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三农庄园
中国三农问题研究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三农庄园

乡村振兴为何需要重视村干部选拔?

三农庄园  · 公众号  ·  · 2019-10-26 16:20

正文

文/庄晋财(江苏大学教授 博导 ,民建镇江市委副主委,广西特聘专家)

这些年在农村调研,我发现一个现象:但凡发展较好的村庄,都有个共同特征,那就是村干部发挥了重要作用,比如江阴华西村、常熟蒋巷村,义乌何斯路村、凤阳小岗村等等。相反,也有不少村庄,资源条件本不算差,但由于缺乏有能力的村干部带领,村庄发展相对缓慢,甚至陷入越来越凋敝的境地。说来也怪,在中国的行政体制中,村干部是排不上号的,行政级别只管到乡镇,往下的干部从身份来说跟“农民”没有两样,村干部没有“工资”,仅有的“误工补贴”早些年还是由村集体支付,后来没有了“三提五统”,村集体开不出钱给村干部,就由乡镇财政给村干部津贴,但并不改变村干部的“农民”身份。我好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一向重视体制内,古代的人争着吃“皇粮”,计划经济时代我们也争着吃“商品粮”,现在没有“皇粮”,也没有“商品粮”与“农村粮”的区分,但大家还是喜欢在体制内的“公务员队伍”里就业,觉得这样既体面又稳定。然而,象村干部这种“农民”身份的干部,在农村经济发展中,为何还能够起到那么重要的作用呢?
任何地方的经济发展都需要两个基本条件:一是要素,二是组织。换言之,经济发展无非是有效率地组织要素进行产出转换的结果。如果一个地方没有组织要素的能力,即便有丰富的生产要素,也只能坚守“富饶的贫困”。今天我们看到,随着技术的进步,地方经济发展越来越有条件突破要素的限制。比如在边远的山区,以前因为山高水远,只能过着自给自足的传统农耕生活,现在的高铁技术,缩短了人们的时空距离,许多城市人能够走进山村,许多山村物产能够进入城市,技术的进步使边远山村也能在更广阔的市场中去配置资源。但是,无论是技术运用本身,还是运用技术实现要素向生产力的转换,如果没有强有力的组织都将难以实现,所以我们看到,在相同的高铁时代,存在发展境况迥异的村庄,这也许是马歇尔将“组织”看作是第四种“要素”的原因。
对于今天的中国农村来说,经济发展的许多要素,都已经分配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手中,既包括对农村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土地和山林,也包括一些基本的生产资料,如耕牛、仓库等。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之后,对于大多数农村来说,经济经营组织由原来的“三级所有,队为基础”,变成现在以“农户家庭”为基础。这种转换曾经给中国农村经济带来巨大活力,甚至可以说是解决中国温饱问题的关键制度创新。但是,也正是这种制度变迁,使中国农村在解决温饱之后的发展中,遭遇到李斯特所说的“农业残缺状态”的困境。在“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的基本政策之下,农村家庭承包的土地山林,会随着人口的增加呈现出零碎化程度加深的趋势,其它分配到农户家庭的生产要素,如仓库,耕牛等,随着农耕技术的变化逐渐退出历史舞台。以家庭为单位的农户,如果依靠自己的力量率先使用一项新技术,则会面临极高的成本,这就大大提高了农村经济发展对“组织”的依赖!哪个地方农村的组织能力强,能够将零碎化的要素组织得好,经济就会得到长足的发展,反之,没有组织能力去改变生产要素零碎化的村庄,就有可能面临一步一步走向凋敝的陷阱。

那么,谁有能力去组织资源以推进村庄发展呢?村干部的角色自然不可小视。中国有句俗语说“别把豆包不当干粮”,村干部尽管不是行政体系内的“干部”,但在农村却是许多资源的管理者。在农村,村干部一头连着村民,一头连着乡镇基层政府。在村民那一头,由于最重要的经济活动是以农户家庭为单位的,在理性人的世界里,农户只关心自己家里的事情,只有当自己家里的利益受到侵害时,才会出面维护自己的利益,否则就会选择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在乡镇政府那一头,由于信息搜寻需要成本,农村地区农民居住分散,信息成本变得十分高昂,因此,乡镇政府对农村管理所需信息的来源,基本上是通过村干部来获取。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实现对村庄的有效管理,将村庄里的资源整合组织起来,村干部就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这是因为,面对村民,村干部有正式制度赋予的“权力”,处于“权力优势”地位;面对乡镇政府,村干部掌握着村庄更多的信息,处于“信息优势”地位,因此,村干部能够在村民与上级政府之间活动得“游刃有余”。至于 村干部的活动是否能够带动村庄发展,就取决于两个条件: 一是村干部的能力; 二是村干部的责任心。 在村庄资源条件一定的情况下,将村干部的能力和责任心作为两个维度,将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组合: 即村干部有能力但没有责任心、村干部有责任心但没有能力、村干部没有责任心也没有能力、村干部有能力也有责任心。 这四种组合情况,就决定了相同条件下村庄发展的差异性,一个村庄遇到怎样的村干部,则取决于村干部的选拔机制。
现实中,大多数发展较好的村庄,村干部都是既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即村干部有能力调动资源,整合资源,利用资源,使村庄资源得到高效率的运用,并且心里想着村庄集体,装着村民百姓,尽心尽责带领大家推动村庄发展。我曾经调研过浙江义乌的何斯路村,这个村庄原本很穷,但有一位本地的企业家回到家乡,通过创建“何斯路村”的品牌,发展高端种植业及乡村旅游等,把原来的穷山恶水变成美丽乡村的旅游目的地。这个山村的发展,靠的就是这位有能力有责任心的企业家回到家乡起到的带头作用。
当然,也有的村庄里选拔出来的干部,有责任心但却没有能力,不能充分组织村庄资源来发展经济。村干部虽然兢兢业业,但村庄经济发展起色并不大,发展相对缓慢,不能有效改变村庄落后的局面, 这是目前大多数村庄的情形。此外还有一些村庄,选出来的 村干部有能力但却没有责任心,由此形成严重的“精英捕获”,村干部把村庄的资源变成自己的资源,把村庄的发展让位于自家的致富,造成村民怨气冲天,最终导致乡村治理失序,干群矛盾紧张。
如果说“精英捕获”多少还有点溢出作用的话,那么, 一个村庄如果选拔出来的是既没有能力,又没有责任心的干部,对村庄发展来说就是一种 灾难! 这样的干部一方面会因为没有责任心,通过自己手中的权力,将村里大大小小的资源拢在一起,占为己有,损害村民利益;另一方面会因为没有能力,不知道如何使用这些占有的资源实现增值,最终结果是,把村庄资源败光了,还让自己家庭摊上一身债,既害集体也害自己。说实话,在长期打工经济的影响下,如今的农村有文化高素质的人才基本上进城务工去了,村庄里留下来的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也缺乏组织资源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再加上在原子化的农村社会中,“一切为了自己”,“一切向钱看”的价值观日渐盛行,因此导致既没有能力又没有责任心的人,担任村干部的可能性还不小,这是十分值得注意的问题。

现在大家都在讲乡村振兴,乡村如何振兴呢?当然首要任务就是发展产业! 乡村产业要发展,就需要整合一切可以整合的资源,通过组织资源形成高效产出。 在这个过程中,一位有能力又有责任心的干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我的体会。 每次回到那熟悉的山村,我都感概老天爷的眷顾:给了青山绿水,给了河流山川,给了肥沃的土地,给了勤劳的村民,还有那深厚的乡土文明。记得小时候砍柴烧炭,种稻养鱼,只要付出汗水就能得到收获。背起书包走进学校,能够听到书声朗朗,接受文明熏陶,只要不怕寒窗苦读,就有可能摆脱狭隘,走向远方。几十年后的今天,小山村外部条件正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不远处的镇里通了高速路,县里来了高速动车,连接城里有水泥路,通往外面的世界变得越来越便利。然而,与时代的进步相比,小山村的进步却显得有些迟缓:村里学校规模在变小,老人没有活动的去处,头痛脑热依靠一家条件简陋的私人卫生所,田间地头的水渠水沟杂草丛生,遇水遇旱都担心收成, 山村集体甚至拿不出五万块钱,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推荐文章
塔罗牌解忧馆  ·  测试 | 指甲形状暴露你的真实性格
7 年前
乐趣微生活  ·  倒过来放更精彩!【NO6】
7 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