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体检
已经成为许多人管理健康的重要方式
然而,面对市面上
让人眼花缭乱的体检套餐
人们容易陷入体检项目越多越好的误区
如何科学看待体检?
哪些体检指标是需要重点关注的?
如何选出适合自己的体检项目?
来看看专家的解答
很多人认为体检项目越多,检查越全面,但事实上,
有些与个体需求无关的检查可能会导致资源的浪费,甚至病情的延误。
例如,自身身体情况良好,但因为听说PET-CT检查肿瘤比较敏感,便主动要求检查。虽然PET-CT能够用于肿瘤诊断、分期、疗效评估和预后判断,但价格昂贵,且检查过程中会产生辐射,对身体造成额外伤害,得不偿失。
对此,医生建议:
一些人更关注高科技或昂贵项目,易忽略血压、血糖等基础检查,殊不知这些基础检查筛查的敏感度高,其意义往往比特殊检查更大。
例如,患者的体重因不明原因减轻很多,便去做了胃肠镜、肿瘤指标的检查,发现结果均为正常。直到出现尿路感染的症状,去测了血糖,最终发现是漏诊了糖尿病。
许多慢性疾病在早期无明显症状,定期体检可以帮助我们“早发现”。在疾病明显进展后才开始重视,会延误诊治,导致预后不良。
例如,一名患者间断出现大便不成形的情况,便自行服用一些止泻药物或者抗生素,直到一年后出现了血便的症状才入院检查,这时已经发展成直肠癌进展期。如果在疾病早期进行检查,可能做一个黏膜剥离手术就能根治。
-
学龄期儿童及青少年:
可根据学校安排进行体检。
儿童容易出现营养不良、近视、发育迟缓等问题,可以重点检查生长发育状况和视力,
如微量元素检测、视力检查、骨龄测试等。
-
18-30岁:
这个年龄段人群通常身体健康,
建议每1-2年进行一次体检,常规检查血压、血糖、血脂及肝肾功能。
-
30-40岁: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特别是日常饮食不规律、缺乏运动、嗜好烟酒的人群,推荐增加心血管健康、甲状腺功能等检查,需要开始关注血压、血糖水平。
-
40-60岁:
建
议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同时应关注骨密度、肿瘤标志物及消化系统健康,建议完成一次无痛胃肠镜的检查,能够发现消化道黏膜的病变,减少消化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
中年男性
出现心血管疾病、脂肪肝、前列腺疾病的风险增高,需要重点关注血脂、肝功能、心电图、前列腺特异抗原(PSA)的检查。
-
中年女性
出现乳腺癌、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等疾病的风险增高,应重点关注乳腺彩超或钼靶、甲状腺功能、骨密度检查。
-
60岁以上:
必
须每年进行一次体检。
除基础项目之外,应结合自身病史选择重点项目,如心脑血管、肿瘤筛查等。
高发疾病有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肿瘤等,建议增加颈动脉彩超、糖化血红蛋白、低剂量CT、胃肠镜项目。
-
对于
癌症高发的中老年人
来说,早期筛查可以提高癌症的治愈率,可以选择CEA(各类癌症)、AFP(肝癌)、CYFRA21-1(肺癌)、NSE(肺癌)、CA19-9(胰腺、胆管癌)等检查项目。男性可以增加PSA(前列腺癌)检测,女性可以增加CA125(卵巢癌)、CA15-3(乳腺癌)检测。筛查时,肿瘤标志物结合影像学检查更为准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