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轻松参会
回复会议名称获取交流群二维码,如“cvpr”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新闻广角  ·  于东来:胖东来超市公司决定在郑州开店 ·  2 天前  
新闻广角  ·  雷军发视频秀 SU7 Ultra ...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轻松参会

做完博后七篇ccf-A一作能找到什么教职? 这个问题问得就有问题

轻松参会  · 公众号  ·  · 2024-03-01 10:31

正文

知乎原问题:

做完博后,七篇 ccf-A 一作能找到什么样的教职 ?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45488417

问题描述:

七篇分别为,五篇 nips/icml/iclr 一作,一篇 www 一作,一篇 ijcai 一作(看到一些很强的青年 AP 有这些成果,且手下的第一届 phd 均在入学一年之内发了 ml 三大会,其手下 phd 在此之前并没有发顶会的经历,遂好奇,这种水平在大陆是什么档次)

补充一下,这位导师本科 985 ,北美 phd 四年毕业,两年博后出站,然后入职


知乎上尼谟认为比较好的一些回答总体上认为要看工作是否成体系、是否能形成自己的闭环,而不能只看数量。另外,所有过分渲染焦虑的回答我都没引用,因为感觉没啥价值。

以下回答版权归属原作者,侵删:


知乎用户 Yuyang

知乎上很多关于教职的观点都是皇帝的金锄头。他们认为,教职 bar 就是简单的 publication 数量递增数列。既然普通一本要两篇 ccf a 一作,那普通 211 应该就要四篇,顶级 211 就是八篇, 985 就得十篇以上,美国 top50 就得 15 篇,藤校就得二三十篇,四大就得五十篇。有没有可能,一定级别的学校以上,招聘委员会看的就是你工作体系性和影响力,以及未来的发表潜力?

今年 yale cs 的新 ap omar montasser ,是近几年 learning theory 方向 phd 里面最强的之一,几乎把 robust PAC learning 做透了,工作非常成体系。他的一作顶会文章不过五六篇,并且其中有几篇还是 ccf b colt ,这水平在知乎上可能连好一点的 211 都去不了。还有近几年的 rising star Beidi Chen ,三大会一作也是五六篇,但是她做的大模型 sparse low rank 加速这个方向非常 promising ,从理论到实验都很漂亮,所以毕业后就拿了 Chris Re postdoc ,并且马上拿到了 CMU 的教职。还有好几位五篇左右一作顶会拿到美国 top 学校 cs ap 的例子,按照知乎网友的理论,恐怕连 211 都进不去。


知乎用户 Linforg

很认同 @Yuyang 的观点。

我导师和我说过读博士在满足毕业要求之后,应该做到发的每篇论文都像是一个钉子,最后这些钉子能够围成一个 ,然后学术界能够认可这个圈子里的东西是你的。这也是为什么大家选实验室 / 导师的时候会提到选有 祖传课题 的组 / 导师,怎么选组的时候知道这个逻辑,看待找教职的时候就忘了这个逻辑。

我第一次参与学术活动的时候,我的导师看到一个报告的题目之后和我说: 这个人应该是 x xxx 的学生,国内这一块是他们做的。 后来发现果然如我导师所说,确实是 x 老师的学生,报告讲的很不错,虽然是本科生,但是能够感受到对那块的了解与自信,确实是名师出高徒。

回到这个问题来看可能有这几个问题 1. 这几篇有没有围成圈的? 2. 如果有这个圈多大? 3. 如果没有圈的话,这种发文章的能力是否是可持续的?这三个问题可能远远比纯粹的数量更重要


知乎用户 方轩固

教职 / 工作 / phd/ 人才帽子 都可以套的万能公式: connection >> 方向 有影响力的代表作 运气 > 工作是否成体系(以及这个体系的故事是否吸引人) > 其他题主这个语境下, 其他 " 就是 你发的 paper 数量 - 大家心里的 bar

大家心里的 bar 其实不会太离谱,哪怕是卷飞天的 cv/nlp/ML, 五篇顶会一作左右也足够了,超出这个数的 paper 数量,边际效应越来越弱 —— 换言之,只要过了这个 bar ,剩下的就和数量关系不大了。

为什么这么确定?

因为我真发了差不多这个数的 paper ,自认为也挺成体系,但因为缺 connection + 方向小众过气(但我自己挺喜欢的),最近在好几场海外教职面试 + 国内拜山头 的过程中还是被多次被灵魂拷问( 小丑本人)

最后大概率去探索真实世界(打工)了。


知乎用户 失败用户

怎么感觉评论区有的在散播焦虑?

我在某比较靠前的江浙沪 211 看这几年入职的几个 dp 完全没那么夸张,一个是 2A 入职的讲师( CV 方向),还一个 4 nlp 三大会( 2A 2B )入职的副教授。上述均为一作。(虽然不知道他们是不是有 conn ,但我真不至于像评论区说的 7A 顶天非一线城市的 211 吧)。

当然还有部分有 conn 0A/1A 入职的都有 ….


知乎用户 cstghitpku

知乎就是贩卖焦虑,据说脉脉、小红书等也贩卖焦虑(没咋用过这些平台)。

真实情况是够代表作的数量(一般不超过 6 篇),其他就是综合考虑了。我认为比较重要的:综合能力、潜力、师承、 connection 、论文够不够硬、是否能带来新方向、是否符合学校和学院的规划。

其实论文数量真没那么重要,几个原因: 1. 比论文重要的多的东西太多了(尤其入职后,项目和报奖都大于论文),尤其是越往上走论文越不重要; 2. 论文泛滥,贬值严重,灌水太多,老板们心知肚明; 3. 很多人论文无法形成一个环 / 不成体系,这种作用有限。


知乎用户 Vanguard

在大陆顶级中的顶级吧,在国际上也很强,完全可以符合任何学校的要求,但是美国 top 20 或者清北之类的还要看 connection 、背景啥的。。反正论文是够了。

不会真有人觉得五篇三大会一作那么容易发吧?不会吧不会吧。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