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加班,好烦啊!”
- “要加班谁不烦啊,我也好烦!”
-“有什么可烦的?不要怨天尤人了,谁让你没有抓紧时间。”
-“我以前也是真的很讨厌加班。下班了,就很想有自己的生活。老板突然给安排工作,下班一切的计划都被打乱了。”
如果你是那位因为加班而感到烦躁的人,你更倾向于哪种回应?或许,这些答案都未能触及你的内心,但那些忽视你感受的话语,定不会赢得你的偏爱。
当今在青少年的搭子文化中,他们享受与搭子在一起共享快乐,却也在困难时刻渴望得到同龄人的支持。中年的父母在亲子沟通上努力,不惜投入家庭教育课程,寻求非暴力沟通的秘诀。这一切,都指向了"同理心"和"共情式"的沟通需求。
同理心是指暂时进入对方的内心世界,从对方的角度不带任何评价地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和感受。
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情绪性同理心也随之增强。老年人在对他人情绪的回应上,往往比年轻人更为恰当。换句话说,老年人可能比你的伴侣更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然而,实验也发现,在通过眼睛的线索来判断他人情绪状态的测试中(Eye Test),老年人相比年轻人表现出更大的挑战。这表明,老年人的认知性同理(情绪线索的识别能力)可能没有年轻人好,但他们在语言描述中对情绪的理解以及同理反应,并未因年龄而减退。
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孩子因工作受挫,沮丧地回到家中。父母见到孩子,问:“你吃饭了没?”因年老的父母没及时看懂你的情绪,接下来可能会引发一场不愉快的对话。但别忘了,年长的他们,如果能与你多交流,或许能提供更深刻的情感支持。
尽管老年人在面部表情识别某些情绪时可能会遇到与年龄相关的困扰,但这并不妨碍他们通过语言来理解和表达情感,以及他们对情绪的恰当同理反应。老年人的生活经验和智慧能使他们更好地理解他人的情感和处境,给予恰当的支持和同理。同理心中强调“看到我”、“听见我”和“知晓我”。老年人需要更多的“被看见”,进而他们能更多地发挥“听见你”和“知晓你”的力量。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
“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
(微信号:aginglab)。北京师范大学老年心理实验室是国内最早开展老年心理研究的科研机构之一,在此我们将分享实验室的最新研究成果,推广老年心理学相关的科普知识,并推介相关的心理健康活动。欢迎大家关注北师大老年心理实验室公众号。
参考文献:
[1]Khanjani, Z., Mosanezhad Jeddi, E., Hekmati, I., Khalilzade, S., Etemadi Nia, M., Andalib, M., & Ashrafian, P. (2015). Comparison of cognitive empathy, emotional empathy, and social functioning in different age groups. Australian Psychologist, 50(1), 80-85.
[2]图片源于网络(https://cn.bing.com/images/;https://www.xiaohongshu.com/explore),侵删!
作者 | 小明
美编 | Ze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