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中国风景名胜区
爱风景,爱旅行。与中国风景名胜区直接对话,及时收取风景区官方信息。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中国风景名胜区

世界遗产知识

中国风景名胜区  · 公众号  ·  · 2018-05-16 17:11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Part

1


世界遗产定义

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





Part

2


世界遗产的分类

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文化景观遗产四类。

广义概念,根据形态和性质,世界遗产分为物质遗产(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和自然双重遗产、记忆遗产、文化景观)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

文物: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建筑物、碑雕和碑画,具有考古性质成分或结构,铭文、洞穴以及其综合体。

建筑群: 从历史、艺术或科学角度看, 在建筑式样、分布均匀或与环境景色结合方面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单立或连接的建筑群。

遗址: 从历史、美学、人种学或人类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的普遍价值的人造工程或人与自然的联合工程以及考古遗址地方。


其标准有:

1、代表一种独特的艺术成就,一种创造性的天才杰作。

2、能在一定时期内或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规划或景观设计方面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明或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

4、可作为一种建筑或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

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的杰出范例,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尤其在不可逆转之变化的影响下变得易于损坏。

6、与具有特殊普遍意义的事件或现行传统或思想或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和实质的联系(委员会认为,只有在某些特殊情况下或该项标准与其他标准一起作用时,此款才能成为列入《名录》的理由)。

“文化景观”是包含于“文化遗产”中的一个特殊类型,并不是单独的一类遗产。

武当山古建筑群

重庆大足石刻

自然遗产

从美学或科学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由地质和生物结构或这类结构群组成的自然面貌;

从科学或保护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地质和自然地理结构以及明确划定的濒危动植物物种生态区;

从科学、保护或自然美角度看, 具有突出、普遍价值的天然名胜或明确划定的自然地带


其标准有:

1、构成代表地球现代化史中重要阶段的突出例证。

2、构成代表进行中的重要地质过程、生物演化过程以及人类与自然环境相互关系的突出例证。

3、独特、稀少或绝妙的自然现象、地貌或具有罕见自然美的地带。

4、尚存的珍稀或濒危动植物种的栖息地。

四川大熊猫栖息地

江西三清山风景名胜区

混合遗产

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Mixed Site)简称“混合遗产”、“复合遗产”、“双重遗产”。

按照《实施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的操作指南》,只有同时部分满足《保护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公约》中关于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定义的遗产项目才能成为文化与自然混合遗产。

安徽黄山风景名胜区




Part

3


世界遗产保护发展

世界遗产发端

1959年,埃及政府打算修建阿斯旺大坝,但修建水坝可能会淹没尼罗河谷里的珍贵古迹,比如阿布辛贝神殿。

埃及阿布辛贝神庙

196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起了“努比亚行动计划”,阿布辛贝神殿和菲莱神殿等古迹被仔细地分解,然后运到高地,再一块块地重组装起来。这个保护行动共耗资八千万美元,其中有四千万美元是由50多个国家集资的。这次行动被认为非常成功,并且促进了其它类似的保护行动,如挽救意大利的水城威尼斯、巴基斯坦的摩亨佐-达罗遗址、印度尼西亚的婆罗浮屠等。

埃及菲莱神殿

世界遗产公约

1972年,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会同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起草了保护人类文化遗产的协定。并通过了《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公约主要规定了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的定义,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国家保护和国际保护措施等条款。


公约规定了各缔约国可自行确定本国领土内的文化和自然遗产,并向世界遗产委员会递交其遗产清单,由世界遗产大会审核和批准。


凡是被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点,都由其所在国家依法严格予以保护。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是加入缔约国最多的国际公约之一。 自1975年公约正式生效后,在全球范围内,迄今共有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加入《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成为缔约成员。中国于1985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

世界遗产委员会

世界遗产委员会成立于1976年11月, 由21名成员组成,负责《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的实施。

委员会每年召开一次会议,主要决定哪些遗产可以录入《世界遗产名录》,对已列入名录的世界遗产的保护工作进行监督指导。委员会成员每届任期6年,每两年改选其中的1/3。委员会内由7名成员构成世界遗产委员会主席团,主席团每年举行两次会议,筹备委员会的工作。

2017年11月14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缔约方大会在巴黎总部举行,中国当选世界遗产委员会委员,任期4年。

世界遗产名录

依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划分,世界遗产所在地区共分为五类:非洲(Africa)、亚洲和太平洋地区(Asia and the Pacific)、阿拉伯国家(Arab States)、欧洲和北美洲(Europe and North America)、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Latin America and the Caribbean)。

截至2017年7月,世界遗产总数达到1073处,其中包括832项文化遗产,206项自然遗产以及35项自然与文化双遗产。

图片来源:世界遗产委员会官方网站

世界遗产纪录小知识

最北的世界遗产:弗兰格尔岛自然保护区(N71 11) 俄罗斯

最南的世界遗产:麦夸里岛(S54 35) 澳大利亚

最高的文化遗产建筑:巴黎,塞纳河沿岸的埃菲尔铁塔(法国)

第一个被除名的世界遗产: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阿曼,1994-2007)

第一个被除名的自然遗产:阿拉伯羚羊保护区(阿曼,1994-2007)

第一个被除名的文化遗产:德累斯顿易北河谷(德国,2004-2009)

首个爆发严重主权冲突的世界遗产:柏威夏寺(柬埔寨/泰国)

横跨最多国家的世界遗产:斯特鲁维测地弧(由芬兰、白俄罗斯、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挪威、摩尔多瓦、俄罗斯、瑞典、乌克兰共10国拥有)

唯一未明确标示所在国的世界遗产:耶路撒冷老城及其城墙(由约旦代为申报)

首个被国家政府破坏的世界遗产:巴米扬谷的文化景观和考古遗址(由当时阿富汗的塔利班政府所毁)

濒危世界遗产最多的国家:刚果民主共和国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