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贵州日报
《贵州日报》是中共贵州省委机关报,创刊于1949年11月28日,是全省覆盖面最广、最具影响力的综合性党报,在反映时代变革、引导社会舆论、关注国计民生、反映人民意愿、贴近百姓生活,以其不可替代的权威性和公信力,成为贵州的主流媒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贵州日报  ·  免签入境新政+1,今起执行! ·  昨天  
百姓关注  ·  突发8.0级地震,海啸预警发布! ·  2 天前  
贵州日报  ·  揪心!四川山体滑坡已致30余人失联 ·  3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贵州日报

蹲点最前线|贵安洋塘村种食用菌,科研成果“接地气”助农民找致富路

贵州日报  · 公众号  · 贵州  · 2017-06-09 13:57

正文

-


-

老杨实验室的桌上,

摆满豆奶、食盐、农业药剂,

你可不要小瞧,

这些都是用来开发菌种的原材料。

老杨的目标就是——

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桥梁,

让科研成果“接地气”!

要让农民自己找得到路子才行!


合作社种植基地里,农户在制作食用菌菌棒


老杨全名杨建均,是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工作人员。今年2月,他受贵安新区马场镇洋塘致富生态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之邀,到洋塘村食用菌种植基地担任技术员。4个月来,他在食用菌基地开发了10余个菌种,现已盈利3万余元,满产后预计每年能生产50万个食用菌菌棒,产值将达300万元,净收益175万元。

老杨实验室的桌上,摆满维维豆奶、食盐、农业药剂这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不过你可不要小瞧,这些都是用来开发菌种的原材料。“菌种就像种子,菌包就像土壤,菌种培育出来以后,把它接种到菌包里就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菌棒,菌棒放在大棚里发酵,一段时间后就可以出菇,这就是整个食用菌的生产过程。”老杨三言两语,将食用菌复杂的生产过程说得通俗易懂。

“食用菌配种的原材料都是一些简单又‘接地气’的东西。不仅仅是配种,我们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非常‘接地气’。”老杨所说的“接地气”,指的是菌包的原料一般都是以木屑、牛粪为主,没有苛刻的品质要求,这可大大降低了农民做这件事的难度。




“我本身是一个农民,所以我就想做点农民应该做的事情。”老杨说,一次偶然,他接触到食用菌种植,此后便开始悉心钻研。为了入门,他曾到农贸市场找人学习食用菌栽培技术,看教科书学习配种。为了更进一步,他又自费到中国农业大学学习。毕业后,他先是到重庆一家企业,干了8年的食用菌技术指导培训工作。2015年,他被贵州省农作物品种资源研究所作为人才引进。

在研究所工作两年后,老杨有了新的挑战目标——打通从实验室到田间地头的桥梁,让科研成果“接地气”。

“我们的生产工艺必须强调绿色、生态、节能、高效、轻简,这样才有我们的市场优势。”一到洋塘,老杨便确定了生产技术的研发方向,并朝着这一方向开发了前发酵半熟料栽培技术,自主配制了10余种菌种。通过技术创新,洋塘村的食用菌现在声名远扬,成为当地新兴支柱产业。

食用菌产业是洋塘村重要的扶贫产业之一,总投资230万元,其中有133万元来自扶贫资金。基地产生效益后,将拿出财政扶贫资金专项总投资的5%作为分成利润,支付给村集体及贫困户,每年有66500元,惠及全村贫困户138户494人。而菌棒将以成本价卖给农户,由农户自己栽培,生产的食用菌面向市场。老杨说:“接下来,他的工作重心将在培训上,要让农户都掌握技术。在基地能成,他们回家自己做也能成。”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