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冯小刚,这三个字,会让人想到很多标签和词汇。著名导演、暴脾气、很任性、小钢炮等等。很多时候冯小刚这三个字甚至更像是个话题和名词。
他是中国第五代导演的领军人物,也是大陆最具票房号召力的导演之一,他的《甲方乙方》、《天下无贼》,仍不时被人拿出来津津乐道的提起,是当之无愧的贺岁片之父。
但于此同时,提到冯小刚,还有不少人能想到他令人闻风丧胆的暴脾气,被冯小刚毒舌过的人不少,导演明星、名流商贾、网友记者等等,不论你是谁,也不管你身价高低贵贱,只要冯小刚看着不顺眼,一律无差别扫射。
也因此在江湖得了个外号“小钢炮”。
冯小刚的暴脾气给他招惹过不少麻烦,难免有人会觉得,这么个大导演,闭嘴就等于明哲保身了,何必把自己拉下神坛,和人犯冲。
但脾气不倔,说话不直的,就不是冯小刚了。何况你品一品他怼过的事儿,细想一想也会认同他发声的理儿。
冯小刚说:“我就一导演,又不是国务院新闻发言人,说话滴水不漏的我用不着,肩膀上也没那个责任。我说话就是表达我个人的看法。”
人生在世不过区区几十年,活得随性洒脱些,又有何不可。
同时早已成为华语导演中领军人物的冯小刚,也不打算做大师,更没想过封神。
他说话时,成年人的复杂世俗很少,孩子的赤诚很多。
每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冯小刚都很淡然。
就像他说的“我不迎合别人,我只迎合我自己,越自然越好。”
02.
冯小刚是个个人属性很强的人,除了说过的脾气耿直,他也看重道义,这点很像《老炮儿》里的六爷,义薄云天,有情有义。
之前舒淇被网友翻旧账辱骂,冯小刚直接帮忙怼回去。冯小刚这人,虽然脾气爆,嘴巴毒,但有能替朋友两肋插刀的气概,做他的朋友,会很安心。
除了有情有义,冯小刚也很念旧长情。
许多人了解冯小刚的导演、演员身份,但对他曾经当过文艺兵的事儿,却知之甚少。
当一个人身上的第一标签太过耀眼,你就很容易忽略他的其它身份。
比如冯小刚曾是一名文艺兵。
从19岁入伍,到27岁离开,冯小刚的整个青春时代,都和部队、和文工团有关。他自己也说过:“那里记录了我青春的最好时光。”
冯小刚曾经是北京军区文工团的一名美工,平民子弟的出身能获得这个岗位,在当时的大环境下那种欣喜自豪可能比今天的学生考上清华还要得意。
一九八四年,冯小刚转业了。
但是在转业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依旧会和几个退伍的战友穿着军装在街上闲逛,接受其他人目光中最后的艳羡。
正式转业到地方的前一晚,他穿着军装照镜子,抽了一夜的烟,舍不得脱下那身衣服。第二天却也不得不把领章和五角星摘下,交给母亲珍重保存。
脱下的不只是军装,也脱下了社会地位、荣誉感、组织的认同,还脱下了整个青春。
可是,身上军装可以脱掉,但心里的那套军装,谁都扒不下来。
对部队的情结和这段青春的执念,一直都在冯小刚的内心。
03.
刘震云说过:上世纪70年代,最漂亮的女孩子都在部队。他难忘太阳光射下来时,能看到她们胳膊上的绒毛,是那么的纤细和温柔。而她们说的话,听来像是来自天堂的声音。
冯小刚在文工团美术组工作时,楼上就是舞蹈队,这些舞蹈队的女兵们,也是冯小刚记忆中永不褪色的一部分。
冯小刚曾讲过一段在文工团的趣事,他说那个时候人都很单纯,很简单。我觉得女兵最好看的时候就是洗完澡,回来排练,光着脖子穿着军装,把一脸盆放这。我特想跟她们说话但没机会,只能在去食堂的路上,跟她们擦肩而过。比如说你喜欢的那几个女孩没过来,你还得去走好几趟。后来确实碰上了,人家都没看你一眼,就过去了,但是心里就是挺美的。
即将步入耳顺之年的冯小刚,时隔大半辈子,回想起在文工团的这段青春时光,依然觉得美好的不像话。
所以在后来的很多年里,他一直想把那个时候懵懵懂懂的一种感觉拍成一部电影,来抒发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文工团情结。那个年代,那个年龄,眼中所看到的美好和青春。
在他的记忆里,这段最美好的芳华从未因时光褪色。
于是,他拍了电影《芳华》。
前几天八一建军节,冯小刚办了场“闪亮的日子”战友会。邀请了几十位当年文工团的老战友们相聚,并提前放映了他们这段共同青春的写照,电影《芳华》。
这段与文工团密切相关的青葱岁月,是“小钢炮”难得柔情的一面,也是他念念不忘,终有回响的情怀。
电影里重现的是他们这一代老文工团人的青春。而如今四十多年过去了,昔日舞蹈队那些令人脸红心动的姑娘,如今也都已年过半百。
但大家站在台上,与片中的演员一起摆出《草原女民兵》的练舞姿势时,仿佛又借着这段片子,重新回到了十几、二十出头,那段人生的黄金时代。
看着这张合影,我突然就明白了冯小刚为什么会拍《芳华》。
芳华是每个人不会老去的青春梦,这是他的芳华,也是她们的。
04.
在如今娱乐快餐化成为趋势的行业环境中,冯小刚还有一点难能可贵的就是:不妥协也不顺从。
拍《芳华》前,有人建议冯小刚找些流量小花来,起码票房能做保证。冯小刚偏不,豁出去花费时间,从几百个人中慢慢甄选,而且还放出话去,绝对不找整过容的女演员。就连整个剧组相对而言最出名的黄轩,冯小刚看重的也是他有舞蹈功底,以及这个人不商业。
干净,纯真,知世故而不世故,是冯小刚选择《芳华》演员的要求,同时也是冯小刚对自己的要求。
他的好友导演孙健君,曾经这样评价过冯小刚,他说:“冯小刚这个人没壳儿,真是可爱,喜怒哀乐,他都有表达,绝对不藏着掖着。受到表扬时,装着谦虚,很快绷不住了,小孩一样手舞足蹈;生气了,在片场摔东西骂人,拂袖而去;酒过三巡,时常掉泪诉衷肠。”
冯小刚是真性情,但因此得罪过不少人,导致他总是很孤独,还有些悲观。
张国立说冯小刚,“做导演的人都很敏感,而敏感又分两种,要么狂躁,要么悲观。冯小刚属于后者。”
2013年冯小刚成为首位在好莱坞星光大道,留下手印脚印的中国大陆电影人,但那一刻他并没有很激动,后来他在随笔集《不省心》里写:“最令他怀念的反倒是行驶在洛杉矶高速公路上:独自一人,漫无目的。”
如今的冯小刚,阅尽千帆后,最怀念的也是在文工团的那段时光。那个年纪,干净、单纯、还有热血。
以至于许多年后,冯小刚看到《激情燃烧的岁月》里,石光荣离休后被摘掉领章帽徽的时候,冯小刚的眼泪就下来了。他觉得看到了当年转业后的自己,也是很长一段时间,穿着军装走在街上,哪怕上头已经没了领章和帽徽。
这是一种情节,也是一种守护。
人到了一定年纪,身份地位、金钱名望,什么都不缺了,便容易追溯过去。
过尽千帆后,小钢炮终于在耳顺之年,找回了他的青春。
05.
“《芳华》把过往的青春,过往的岁月定格在那里,也许有一天,我不再是导演的时候,当我回忆起那个时代的青春时,我还能走进电影院看到自己的豆蔻芳华。”冯小刚谈到创作《芳华》的缘由时如是说。
为了给日后的自己一个念想,冯小刚在海口花了3500万复原他记忆中70年代的文工团,并找来同样有文工团经历的原作者严歌苓担任剧本创作。
每一件道具,每一个摆设,甚至连画面的颜色,都被冯小刚极力还原回那个记忆中的时代。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冯小刚曾和朋友说过自己退休后的想象:有个农场,牛羊成群,一个老头两鬓斑白,在田间颤巍巍地走着。忽然看到地平线远方出现人影,一帮老姐们、 老哥们来看他。
年过耳顺的冯小刚从几年前就有了退休的念头,他觉得功成身退是一种理想的状态。而电影,是他在现实生活中建立的乌托邦,是他理想主义的化身。
《芳华》是冯小刚心愿清单上的最后一部,讲述了他曾经历过的芳华时代。
当被问到《芳华》具体拍了什么内容时,冯小刚想了想回答:“其实话都在镜头里了,我自己说了都觉得没意思。如果你愣要说,那他就是我们的青春,没什么可以再说了。”
- END -
作者:桃啃笙(ID:taokensheng),微博@桃啃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