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我是药神》
⊕
在故事中,你根据情况运用技巧塑造人物,不知不觉中,人物重要性的次序便展现在读者眼前,从最不重要的背景人物,到次要人物,到主要人物,再到一两个主人公,依次排列。
究竟什么是主要人物,什么是次要人物呢?你要知道,并且要让读者知道,哪些人物对故事最重要,这样他们才了解哪个人物值得跟进,而哪些人物仅仅是过客。
要精确考量人物的重要性,这很困难,因为不是用数值能衡量的。但总的来说,重要程度有三个层次,区分它们很有用。
(1)背景人物
(2)次要人物
(3)主要人物
电影《我是药神》
你完全不需要考虑这类人物的性格发展。他们属于背景,起到简单的功能性作用,或增加真实感,很快就会消失或被遗忘。
请看下面的例子:
诺拉不小心把20美元当5美元给了的士司机,她不好意思问司机找零。
很快,一个机场搬运工拿走了她剩余的钱。
皮特在前台查询给他的留言信息。
没有。
但邮递员给了他一个包裹。
早在诺拉意识到前面堵车之前,人们就开始不停按喇叭了。
很明显,疑心重的邻居报了警。
那个逮捕他的红制服完全没兴趣听皮特解释。
很快,他发现自己被送到了警区的总部。
发现了吗?在这几句话中,我们遇到了多少人?
的士司机、机场搬运工、酒店前台服务员、邮递员、按喇叭的司机、疑心重的邻居、穿制服的警察。
他们在故事中短暂地出场,然后消失。
那怎么让人物消失呢?
导演知道这当中的诀窍。
让一群演员上台,大部分是跑龙套的。
他们必须出现在那里,否则场景就不真实了,但同时,又不能让他们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其实你只是希望他们像场景一样。
他们根本不算人物,只不过是可移动的场景。
给他们穿上毫不显眼、款式相同的衣服,和主要人物的服饰颜色产生鲜明对比。
可能的话,让背景人物停止活动;
如果非动不可,尽量动作轻柔顺畅。
除非要制造背景嘈杂的效果,否则背景人物不能发出声音。
让背景人物安静地专注于自己的任务或场景里的主要行动。
他们主要占据舞台的后部,不要在台上逗留太久,否则观众就会期待他们应该做点什么。
电影《我是药神》
这类人物可能对情节产生影响,但不一定需要让读者跟他们产生正面或负面的情感互动;
也不需要让他们经常露面。次要人物的欲望与行动可能会增加故事的曲折性,但不会在总体上影响故事进程。其实,次要人物一般在故事中做一两件事情,就可以消失了。
只要你意识到某个人物不属于背景人物,那么,打破一下刻板印象,让人物引起读者的注意,这没问题。
读者关注着他,希望此人的奇特之处会对故事意味着什么。
但依然不需要让读者太在乎这个人物,此人不一定全程参与故事。
他很可能只参与了某个行动,然后消失。
但人物的个性会影响故事氛围、增加趣味性、让环境更丰富多维。
想要读者立刻记住这个人物,又不至于期待其扮演更重要的角色,最好的方法就是让他们显得怪异或夸张。
a.怪异
你看过电影《妙探出差》吗?
影片中有几百个群众演员:
开枪射击警察的歹徒、中枪的警察、在酒店大堂闲逛的人、酒店前台的人。
他们的行为不会有什么出格、奇怪的地方,他们淡出了观众视线。
除非私底下认识,否则,你不会记住他们中的任何一个。
但我敢打赌,你看完电影之后,还会记得布朗森·平丘。
当然不是记住他的名字。
是他在里面扮演的前台服务员,就是那个满口外国腔、女里女气的角色。
他对故事没有任何影响。
如果他只是一个背景人物的话,你也不会觉得损失了什么。
那么,为什么你记住他了呢?
大家记住他是因为他的女里女气和外国口音。
女里女气的同性恋和外国人,这两种刻板印象很少会同时出现。
他不仅是一个外国人,而且是一个奇怪的、女里女气的外国人。
另外,平丘对艾迪·墨菲的回应,带着嫌弃、优越感、鼻音,让他显得更加怪异。
怪异到足以让我们记住他。
b.夸张
这是另一个让次要人物闪光的方法:
选择人物性格的某个特点,做一点夸张或非常夸张的描写。
比如说,电影《虎豹小霸王》里的“天真脸”。
布奇和圣丹斯小子躲在妓院里,平克顿的警探在追捕他们。
这时出现了一个人物,他胖乎乎的脸看起来就让人觉得无辜。
布奇告诉圣丹斯:
这个“天真脸”能掩护他们,跟他在一起,就安全了,因为每个人都相信他。
这种天真无邪是夸张的,当“天真脸”指着城外,好像在说,“他们去了那边”,警察们都朝那个方向跑去。
不一会儿,警察又回来了,质问“天真脸”,后者害怕了,直接指着布奇和圣丹斯所在的房间。
他的恐惧和背叛显得同样夸张。
他留在观众的记忆里,但观众绝不会期待他再次在故事里扮演关键的角色。
电影《我是药神》
这类就是读者在乎的人物了,我们要么深爱着他们,要么恨之入骨,或者充满恐惧,也可能期待他们心想事成。
他们不断在故事中出现。
可以说,故事就是关于他们的,读者希望在结尾处更了解他们经历过什么。
主要人物的欲望与行动推动故事向前发展,历经各种坎坷。
现在已经很明显了,主要人物是真正重要的人物。
在某种程度上,故事本身就是关于他们的。
主要人物的选择改变故事走向,他们的需求推动故事向前发展。
主要人物也最需要仔细雕琢。
他们在故事中举足轻重,可以被浓墨重彩地刻画。除了花在人物上的时间之外,还有其他线索能让读者知道谁是主要人物:
a.选择
如果人物拥有一定的权力,足以影响其他人物的人生,那么读者会记住他,并且期待他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
如果故事中的其他人物都认为这个人物危险或强大的话,读者也会这么认为。
b.焦点
这是戏剧中最有效的一个技巧,能引起观众对某个人物的注意:
让舞台上的所有人都看着人物;
听人物说话;
或在背后说人物的坏话。
这样做,你甚至不需要让主要人物出场。
比如说,在《等待戈多》中,我们压根就没见到戈多,但戈多可以说是该剧中最重要的角色了,而他的无法出场也是剧中最重要的“事件”。
在小说中,你也可以利用这个技巧,把读者的注意力聚焦到某个人物身上,无论人物出场与否。
c.出场的频次
如果人物不断出场,即使不是很强大或让人激动,读者还是会期待人物会扮演什么重要的角色,不然作者为什么老提到他呢?
电影明星在评价剧本的时候,会记住自己角色出场的次数。
如果出场次数太少的话,角色在观众心中的分量就低,这部电影就不是“明星的载体”了。
有时一个次要人物因为角色的关系需要不断出场,比如说,一个酒吧招待,他工作的酒吧正好是两个主要人物经常见面的地方。
这种情况下,要把人物的重要性降到最低,让他尽量少说话,或者让其他人跟他轮班,这样读者就知道此人是无足轻重的。
d.行动
人物不需要经常出现,只要他的一言一行能对情节产生重大影响,就是主要人物;
相反,如果人物经常出现,但不产生任何影响,他很快就会被读者忘却。
在戏剧《罗密欧与朱丽叶》中,罗密欧很长一段时间是和自己的两个朋友班佛里奥和莫枯修在一起的。
我记得班佛里奥出场次数比莫枯修多,包括第一幕我们初次见到罗密欧时,班佛里奥也在。
但他完全可能被忘记,而莫枯修却几乎是令人印象最深的人物之一。
为什么呢?
因为班佛里奥几乎没有采取什么行动,他只不过就是听听别人说了什么,然后做出一些不痛不痒的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