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数智融合 屏观世界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晨间科普 | 山顶没水库,哈尼梯田为何不缺水?

人民日报数字传播  · 公众号  ·  · 2025-02-18 07:30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清风拂过,云开雾散,位于云南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的元阳哈尼梯田慢慢露出真容。


一条条沟渠从山顶的观音山向下,一路串起森林、村寨和梯田。 得益于森林、村寨、梯田、水系“ 四素同构”生态系统, 山顶没有水库的哈尼梯田却不缺水,水源、能源、食源, 在一座山里几乎就能完成整个循环。


01 山顶森林足够大, 山腰梯田不缺水


在元阳哈尼梯田遗产区数字监管平台的地图上,最显眼的并非村落或梯田,而是连片的原始森林 。山顶没水库,梯田不缺水的秘密,就藏在这片原始森林之中。


过去,建房、取暖都要向森林索取木材, 哈尼梯田的原始森林却为何能被保留下来?


靠的是当地人敬畏自然的文化传统。 从世代相传的古歌中,或许能找到答案:“人的命根子是田,田的命根子是水,水的命根子是森林和树木……”


不仅是元阳,只要是哈尼梯田正常耕作的区域,山顶无一例外,都分布着大片原始森林。


种植水稻离不开水源,雨季靠降水就够, 但旱季水从何来?


茂密的原始森林,能在雨季涵养水源,到了旱季再缓缓释放水流,确保梯田灌溉用水。

在这里, 尽量不砍树成了传统。 哪怕建房不得不用木材,也需要全村商定批准,农民砍树后还必须补种,确保森林不减少。代代相传的准则背后,是当地人1300多年来的经验提炼。


其实,当地人对森林和树木的爱护,不仅体现在山顶。 在田间地头,农民会见缝插针种些树木, 人既可以在劳作时遮阳休息,树木根系还能固土涵水。


02 稻作梯田,离不开健康水系的串联


随着梯田面积逐渐扩大,梯田本身就成了庞大的水库—— 层层梯田经过水系串联,一年四季都不会干涸。


往事越千年,哈尼族先民从青藏高原一路南迁,最终定居于此。 生产方式也从最初的渔猎逐渐转型为定居开垦梯田,选择与水稻共生。 立寨之后,人们开始在寨子周边开辟梯田;随着人口逐渐增加,梯田不断向下延伸。如今,哈尼梯田最多开挖到了3700多级。


梯田是挖出来的,不是垒起来的。 人们会先将原本的山坡挖成几级台阶,再将台阶内的泥土挖出垒成田埂,引水灌入才有了水田。坡度大小决定了每层梯田的大小,坡度缓的,能造出几亩梯田;而陡坡边角,就会小很多。


最初,“挖出来”的梯田,底土多半是生土, 靠着一代代耕作、秸秆还田、冲水肥田,才让梯田营养逐渐积累,成了如今肥沃的稻田。 后来,通过木刻分水法,根据梯田面积大小、灌溉距离等因素,商定沟渠流量;各户通过排水口大小高矮,确定自家田块水位。


森林的存在确保了水源,稻作梯田,离不开健康水系的串联 梯田既怕水太多,一旦哪里堵了、持续冲刷会毁坏田埂。也怕没水,长期干裂也会导致梯田崩塌。


过去靠的是田主凑粮食,商定“赶沟人”;如今,政府给“赶沟人”一定补助,负责沟渠日常维护。如今,村里组织65户村民每半年集体巡护一次水系。


梯田沟渠不仅离不开日常维护,同样需要集中巡护甚至大修。 元阳县制定相关保护计划,持续加大投入保护水系,实行沟渠管护村民自治,恢复推行传统的木刻分水法和“赶沟人”制度,修缮梯田沟渠164.5公里, 梯田灌溉得到有效保障。

来源 | 人民日报
图源 | 网络
责编 | 潘江涛 范昌鑫(实习)

致敬“四有”丰碑,传递时代力量!人民日报数字传播策划推出的系列人物海报《“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掉”——追寻“四有”书记谷文昌》入选由中央网信办主办的“2024中国正能量网络精品征集展播活动”。投票助力,让榜样力量薪火相传!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