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要当一家自行车租赁商,还是要改变世界?
时间跨入2017年,“单车大战”一词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媒体所提起,似乎一场惨烈如“专车大战”的残酷市场竞争已势不可免,而一笔一笔巨额资金的涌入,似乎又预示着共享单车正在成为中国互联网市场的下一个巨型独角兽,这真是一个希望与贪婪并存的行业。
进入2017年后飞速扩张的ofo
在群雄并起的共享单车业,开年伊始,外界看到更多的是关于ofo发展情况的报道,这家兴起于校园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正在处于飞速扩张之中。比如据《华夏时报》报道,ofo正在以一种全国罕见的速度进行扩张。截至目前,ofo已经覆盖35座城市,共计投放100多万辆单车,注册用户超千万,累计提供超过2.5亿次出行服务。目前,ofo已经成为共享单车领域中覆盖城市数量最多、范围最广的平台,是市场第二名摩拜的2倍。
超速扩张的背后,是资本的投入和快速聚集。还有就是商业模式的确立,按 ofo相关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的说法,“现在我们已经在部分地区实现盈亏平衡。” 今年将全面实现盈利。在目前的共享单车市场,还没有一家公司正式对外表示公司已经盈利,除ofo之外,还没有一家其他的单车公司敢宣布收支平衡。而ofo盈利靠的是合理的租赁费以及更低的车辆价格。比较可知,ofo运营车辆均由老牌自行车厂家凤凰和飞鸽提供,单车成本300元,而其竞争对手摩拜一台车的成本在1800元以上。
一比六的单位成本决定了ofo的扩张速度,当然,此外还有ofo定位独特的“2017城市战略”,其“一天一城”的城市覆盖进程中,ofo多采取和当地政府或交通部门深度合作方式,结合当地的经济发展、人口数量、城市特色等搭建当地运营团队,比如在昆明,ofo是助力昆明打造“区域性国际城市”“西南旅游大市”,为外来游客游览景区提供便利;在广州,ofo与广州地铁达成合作,ofo在广州地铁七号线一期沿线首批投放数千辆共享单车,并安排运营团队维持地铁出入口的停放秩序,提升城市服务能力,解决交通拥堵。在这一策略下,ofo成为其联合创始人兼COO张严琪所说的“国内首家、也是唯一一家建立起车辆维护运营团队的共享单车平台。”
ofo离Facebook还差多少个扎克伯格?
在ofo年初狂飙突进的同时,科技界还发生了一件大事,即扎克伯格发表万字公开信,公布了其雄心勃勃的新计划,要为其全球化社区构建基础设施,以消弭人类分歧,使人人受益。
当ofo与Facebook同时出现在报端的时候,人们会忽然联想到两家公司的某种内在相似性,它们都属于“发迹”于校园的互联网创业公司,共同构成世界创新野生动物园的生态一极--校园系,在国外,这一系的代表是Facebook和SnapChat,关于Facebook的故事目前已众所周知,而SnapChat则是其灵感来自于创始人埃文•斯皮格尔和鲍比•墨菲的课堂作业,随着SnapChat向纽交所提交IPO申请,计划以250亿美金的估值募资30亿美元,两个分别为26岁和27岁的年轻人都将成为亿万富翁;而在国内,校园系代表除了ofo还有饿了么、趣分期,尤其是饿了么,目前已经估值30亿以上。
为什么伟大的互联网公司会从校园明显的“穷人市场”崛起?对于那些试图复制Facebook式成功的年轻人来说,这是一个被反复思考的问题,而ofo的成功则为这一思考添加了新的案例。
事实上,如果从功利的角度看,有很多原因值得借鉴,比如校园市场是典型的年轻人市场,而未来市场正在越来越多的被年轻人所主导,所谓得90后得天下,校园市场就是天生的90后市场;比如校园的封闭性和人群密集性,封闭的校园很少受到巨头的侵袭,创业者可以在此较为轻松的实验其创新模式,而人流密集性则意味着创业者可以更低的成本进行运营,实现更高的投入产出比。
当然还有场景简单,商业模式易于复制的原因,像扎克伯格,创办两年就拿下英语世界超过2000所大学和高中,几乎未费吹灰之力,而ofo也是在很短时间内从北大扩展到全国200多所高校。
然而,一个很少人思考问题的是:在诸多导致市场成功的校园里的客观优势之外,还有没有其他更深层次的原因,对Facebook成为一家伟大的互联网公司起到决定作用?
我认为是有的,就Facebook而言,从其后来的所作所为来看,它虽然最终还是告别了象牙塔,走向了市场,但扎克伯格当初在哈佛大学的宿舍里面创立Facebook时的初心并没有完全被消融于复杂社会的大染缸里,而是得以保持,也正是这种价值观的一惯性,使Facebook的成功没有仅仅止步于“成功”。那么Facebook的价值观是什么?扎克伯格说,Facebook当初并不是作为一家公司来创立,而是为了实现一个社交使命:令全世界更加开放,保持连接。
Facebook的开发服务不是为了赚钱,但Facebook赚钱是为了开发更好的服务,而基于此,才产生了Facebook的五条核心价值观:专注于影响、快速行动、敢于冒险、保持开放、打造社交价值。
在最初,我对扎克伯格所说的“不是为了赚钱”并不以为然,但后来看到他承诺捐出99%个人财富,再考虑到其年轻,也由不得不信。
对ofo来说,最重要的是不迷失于竞争,不忘初心
对于同样兴起于校园的ofo抱以Facebook式的期待可能过高了,但我以为,如果ofo要收获自己的远大理想,至少应该做到不迷失于市场竞争,不忘初心。
烧钱可以消灭竞争对手,可以最简单的获取市场优势地位,但如果只会烧钱,那么ofo也就完全同化于中国互联网市场这个大染缸之中,失去了其最初创立的初心。
在2014年,几个北大学生为什么要创立ofo?他们酷爱骑行,喜欢自行车,想让更多的人喜欢上骑车绿色出行,想让大家在校园内随时随地有车骑,他们推崇共享经济的模式,在校园内,同学皆兄弟,同吃同住同学习,你的就是我的,共享本来就是一种基础文化。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这些最初的、兴起于校园的想法,应该在后来的发展中被一如既往的遵循,而且由于这些初心是基于基本需求而起,其实不用担心被市场所淘汰。
是要当自行车租赁商,还是要改变世界?
当然,更重要的是坚持把真正的共享经济做大,而不是只为自己的商业模式贴上共享经济的标签。从短期目标和市场来说,最简单的办法是利用资本的力量烧大笔钱向市场投入最多的自行车,发展最多的用户,但这种笨重难骑的所谓“共享单车”,其实很难为用户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自行车出行服务,也达不到调动社会闲置资源的目的。
目前,ofo是“城市大共享”计划与自有车辆市场投放计划并行,前者沿袭ofo 在学校共享师生自行车的经验,鼓励市民将闲置自行车共享出来,接入ofo 平台为更多人提供服务。同时,把自己的自行车共享出来的市民,将获得ofo 平台所有车辆的使用权,以1换N。尽管前者在教育用户上会付出较多,也需要更多的创新,但却意味着更大的格局与更大的市场,理应成为ofo在2017年市场发力的一大重点。
如果ofo能够在全球率先建立起真正共享的单车市场,这将不只是一个市场,甚至将改变自行车从被发明以来的固有属性,而在其网络之上,被共享的也将不止是自行车。当然这非常难,但一旦建成,也将资格跟Facebook讨论“伟大”。
最后让我们看一则故事:
《共享经济时代》一书作者Rachel Botsman 曾在TedxSydney上问听众,“在座的诸位谁自己拥有电钻呢?”可以预料,观众们几乎都举了手。“电钻在整个生命周期里会被使用12到15分钟”,Botsman继续假装恼怒地说,“这有点荒谬,不是吗?因为你需要墙上的洞,而不是电钻。”Botsman给出了一个很无创意的解决方案。“你为什么不去租个电钻来用呢?或者把你自己的租出去赚点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