6%;再审案件48件,同比上升71.4%。
山东法院案件呈现出案件数量迅速攀升、新型纠纷大量涌现、网络侵权易发多发等特点,反映出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社会对知识产权保护需求明显增长,在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方面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山东法院2019年至2023年收结案情况
数据来源:山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年)
/
4、江苏法院
2023年,全省法院共审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39900件,
同比增长7.78%,
其中民事案件39088件,刑事案件764件,行政案件40件;审结33855件,同比增长4.11%,其中民事案件33209件,刑事案件620件,行政案件26件。
④
5、河南法院
2023年,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5851件,同比增长26.05%,审结24872件,结案率96.21%,比2022年全年结案19962件增加4910件,增幅24.60%。
新收25304件,其中一审案件23780件,占93.98%;二审案件1132件,占4.47%;再审审查案件221件;再审案件27件;其他案件144件。
在全省法院受理的25851件知识产权案件中,民事案件25034件、占96.84%;刑事案件796件、占3.08%;行政案件21件,占0.08%。
⑤
6、广州知识产权法院
2023年新收各类案件共14010件,办结14193件,法官人均结案512件,同比分别增长0.24%、9.86%和9.87%,法官人均结案量居全省中院第一。诉前成功调解案件3887件,同比增长33.99%。诉前、诉中化解纠纷数量18080件,同比增长13.83%,创历年新高。
⑥
技术类案件占比持续提高。
按照案由分,新收专利权纠纷案件9583件,同比增长7.76%,占收案总数的68.40%,审结11224件,同比增长74.18%,结收比为117.12%。
涉外案件增长迅速。
全年新收各类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纠纷案件454件,同比增长48.85%;共审结426件,同比增长24.20%。当事人涉及欧美、日韩等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和经济体,华为、OPPO、诺基亚等知名跨国企业选择广州知识产权法院诉讼情况显著增多,推进湾区涉外、涉港澳台知识产权争端解决“优选地”建设效果正逐步显现。
/
(四)案件区域分布
从案件分布区域来看,广东、北京、上海、浙江、江苏等五个法院的案件受理数量已经占全国法院知识产权收案数量的59%,占比虽然首次低过6成,但依然是知识产权诉讼纠纷较多的地区。
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其他地区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增长明显。比如2023年河南全省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25851件,同比增长26.05%,已经比较接近浙江法院29119件案件受理数量。
从以上统计表可知,2023年广东知识产权案件受理数持续下降,由2022年将近全国总数的22.3%,降到2023年占全国总数的16.7%。该数据的下降有多方面的原因,包括纠纷源头治理和诉前调解、企业维权意愿、批量维权司法导向等因素影响。
虽然广东的数据有所下降的,但是广东省案件数量已经毫无疑问地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
值得注意的是,上海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增长速度惊人,达到了56.8%;山东法院案件受理数量增长也达到41.7%,可以看出越来越多权利人选择上海及山东法院作为管辖地。
与2023年度的数据一样,粤、京、沪、苏、浙、鲁等经济发达地区法院的知识产权案件数量仍然领先其他省市。相应的,这些地区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经验会更丰富,有机会接触到更多的新类型、复杂疑难案件,众多的权利人也会优先选择这些法院作为管辖地,可以说是知识产权诉讼律师的主战场。
/
(五)、法院进一步明确了不提倡、不鼓励批量维权的司法导向
1、对于批量维权,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于2023年11月发布《关于妥善处理批量维权诉讼的工作指引》明确提出“依法保护,合理平衡”“引导溯源,诚信诉讼”“统一尺度,全盘考量”“调判结合,统筹协调”四个处理批量维权诉讼的基本原则。
法院加强程序审查和诉前指引,“对同一权利人、专业机构代理、同时对多主体取证以及一次性提起10件或半年内累计提起20件以上规模化诉讼,由立案庭约谈沟通、引导诉前调解和规范立案材料。”
《工作指引》
还要求从政策导向、法理阐释上引导知识产权权利人理性维权,着力打击侵权源头,
营造诚信诉讼、守法经营的良好法律环境与市场环境。
不提倡、不鼓励知识产权权利人将大规模提起诉讼并获取利益作为普遍商业维权模式。
2、最高院在(2022)最高法民再274号案中也对批量维权给予否定性评价:
如果将知识产权“维权”作为赚取利润的手段和工具,将“诉讼”作为牟利的途径,不仅不符合知识产权保护的宗旨,也不利于维护市场交易秩序的稳定,同时亦在一定程度上浪费了司法资源,此种行为不应予以鼓励和提倡。
3、最高院在(2023)最高法知民终235号案查明,从各地法院审理的有关系列案件情况以及初步检索统计数据信息显示来看,原告在全国范围内已经提起数千件涉案专利及相关商标的侵权诉讼且主要选择起诉小微零售商,并已经累计获取巨额赔偿。
最高院认为:作为有专业团队和充分维权经验的权利人,其更应采取有利于实现专利法、商标法立法目的诉讼方式与诉讼策略,更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以保护自身专利权与商标权,
更应注重打击侵权源头,重点通过起诉制造商以有效维权并取得赔偿;而不宜仅选择经营小五金、日用杂货小微零售商为被告。
/
根据最高院发布的《中国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2年)》,2022年度人民法院受理的知识产权案件呈现以下主要特点
(一)知识产权司法对创新创造的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
2023年,全国法院在 319 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 117%,判赔金额 11.6 亿元,同比增长 3.5 倍。
积极发挥行为保全制度效能,有效破解知识产权维权“周期长”“成本高”难题。
(二)知识产权司法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作用进一步发挥。
持续加大对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芯片和生物技术等关键技术、重点领域、新兴产业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助推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制度创新,有力支撑和服务新质生产力发展。
(三)知识产权司法专业化审判体制机制进一步健全
。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部门为牵引、
4 个知识产权法院为示范、27 个地方法院知识产权法庭为重点、
各级法院知识产权审判业务部门为支撑的专业化审判体系基本形成,
全国具有知识产权民事案件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达 558 家。
(四)知识产权司法推动构建大保护格局的作用进一步加强。
人民法院坚持能动履职,积极融入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不断加强司法审判与行政执法衔接协作,促进知识产权行政执法标准与司法裁判标
准有机协调。
(五)知识产权司法营造一流营商环境的成效进一步凸显。
坚持统筹推进国内法治和涉外法治,公正高效审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平等保护中外当事人合法权益,越来越多外国当事人选择在中国解决知识产权纠纷。
/
最高人民法院:
2023年,全国法院在 319 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同比增长 117%,判赔金额 11.6 亿元,同比增长 3.5 倍。
审结“盼盼”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对明知他人注册商标知名度和影响力,仍然大量使用近似商标进行恶意攀附的,适用 4 倍惩罚性赔偿,全案判决赔偿 1 亿元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 65 万元。
在“拉菲庄园”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最高人民法院二审认为南京金某酒业有限公司等侵权恶意明显,侵权情节严重,依据拉某酒庄的请求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南京金某酒业有限公司等合计赔偿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7917万元。
在“丹玉405号”玉米植物新品种侵权案中,明确惩罚性赔偿基数难以精确计算时可以基于在案证据裁量确定赔偿基数,有效发挥惩罚性赔偿的威慑力。该案裁判体现了人民法院全面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的决心和司法态度,依法降低了权利人的维权难度,有效发挥出惩罚性赔偿的威慑力,切实让侵权人付出沉重代价。
/
北京法院:
2022年4月,北京高院发布了《关于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指南》。
2023年,北京法院共在26件侵害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较2022年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量涨幅明显。
适用惩罚性赔偿的案件涉及侵害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商业秘密等知识产权案件类型。判赔金额从数万元至数千万元不等,惩罚性赔偿倍数自1倍至5倍不等。
⑦
北京高院发布了五起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典型案例。在“全方位”摹仿“野格”啤酒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被告从利口酒酒瓶标签、瓶盖、网站宣传等各方面摹仿权利标识,属于“全方位”品牌摹仿的情形,法院适用惩罚性赔偿,判决被告赔偿1000万元。
在以GIF动图形式向公众提供东京奥运会节目侵害著作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一案中,法院在权利人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均难以确定的情况下,参照与侵权使用行为具有可比性的许可使用合同中的权利使用费作为惩罚性赔偿的计算基数,判决被告赔偿500万元。
/
江苏法院:推进最严格司法保护。
除加大判决赔偿数额,大大提高侵权成本外,
依法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全省法院在89件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确定赔偿数额,有效阻却严重侵权行为发生。
省法院审结涉“盼盼”防盗门商标被侵权案,针对被告以侵权为业,多领域全方位刻意模仿盼盼公司驰名商标,情节恶劣、获利巨大的行为,依法适用4倍惩罚性赔偿,判决其赔偿1亿元,是国内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额最高的案件。
⑧
最高院二审予以维持。
严厉打击链条式、产业化以及涉民生知识产权犯罪。昆山法院审结最有影响力“吃鸡”游戏《和平精英》《PUBGMOBILE》外挂案,判处被告人四年有期徒刑,并处罚金2000万元。
无锡中院审结全省首例打击全链条机械化生产假冒卷烟外包装案,对非法制造注册商标标识1600万余件的被告人最高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九个月。
/
广东法院:在62个案件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
在某医药发明专利侵权案中,法院对跨越民法典实施之日前后的持续侵权行为,采用“分段计算”精细化方式适用惩罚性赔偿,确保制度威慑效果更广泛、更精细。
⑨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
积极审慎适用惩罚性赔偿制度。
坚持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导向,合理运用证据规则,全面审查以侵权获利计算赔偿数额的依据,依法适用与侵权事实相适应的赔偿基数和倍数的确定规则,科学确定损害赔偿的计算标准,有效发挥惩罚性赔偿的威慑作用,以严格保护树立保护创新的鲜明导向。
在某侵害技术秘密纠纷案中,虽然案件涉及的产品生产数量、因侵权所节约成本、技术秘密贡献率等计算侵权获益的各要素并非完全精确,但是具有相当的合理性,且侵权人获利已经超过法定赔偿的限额。
如果拘泥于基数的精确性,而否定惩罚性赔偿的适用,则将导致惩罚性赔偿形同虚设。
因此,法院在合理计算出被告侵权获利(基数)后,考虑到该案侵权故意明显、情节严重,最终适用4倍的惩罚性赔偿,判决被告等赔偿原告经济损失6170万元及合理开支30万元。
在荣研化学株式会社与广州迪澳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充分运用证据规则引导双方举证,全面、客观审核计算赔偿的证据,
对持续时间跨越民法典实施之日的侵权行为,采用“分段计算”的方式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对惩罚性赔偿的科学和精细化适用进行了积极探索,
充分发挥其遏制侵权、激励创新的制度效能。
/
深圳中院:
自2020年11月出台全国首个关于知识产权民事侵权惩罚性赔偿的司法指导文件以来,累计作出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判决48件,累计判赔金额达2.4亿元。
⑩
上海法院: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罚则
● 在涉“镜面驱动器”发明专利侵权案中,综合考虑被告实施侵权行为的故意及情节严重,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被告承担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1200余万元;
● 在涉“地素”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上诉案中,结合涉案商标系知名服饰品牌、被诉侵权行为呈现出家族式、规模化、全方位的特点等因素,适用惩罚性赔偿,全额支持原告的赔偿诉讼请求,判令被告承担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995万余元;
● 在涉“SketchUp”系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侵权案中,鉴于原告两次向被告发送律师函,但被告处仍安装有侵权软件等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判令三被告连带赔偿权利人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600万元;
● 在涉“骏怡”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上诉案中,结合被告明知涉案商标系权利人持有的商标,却仍在解除合同之后,将涉案商标作为其商标与字号使用等因素,适用五倍的惩罚性赔偿倍数,判令被告承担经济损失及合理开支共计63万余元。
/
上海浦东法院:全面落实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
积极适用《上海市浦东新区建立高水平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若干规定》中关于惩罚性赔偿的规定,彰显严厉打击知识产权恶意侵权行为的司法态度。
截至目前,已累计在31起知识产权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
浦东新区区委主要领导在听取了浦东法院关于“加大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力度”的专题汇报后,对浦东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给予充分肯定。
⑪
山东法院:做实严格保护,用足用好惩罚性赔偿
2022年,山东高院在全国率先发布《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裁判指引》,科学界定适用情形,细化适用标准,确保对侵权行为整治到底、震慑到位。
指引发布以来,惩罚性赔偿制度落实成效显著,
全省法院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审理知识产权案件27件,判赔金额达1.3亿元。
2023年,山东高院专题召开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审判工作新闻发布会,
通报全省法院落实惩罚性赔偿制度概况及典型案例5件,
让“侵犯知识产权就是盗取他人财产”的观念更加深入人心。
其中,依法审结“三奇”商标侵权案,对扰乱疫情防控物资供应秩序,具有明显侵权故意且情节严重的侵权人,适用二倍惩罚性赔偿,判决赔偿经济损失2800余万元,有力维护权利人合法权益,有效服务保障疫情防控大局,充分体现了山东法院服务保障党和国家工作大局的作为和担当。
山东高院结合审判实践申报的调研课题《知识产权惩罚性赔偿制度研究》中标2023年度人民法院知识产权审判重大研究课题,最终调研报告被最高法院评定为优秀。
/
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
秉持严格保护理念,加大侵权制裁力度。
⑫
法庭2021年至2023年二审改判的发明专利侵权案平均判赔额达272.7万元,传递出切实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的鲜明司法政策导向,切实加大侵权赔偿力度。
● “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对一期项目判赔2.18亿元,当事人在执行中就一、二期项目达成全面和解,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国内知识产权维权纪录。
● 在“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中,依法认定相关各侵权人应当承担全部连带责任,并责令限期拆除侵权生产线。
● “橡胶防老剂”技术秘密侵权案判赔2.02亿元并对拒不执行行为保全裁定的企业及其实际控制人均予顶格司法处罚。
● 涉“WAPI”通信方法发明专利侵权案判赔1.43亿元。
/
广东法院:加大民事侵权赔偿力度
全省法院坚持严格保护理念,进一步加大司法判赔力度,发挥惩罚性赔偿制度效用,确保权利人获得充分足额赔偿,让侵权者付出沉痛代价。
2023年,全省法院作出的民事判决中,判赔数额支持率(判赔数额/诉请数额的平均数)达65%,全额判赔案件数量占比超过44.3%,发明专利侵权案件平均判赔数额98.8万元,
超过千万元判赔的有24件,最高判赔数额达到3.17亿元,还在62个案件中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
⑬
● 在iDataAPI数据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中,法院充分考虑数据要素市场价值,全额支持权利人索赔数额2000万元,系当前数据竞争纠纷判赔最高数额。
● 在某医药发明专利侵权案中,法院对跨越民法典实施之日前后的持续侵权行为,采用“分段计算”精细化方式适用惩罚性赔偿,确保制度威慑效果更广泛、更精细。
● 在涉“摇椅”发明专利侵权案中,法院依法适用证据披露和证明妨碍排除等规则,综合全案证据酌定赔偿数额1500万元,充分弥补、挽回外方权利人因侵权遭受的市场损失。
● 在涉“腔体式微波器件”专利侵权案中,涉案发明专利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大,曾获“中国专利金奖”,法院依法查明认定被告侵权事实,并全额支持原告4000万元赔偿诉求。
● 在涉LPDDR3芯片技术秘密侵权案中,法院依法严厉打击离职员工窃取企业技术秘密并作出1418万元高额赔偿,有力保障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合法权益。
/
广州知识产权法院:强化保护前沿核心领域科技成果
牢固树立支持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的司法导向,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激励创新创造的职能作用。
● 妥善审理涉及基站天线、集成电路等广东制造支柱产业的高新技术案件。在京信公司与晖速公司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
对技术含量高、经济效益大、获评“中国专利金奖”的专利给予重点保护,
在晖速公司拒绝提交相关账册等证据且未作说明的情况下,以其近三年上市公司年报为主要依据,判决晖速公司停止侵权并赔偿权利人4000万元。
● 在核心光电公司与苹果贸易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中,妥善运用证据披露和举证妨碍制度,依法酌定苹果贸易公司侵权赔偿额为4000万元及维权开支30万元。
● 广州晶序达公司与深圳视显公司等侵害发明专利权纠纷案,涉及液晶面板数据传输技术,因涉案侵权行为发生在新专利法实施之前,在当事人提供的证据不足以精确确定权利人所受损失或侵权人侵权获利情况下,不机械适用法定赔偿,判决侵权人赔偿经济损失220万元,有力保护科技创新成果。
/
江苏法院:从高判赔额案件来看,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
2023 江苏法院持续深入推进最严格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工作,依法从严惩治严重侵权假冒行为,持续加强对关键领域核心技术和创新性强、贡献度大的原创性成果知识产权的保护,确保知识产权保护范围和强度与创新贡献程度成正比。
2023年全省法院审结的一审民事知识产权案件中,
判决赔偿数额50万至300万元的259件,300万元至500万元的21件,500万元以上的有29件,其中1000万元以上的16件,均实现同比增长。
当年度高判赔额案件绝对数量多的特征明显。
省法院一审审结涉“盼盼”防盗门商标被侵权案、西门子公司商标被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圣奥公司橡胶防老剂技术秘密被侵犯案,
判决赔偿额均超亿元,成为国内商标权、商业秘密被侵权获赔数额最高的案件。
江苏法院持续成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并在业内产生广泛影响。
江苏法院2021、2022、2023年高赔偿额案件审结数
数据来源:2023年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
/
浙江法院:从判决赔偿数额情况看,高判赔额案件增幅明显
2023年诉请总标的额68.89亿元,同比下降20.17%。其中一审
诉请500万元以上的案件289件,同比下降7.07%;一审诉请1000万元以上的案件73件,同比下降10.98%。与诉请标的额下降相反,
知识产权高额判赔案件数量显著增加,在以判决形式审结的案件中,共有152件案件判赔额超过100万元,同比增长52%。
2019-2023年知识产权一审高标的额案件数量比较
数据及图表来源:《2023年浙江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分析报告》
/
福建法院:依法加大赔偿力度,确定与侵权情节相适应的赔偿数额
斐某公司与卡某高公司等商标侵权纠纷案二审将赔偿金额由100万元调整为350万元;“新某伦”商标侵权案考虑惩罚性因素确定200万元赔偿额;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厦门中院在五起案件中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额总计712.035万元。
⑭
1、涉“西门子”商标侵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亿元赔偿案)
2023年中国法院10大知识产权案件之一,西某股份公司、西某(中国)有限公司与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等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2022)最高法民终312号】。
关于赔偿数额,现有证据虽难以确定西某公司的实际损失或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的侵权获利,但足以认定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的侵权获利已明显超过法定赔偿最高限额500万元。
在此情况下,鉴于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拒不提供与侵权行为相关的财务资料,已构成证据妨碍,
一审法院参考媒体报道内容中关于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年销售总额为15亿元的数据,并根据案件相关事实,按照十五分之一计算被诉侵权产品的销售额占比,进而确定宁波奇某电器有限公司等承担1亿元赔偿数额并无不当。
最高人民法院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典型意义】本案二审判决严格适用举证妨碍制度,对于故意不提供证据,妨碍人民法院认定案件事实的侵权人,依法作出对其不利的处理方式和裁判结果。
/
2、对以侵权为业情节特别严重的侵权行为科以重责(亿元赔偿
案)
2023年江苏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典型案例之四,盼盼门业有限责任公司诉鑫盼盼门业有限公司等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纠纷,一审:江苏高院(2018)苏民初38号,二审:最高法院(2022)最高法民终209号
综合考虑被告
以侵权为业,对盼盼公司“盼盼”多个驰名商标或其主要部分复制、模仿,从事商标侵权及多项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获利巨大、侵权故意明显、情节相当严重,确定对其适用4倍的惩罚性赔偿
,
并判令被告立即停止涉案商标侵权行为及不正当竞争行为,变更字号、注销域名、登报消除影响并赔偿盼盼公司损失1亿元及合理开支65万元。
【案例价值】
本案是最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积极适用惩罚性赔偿加大对驰名商标及知名字号保护力度的典型案例,也是国内适用惩罚性赔偿判赔额最高的案件,体现了严厉打击严重恶意侵权行为,显著提高侵权成本,最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价值导向。
/
3、网络直播售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赔偿金额2200万元)
2023年度浙江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之二,新百丽鞋业(深圳)有限公司、丽荣鞋业(深圳)有限公司与刘某某、温州某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侵害商标权及不正当竞争纠纷案;
本案是对网络直播售假行为适用惩罚性赔偿的一起典型案例。相对于传统销售模式而言,网红主播带货能在短时间内吸引流量进而实现销售转化,侵权范围更广、侵权获利更高,对商标权人造成的损失更大。本案判决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责令被告赔偿经济损失共计2200余万元。
【裁判要旨】
适用惩罚性赔偿需要符合“故意侵权”和“情节严重”两个法定要件。本案被告以攀附原告知名商标“百丽”“BELLE”的商誉为目的,积极寻求受让与涉案权利商标近似的商标并进行不规范使用,误导消费者,属于“故意侵权”。
被告成立多家个体工商户、在多家直播平台上注册大量账号、网店,在商品链接、视频宣传和商品介绍中全方位使用侵权标识,涉案个体工商户、直播平台网店成为其实施侵权行为的工具。
并且,其通过平台账号和网店绑定进行直播的方式销售侵权商品,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在短时间内快速积累大量的客户群体,进而实现销售转化,相对于传统销售模式而言,侵权范围更广、侵权获利更高,对商标权人造成的商誉损失和经济损失更大,属于“侵权情节严重”,应当适用惩罚性赔偿。
/
4、“纯棉柔巾”商品装潢不正当竞争案(赔偿金额3000万元)
2023年度山东法院十五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之六,深圳全某科技有限公司诉名某(广州)有限责任公司等不正当竞争纠纷
原告提交了被告侵权获利的相关初步证据,而被告未提供其侵权获利的相关证据导致用于计算侵权获利的基础事实无法精准确定,本案不必再考虑知识产权贡献率。
法院最终根据被告宣传的侵权商品销量、销售均价、侵权持续时间、被告公司年报公布的净利率等信息,确定被告侵权获利已超过深圳全某科技有限公司主张的赔偿数额,判决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3000万元。
【典型意义】
本案是正确适用裁量性赔偿及举证妨碍规则,全额支持权利人3000万元赔偿诉求的典型案例。
确定赔偿数额时,应尽可能充分考虑案件事实计算实际损失或侵权获利,即使不能精确计算,也可以在计算赔偿所需的部分数据确有证据支持的基础上,根据案情运用裁量权确定计算赔偿所需的其他数据,概括确定赔偿数额。
本案的裁判,不但对裁量性赔偿的适用进行了有益探索,对类案处理具有一定借鉴意义,并且有效运用举证妨碍规则强化了严格保护的法律效果,体现了人民法院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大损害赔偿力度的司法导向。本案入选“2023年中国法院50件典型知识产权案例”。
/
5、涉“CATIA”软件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赔偿金额2000万元)
2023年度北京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例之三,达某系统股份有限公司诉某特汽车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侵害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纠纷案,(2021)京73民初345号
在案证据显示,某特公司的主营业务覆盖汽车设计的整个过程。通常情况下其与研发设计相关的部门需使用相关专业设计软件,以完成设计、分析、仿真等汽车产品开发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