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分会座落在新北市三重区,以地为名,所以名为“净土宗三重分会”。
今天是“净土宗三重分会”庆喜的日子,也是未来发展的里程碑,这都需要感恩大家的发心!
短短二年多能够发展到这样的规模,一方面是仰蒙阿弥陀佛的加持,一方面也是大家的愿心及努力。
一路走来都是感恩,除了感恩佛、祖师、善知识之外,就是感恩大众。
净土法门是最重视感恩的法门,感弥陀的恩,感祖师的恩,感善知识的恩,感莲友们的恩。
最重要的是,弘扬这个法门,才能达到真正的感恩——感佛恩,感众生恩。
所以善导大师说:
自信教人信,难中转更难;
大悲传普化,真成报佛恩。
最终就是为了“自信教人信”,搬到这里,就是希望能够更有条件、更有力量地来“自信教人信”,一切都在于“自信教人信”。
要教人信,先要自信,没有自信,是不可能教人信的;一旦有了自信之后,不教人信也是不可能的,因为这是一种自然的心情。
今天庆祝“三重分会”乔迁,我来说一点有关“三”与“三重”这两个名词与净土宗的密切关系。
三重废立,就是:
第一,内外废立。
第二,圣净废立。
第三,要弘(真假、正杂、助正、信疑)废立。
三重废立是三个层次的废与立。
“废”是舍弃,“立”是建立。不过,佛法所说的“废”并不是负面的废弃,而是阶段性的完成之后,再更上一层。
所以,“废”是阶段完成,“立”是升华。
一件事物,如果前一个阶段没完成,就不可能再升华。
净土宗的阶段完成与升华,是经过“三重废立”而达纯净的:
第一重“内外废立”,第二重“圣净废立”,第三重“要弘废立”。
第三重的要弘废立,又称“真假废立”“正杂废立”“助正废立”“信疑废立”。
“内”就是内道,“外”就是外道。
内道是佛教,佛教之外的所有宗教——道教、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婆罗门教等,相对于佛教而言都是外道。
我们要解脱轮回,成就佛果,内外选择的话,我们必须选择“内”,就是佛教,不选择其他的宗教,否则就不能离开轮回,不能成佛了。
净土门中,善导大师细分为“要门”与“弘愿”。
“要门”是“假”,“假”就是方便,“弘愿”是“真”。
释迦牟尼佛在《观无量寿经》里讲三福、十三定观,这是方便引导入“一向专称弥陀佛名”。
“要门”就是定善和散善,“弘愿”就是阿弥陀佛第十八愿的念佛。进入净土门之后,还要再作选择,有所废立,要废“要门”,进入“弘愿”。
这里所说的“真、假”,“假”不是虚假的意思。
在佛教里面,“假”是指假借方便的意思
,也就是说很重要的一个前行铺陈,没有这个铺陈准备,没有这个“假”,就不能入“真”。
就好像从县道或乡道要上高速公路,总要有一个连接的引道,也就是交流道,车子才能开上高速公路。我们不是一开始学佛就能够进入“真”的,往往都要绕好几圈,绕圈子就是方便,就是“假”。
那绕圈子需要不需要?
对一般人来讲还是需要的,因为没有绕这些圈子,就难以能进入“真”。
以我个人来说,以前学佛就绕了很多圈子。
未出家前就已经早晚打坐,也念佛,也参禅,看禅宗语录等等。
出家之后,也到过尼泊尔,住喇嘛庙,认识密宗,也到泰国了解南传的禅、内观。
之后,又回归念佛。不过,刚开始并不是接触善导大师的净土思想,而是一般的净土法门,不分圣道、净土,不分要门、弘愿,不分自力、他力,都是融合在一起的,然后回向往生。
可以这么说,没有绕经“要门”的假,难以进入弘愿的“真”。
“要弘”也叫作“正杂”,“要门”是“杂行”,“弘愿”是“正行”。
“正行”有五种,五种正行当中又分为“助正”。最后就是搁置四种“助行”,专“正定业”。
“要弘”也叫作“信疑”,随顺佛教,信弥陀的救度,专称弥陀名号,就是“弘愿”;执于机情,不信(疑)弥陀的救度,滞于“要门”,还只是“假”(方便),还是“杂”。
以上是“三重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