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日,中国考古界搞了个大新闻——三百多年来只存在于传说中的“张献忠江口沉银”,终于随着出水文物被证实并非虚构!此次出水的近两万件文物,再现了这一充满传奇色彩的重大历史事件。
21日傍晚,就在曾经集中出水25件金器的同一地点,考古人员又发现一些金器。这一地点集中出水的金器,很多都是半成品,能明显看出雕花部分尚未完工,考古队推测这很可能是一些未完成加工的原料。虽然已经埋藏了三百多年的时间,但刚刚出水的文物都光亮如新。
出水的文物包括一组金银册,重达1800克左右的银锭,以及成堆的金银饰品更是数不胜数,既有龙形纹饰用料十足的金手镯、雕工精湛的耳环、纽扣,也有箱柜上的拉环和各种头簪发饰。专家初步判断,这些器物有的来自藩王或皇室宗亲,也有来自士绅商贾或者家境殷实的百姓。
先来看图欣赏一下↓↓
金册
“西王赏功”金币
“西王赏功”银币
大顺通宝铜币
金锭
各种银锭
部分出水的“金银万万五”
和手掌对比,银锭个头好大!
这堆亮闪闪的宝物,
是怎样重见天日的?
发掘工作背后,
又是怎样的曲折传奇?
我们继续探秘~
张献忠是陕西延安人,崇祯三年(1630年)在米脂参加农民起义,号称“八大王”。
1644年,张献忠攻破成都,在成都称帝,建国号“大西”,改元“大顺”,以成都为西京。但张献忠在成都立足不久,就与南进的清军展开恶战。
1646年,张献忠在四川西充凤凰山与清军战斗时被箭射死。
民间传说,明末清初张献忠兵败四川,曾“江中沉银”。《蜀碧》和《彭山县志》记载张献忠在江口战败,船被烧沉,金银随船沉入河中;《蜀警录》则记载张献忠将搜罗到的金银在江口沉于河中。
当时流传歌谣——“石牛对石鼓,金银万万五,谁人识得破,买尽成都府。”
然而,由于并无正史记录,对于江口沉银是否存在、具体地点在哪儿,之前史学界长期存在争议。
近年来,在岷江彭山江口段河道施工过程中,陆续发现了一些与张献忠有关的文物,为破解历史之谜提供了线索。发掘项目于2017年1月5日启动,截至3月15日已发掘面积1万余平方米。
20日,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今年1月开始的彭山江口沉银水下考古在两个多月后取得重大进展:出水文物超过1万件,实证确认了“张献忠江口沉银”传说。
20日,文物考古单位在岷江河道内围堰抽水,将发掘环境从水下变成了陆地。
考古人员从“陆地”向下发掘约5米,露出了长达数百米的坚硬河床,起伏的褐红色河床状似静止的“怒涛”,文物就散布在“波涛”凹槽中的鹅卵石和河沙之间,文物堆积层约有2米厚。
↑一段装有数枚银锭的木鞘出水。这段圆筒状的青杠木鞘躺在河床凹槽里,长约1米,直径约20厘米。
↑中间整齐排放着好几个比成年男子拳头大的元宝状银锭,50两一个。
↑由于木鞘部分破损,附近还散落着一些大小银锭。
↑考古人员使用仪器对尚未发掘的河床情况进行探测。
据介绍,出水文物包括明王朝分封藩王及张献忠分封嫔妃的金册、银册,以及西王赏功金币、银币、大顺通宝铜币、银锭,戒指、耳环、发簪等各类金银首饰和铁刀、铁剑、铁矛、铁箭镞等兵器。仅带铭文银锭上的地名,就涉及明代的20余府、州、县。
30多位考古学家现场考察后认为:
这是中国传说中的、记载的几处皇家藏宝中唯一被找到,且是由考古机构科学发掘出的批量宝藏;
出水文物数量之多、等级之高,种类之丰富,具有极高的科学、历史、艺术价值;
对研究明代的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和生活史等具有重要意义,可谓展开了一幅中国明朝晚期的社会历史画卷。
本次考古发掘运用了大量新技术和最新科技手段,还面向全国公开招募志愿者,为公众参与考古提供了平台。据了解,由于发掘只能选择在枯水期开展,距离今年发掘工作结束还有约一个月。尽管出水文物数量巨大,但专家认为,目前的发现可能仅为江口沉银的冰山一角。
据了解,下一步,当地将本着集约节约、共享资源的原则,在张献忠沉银遗址附近高标准、高起点规划建设博物馆。
▶赢了!赢了!中国1:0战胜韩国
▶非京籍购房 纳税从5年改成连续60个月!区别大了快来看
▶真不是“虐狗”!夫妻能共享的福利,第一个你就不知道…
来源:CCTV4(ID:cctvzgxw)、新华社
责任编辑:饶春雨
支持我们请点赞或使用评论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