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无小事,回收利用放大招。最近,在对重庆多地垃圾分类工作的密集调研中发现,各区县城管局均已将垃圾分类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城乡,都在机制和技术上充分保障、大胆创新,竞相走出生活垃圾收运体系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新路径。
两网融合,机制先行
位于九龙坡区西部的铜罐驿镇英雄湾村(原陡石塔村),距城区30公里, 风景秀丽,人文荟萃,因诞生了中共早期革命家周贡植、英雄机长等杰出人士而得名。
为了减少垃圾污染、守住文明底线、振兴生态环境,在铜罐驿镇城管大队的引导下,该村设置了两个美丽乡村环保驿站,作为垃圾分类的固定宣传窗口,用于日常咨询接待、居民注册、可回收物收集、礼品兑换等,便于居民日常参与垃圾分类。
现场可以看到,厢房设置有智能投放点,并配置有垃圾分类指导员。村民投放后,垃圾分类指导员会进行提质纠错,确保分类准确率。此外,为了给居民提供便利,驿站内设置回收服务。在工作时间,可以进行衣物、纸板、金属、塑料等可回收物的回收,每月兑换量都在100kg以上。
在陶家镇文峰村,城管大队则设定了另一套机制。针对农村区域居住散、距离远、垃圾量少等实际情况,以源头“定人、定车、定时、定点、定路线”巡回收集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在收运过程中严格按照分类收集、分类运输、专人专车,保障末端“全区域覆盖、全过程分类、全品类回收”(五定三全)。
“陶家收货郎”正在收运垃圾
调研人员在现场看到,一辆全副武装的“陶家收货郎”垃圾收运车,正停在收运环线的站点,挨家挨户收运垃圾。据介绍,每天9:00—17:05,就有放着音乐的专业垃圾收运车,途径多个站点,沿途“叫卖”收运。从周一到周日,途经站点不尽相同,从而保证垃圾收运全网化、规律化和即时化。
为了保证“收货郎”常态运行,文峰村还配套了多个垃圾暂存点,可限时分类存放垃圾。不少村民表示,自从有了“收货郎”,家里清爽了不少,还能卖掉可回收垃圾,赚点零花钱。
在垃圾分类收运与再生资源回收“两网融合”方面,南川城管局也有自己的独到之处。具体而言,就是对城区现有100余个废品回收网点的标识标志、设施设备等进行规范。同时,按照“垃圾中转站边、公厕边、居民小区边、环卫工人休息室边”的“四边”原则,在城区合理增设两网融合示范点20 个,进一步扩大服务范围,助力打通再生资源利用回收体系最后一公里。
此外,南川区城管局还在物流园区,建设了一座集智能科普中心、再生资源分拣中心、垃圾转运中心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垃圾分类“两网融合”示范中心。该中心于2020年4月正式投用,并免费向市民开放。
南川区垃圾分类“两网融合”示范中心
科创引领,以智促治
除了各显神通的机制保障,硬核的技术创新也必不可少。
永川区在垃圾分类工作上,引入多种科创手段,尽可能确保全过程数字化、智能化,从而实现全民参与、精准投放、便捷回收、高效利用。
目前,垃圾分类智能投放小机器人—“小海棠”已正式投用。在垃圾投放点,居民若不清除垃圾类型,可向“小海棠”提问,并在“小海棠”的指导下正确投放,可视化的便捷操作,进一步提高了市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
此外,引入CRP智慧分类系统,完成物业小区和主管部门监管两个APP端口建设,推动物业小区垃圾分类工作实现精细化管理。同时还积极依托CRP智慧分类系统,搭建永川区垃圾分类共享示范平台,有效促推全区垃圾分类工作重点任务高质量完成。不断完善“小熊分分”小程序功能,创新推出“上门回收”与“帮倒忙”(帮倒垃圾)等服务,切实提升了居民参与度和分类准确率。
不仅如此,在永川区城管局的引导下,本地一家废弃资源综合利用企业,进入城区258个住宅小区,安装喜牛环保智能再生资源回收柜约1000台,不仅便民惠民,还极大增强了垃圾分类回收的执行力。
尤值一提的是,永川区厨余垃圾处置中心,采用世界领先的“高温厌氧+热电联产”技术,处置过程全密闭、智能化,实现了厨余垃圾100%资源化、无害化处置。同时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目标,为永川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山水之城美丽之地”的宜居城市,提供了完整解决方案。
而在江北五宝镇马井村,调研组看到了另一个可喜的场景。一个占地不大的生活垃圾智能处置站,安放着一台高温好氧生物降解设备。设备正在运转,发出不大的声响,而吐出的深褐色有机肥,干燥、柔软,几无异味。
辰铭善川智能生物降解设备正在运行
据介绍,这台由辰铭善川(重庆)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研制的产品,采用成熟高效生物处理工艺,可对农村易腐有机废弃物——如蔬菜尾菜、水果、厨余垃圾、秸秆等——进行就地处置,100%资源化利用,变废为料,为乡村振兴赋能。
为了配套该垃圾处置站的运行,在江北区城管局的引导下,五宝镇还专门建立了一套垃圾分类收运、处理机制,确保整个镇的生活垃圾,都能得到低成本、高效率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