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芯长征科技
芯长征科技致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功率半导体器件开发的高科技设计公司,推进高端大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广泛应用,提供从研发、制片、封测、应用的一站式服务。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高工智能汽车  ·  数据首发!25-30万元价位车型「爆拉」AD ... ·  昨天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车辆年检新规出台!3月1日起实施! ·  2 天前  
草原云 北方新报  ·  车辆年检新规出台!3月1日起实施! ·  2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国货之光·悦己宜家 | 方程豹 ... ·  4 天前  
比亚迪汽车  ·  方华2025 | ...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芯长征科技

一个禁令引发的国芯反击战

芯长征科技  · 公众号  ·  · 2020-04-10 09:16

正文

撰文 / 唐煜 郑亚红

编辑 / 张泽






疫情尚未结束,中美围绕华为展开的博弈又起波澜,也给半导体界带来新的震荡。
2019年底以来,美国政府计划针对华为采取一项新的限制措施,使用美国芯片设备的外国公司,必先获得美国许可证,才能为华为生产某些芯片。业界认为这个新规主要是阻断华为芯片到台积电生产。
消息一出,中美业界认为,如果该项举措付诸实施,损失的不仅是华为,而是目前半导体第一大出口国——美国。一旦中美出现切割,韩国很可能会替代美国成为世界半导体第一大国。与此同时,中国半导体产业已经打响反击战,加速崛起。


“新禁令 损人不利己

4月6日,来自美国产业界的9个协会和组织发出一封联名信,敦促美国商务部长威尔伯·罗斯,警告新规的落定将重伤美国芯片业,请允许公众发表意见,再付诸实施,以避免意外后果。
作为代表,SEMI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总裁Ajit Manocha在上周五再次向特朗普致信,称新举措将阻碍美国芯片设备企业的出口,让美国半导体设备行业蒙受每年200亿美元的损失。
对于美国屡次传出修改规则的传言,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直接指出:“美国政府是希望从源头上釜底抽薪,不让华为的芯片在台积电流片,而华为的创新能力很大程度表现在芯片上,这意味着华为自研芯片业务可能会牺牲,从而大幅消减华为的竞争力。”

图/视觉中国


处于风暴中心的华为也在静默几个月之后对该新闻做出回应。3月31日,华为公司轮值董事长徐直军在年度财报会上表示,如果美国真像报道中所说的采取新的限制性举措,“潘多拉盒子一旦打开,对全球化的产业生态可能是毁灭性的连锁破坏,毁掉的可能将不止华为一家企业。我期望这条信息是假的,否则会后患无穷。”
4月2日,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也在记者会上表示,对于美方这种科技霸凌主义,中国政府绝不会坐视不理。
“在科技产业链谁的拳头大,谁的话语权就更强。美国为什么一再延长对华为的出口许可权?就是因为华为的体量。我认为新的限制举措可行性不是特别大,更多意在营造紧张的局势。”信达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竞对AI财经社说。
“但不管禁令能否真的落地,我们肯定要做好最坏的打算。”方竞认为。
此前,在去年5月,美国商务部将华为列入出口管制实体名单。但令特朗普政府感到沮丧的是,这一举措似乎没有阻断华为的业绩增长。根据上周公布的2019年财报,华为全球销售收入达到8588亿元,同比增长19.1%。
但该禁令却切实地重创了众多美国半导体企业。许多企业只能另辟蹊径,通过在海外生产芯片,得以继续向华为发货。而此次盛传的“新禁令”,更是让产业界感到唇亡齿寒的危机感。
为什么这次业界的反应会如此激烈?
过去40年,电子产业已在全球形成分工合作大体系。在一本名为《一只iPhone的全球之旅》一书中,曾描述了一部iPhone手机在全球上演的传奇人生:它在美国设计,在日本制造关键零部件,由韩国制造最核心的芯片和显示屏,最后在中国大陆富士康工厂里组装,再空运到美国和世界各地......一段时间后可能被深圳的手机作坊回收翻新再出售,最后被当作电子垃圾拆解。
半导体业合作分工格局亦是如此。一块芯片可能在美国设计、由日本提供关键材料、由韩国或中国台湾代工厂制造、在马来西亚进行封装,再来到中国大陆被组装成手机、电脑、汽车......

图/视觉中国


清华大学微电子所所长魏少军分析称,半导体是全球化最彻底的产业,“牵一发而动全身”。如果这一管制措施真的实施了,势必将引发全球混乱。
美国目前是世界上最大的半导体产品出口国,中国大陆是世界上最大的芯片市场,欧日韩的半导体产业也各具特色。
如果这个体系破裂,碎片不仅将扎伤链条中的每一环,也将给今天市场上最大受益者美国留下难以治愈的后遗症。
半导体行业专家莫大康对AI财经社表示:世界不是铁板一块,大家都要考虑各自的商业利益。目前韩国与美国在半导体产业进行着激烈的竞争。韩国三星和海力士在中国的存储器工厂还在扩产。
波士顿咨询集团(BCG)一份报告指出,一旦中美出现切割,韩国很可能会替代美国成为世界半导体第一大国。此外,中国半导体产业也将趁势崛起。


“我们也有最终手段”

“美国要真使出最终手段,我们也有我们的最终手段。双方要是真正翻脸,美国的损失不会小,一样的。”一位半导体资深人士对AI财经社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倪光南表示,如果限制美国5G芯片以及含有美国5G芯片的终端和设备进入中国市场,仅苹果和高通两家公司,每年潜在损失就至少超过700亿美元,“高通极有可能因为市场份额缩水,将无法承担巨额研发费用,而不得不退出5G市场。”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芯片是美国最大的出口行业之一,也是少数几个依然保持贸易顺差的行业之一,而这主要得益于美国企业在中国市场的销售增长。
波士顿咨询公司发布的一份新报告显示,如果停止向中国出口美国的芯片和芯片制造设备,而中国禁止进口美国电子产品和软件,则美国企业的年销售额可能损失830亿美元,超过2018年美企总销售额的三分之一。
拿芯片巨头高通来说,2019年它的销售额为243亿美元,其中中国区客户占比高达47.8%,约116亿美元。当前手机芯片除了高通方案外,三星、联发科、紫光展锐的5G手机芯片已规模发货,可以替代高通。

实际上,自去年5月对华为采取禁令后,美国半导体巨头已遭受重挫。
全球十大芯片供应商之一的赛灵思最近宣布,今年将裁员7%。该公司一位发言人称,该公司还未从失去华为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因此有必要进行调整。
“华为历来是我们最大的客户之一,即使取消了这些限制,收入损失也会更加持久。”该公司人士称。自2019年春天禁令实施以来,赛灵思股价也遭遇断崖式下跌,从140美元到不足90美元,未见回升。
存储芯片商美光也损失巨大。此前该公司近一半营收来自中国。2019年财年,美光营收同比下降22.98%,第四季度营收更是同比下降42.3%。对于华为来说,DRAM存储器供应商主要集中在三星、SK海力士和美光这三家,美光并非不可替代。
而在国内,由于2019年,美国对华为、海康威视等企业实施禁令,更多行业和企业因为供应链安全的顾虑,开始寻找美国芯片供应商的替代者。
德州仪器是全球最大的模拟半导体公司,一位芯片行业人士对AI财经社说,过去几年德州仪器在中国生意非常好,但从2018年开始下滑,主要是因为竞争对手,比如圣邦微开始打入它们之前的龙头客户。
海康威视在被列入美国实体名单后,就开始用其他方案替代美国供应商,“芯片受限制我们换芯片,换不了芯片换组件,换不了组件换方案,而且我们也在做芯片自研”。此前,海康威视就出于商业考量,选择海思换掉德州仪器。进入实体名单后,海康威视国产化的步伐更坚定,表示为了扶持国产供应商,还会选择比如拿出10%的订单,一起合作逐步提升性能。
而处于华盛顿狙击暴风眼中心的华为,已采购其他零部件取代一些美国供应商。从一些机构的拆解报道中看,2018年华为手机供应商中,美国企业占了92家,位列第一。但2019年上半年发布的华为P30,使用的美国零部件下滑为15个;8月发布的Mate 20 X 5G,核心供应商只剩四家美国供应商;到了9月,华为Mate 30就只剩两家。


图/视觉中国


“美国在半导体领域不断打压中国企业,极大增加了国际供应链的风险,转向国产半导体企业寻找供应的电子企业明显增多。”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副理事长于燮康表示。
最终还是看实力说话,邬贺铨强调,我们不能把幻想寄托在美国,关键还是做好自己的工作,“最重要的一步认识到芯片和制造芯片技术是核心所在,不论花费的时间多长,也一定要把这个技术攻克,这样才能保证新一代基础设施,保证我们的基建不会受制于人。”
行业人士观察到,华为的研发投入2019年飆升30%,达到186亿美元,超过了苹果、英特尔等企业的研发支出。


战时状态的中国半导体业

“接下来一定是中国半导体的黄金10年。”璞华资本投委会主席、展讯联合创始人陈大同相信,由于目前内外部环境的变化,中国半导体行业进入战时状态,发展速度会是平时的多倍。
最直接的一点体现在华为等大企业对于行业的反哺。一位国产芯片人士对AI财经社说,此前,华为对国内产业链扶持不够,但从2018年之后,华为开始转变态度,积极邀请国产半导体企业进行交流,只要达到产品性能就考虑使用,甚至有的小公司产品质量和指标差一些,也愿意给机会。“他们到处去问,你能不能帮我做这个,甚至有的出价比给国外供应商的都高。”
圣邦股份和卓胜微是这波国产替代中的典例,圣邦股份2019年前三季度净利润增速66%,卓胜微的增速更是达到135%,这样的增速和华为等国内龙头厂商密不可分。
不仅是华为,国内不同行业的龙头都在改变态度。2019年,一家国内能源大企业在网上主动联系国产模拟芯片公司广芯电子,公司总经理戴忠伟对AI财经社观察道,“贸易争端让客户采购国产芯片的风险压力得到释放,大家也都愿意来做这件事。”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IC设计分会副秘书长赵建忠观察到,过去20年中国IC设计的进步,关键有赖于国内应用生态的形成和国家战略的树立。
20年前,中国很多行业没有标准、没有知识产权,也没有应用生态,“芯片在这样的条件下怎么能带动起来?”赵建忠称,目前在5G、卫星、新能源汽车等领域,中国有了标准和知识产权,也有了应用市场。“其中华为进步最大,2019年华为运营商业务的收入达到2967亿元,有了这样的网络应用生态,才会对国产芯片有期待。”

国家战略的落地更是给行业吃下了一粒安心丸。2000年和2011年,国务院分别推出18号文件和4号文件,指导软件和集成电路行业的发展。而2020年,集成电路作为国家战略已经牢固树立。此外,国家在DRAM存储器、电动车IGBT等生产线上也进行了布局。
在这一波浪潮中,国内芯片制造、设备材料受到助推。
“中国芯片制造晶圆厂的发展,是这一波力度比较大的,但可以说是‘迟来的发展’。”国产设备企业至纯科技的董事长蒋渊对AI财经社说,放眼全国最早的时候只有几家企业在做,其实就是“沙漠”状态。随着半导体工艺的发展,人才的累积,“沙漠”变成了“土壤”。最近几年,有中芯国际、华虹、华润、长江存储、长鑫等晶圆制造企业发力,土壤在夯实,未来一定会发展成“生态林”。


蒋渊认为,在这一轮的投资潮中,促进的力量有推力和拉力之分:中兴、华为事件的压力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是一种推力。而更重要的是拉力,像早于中兴、华为事件前,国家战略就已非常明确,大基金成立是一个战略落地的举措,还有技术发展和应用多样对产业有持续牵引的拉力等。“现在产业里容易做的都做成了,接下来要做更难的事情,这是一个长周期。”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