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袋鼠深度精选
嗨,这里是袋鼠深度精选。袋鼠神奇的口袋里一定有你想要的。 我们将用不同的视角和深度与你共同搭建互联网思维。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广网  ·  取消强制参赛要求!WTT最新公布→ ·  昨天  
央广网  ·  取消强制参赛要求!WTT最新公布→ ·  昨天  
九章算法  ·  《系统设计2025》开课啦~FLAG面试官给 ... ·  4 天前  
九章算法  ·  “DeepSeek ... ·  5 天前  
算法与数学之美  ·  2025有望冲院士的国奖得主(名单)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袋鼠深度精选

袁隆平逝世,举国悲泣:那个让我们吃饱饭的人,永远离开了

袋鼠深度精选  · 公众号  ·  · 2021-05-22 23:00

正文

作者 | 十点苏善书

来源 | 十点读书(ID:duhaoshu)

袋鼠说

选你想读的深度好文

袁老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稻田,将水稻视为自己的血液,而我们能做的就是把他的事迹铭记于心。一日三餐,米香弥漫,饱食者当常忆袁公。今天这篇文章,让我们铭记这位国之巨星,铭记这一段故事,铭记这样的奉献精神。


举国哀悼,痛失国士。

就在今天,袁隆平爷爷永远离开我们了。
人民日报今日报道,
“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袁隆平,因多器官功能衰竭,
5月22日13点07分在湖南长沙逝世,享年91岁。
袁隆平保健医生透露,早在今年3月10日,袁隆平在三亚杂交稻研究基地摔了一跤,引发身体不适。
4月7日,转到长沙医院治疗。
5月,正是水稻郁郁葱葱,散发淡淡香甜味的季节,这位老人安静地睡去了,离开了这个世界。
这位“90”后的老人,花费毕生精力,一直都在为我们的饥饱操心。

今天早上,有媒体公布袁老病危,我们为他祈祷。

没想到刚过午饭时间,袁老就仙逝了。
微博有网友感人评论:

“我中午把饭乖乖吃完了,中午之后,人们都吃饱饭后,他才舍得离开。”
他的离开,是人民的损失,是国家的损失。


01
国之重器
一个人养活了几代人

你可能没想到,仅仅在一周前,袁隆平带领的院士团队还在给我们传来好消息。
5月9日,三亚国家水稻公园示范点,“超优千号”超级杂交水稻开始测产。
最终结果为平均亩产1004.83公斤!
直到今年年初,袁隆平还在坚持在海南三亚南繁基地开展科研工作。
他是世界上第一个成功利用水稻杂交优势的科学家,也是不断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
不仅在陆地水田里种植水稻,还突破土壤与环境的限制,在一些高难度的地带挑战种粮。
第四届国际海水稻论坛上,袁老及其团队所创造的四个水稻产量“奇迹”引爆全网:
“盐碱地,亩产8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山东东营,平均产量超过600公斤,这是奇迹啊!”
“台州遇到台风,产量还有670公斤,这是奇迹啊!”
“海水稻,产量300公斤,可以养活1亿人,这是奇迹啊!”

很多网友说:“袁老是奇迹的创造者,他才是真正的奇迹。”
尽管如今,我们已经不用在为吃不饱饭发愁,袁老以及他的团队,仍在为高产努力。
曾经有记者问,什么样的初心,让袁老投身水稻育种事业。
袁老痛心地说:“大家吃不饱饭,我亲眼见过。”
为了让人民不再经受食不果腹之苦,他开始了漫长的攻坚之路。
1964年,他开始研究杂交水稻,成功选育了世界上第一个实用高产水稻品种“南优2号”。
1976年,杂交水稻的成果在全国大面积推广应用,平均增产20%以上。
之后的南优2号、超级稻,每公顷的产量从3吨提高到18吨,袁隆平的杂交水稻惠及全球40多个国家,他也因此获得了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
后来,记者再问袁老,会不会害怕那样的场景出现。

袁老自信地说:“不可能了,不可能了。”
再也不可能出现人民吃不饱饭的情景了。
他用一己之力,养活了十几亿中国人,我们再也不受食不果腹之苦。

他曾经做过一个梦:
水稻比高粱还高,籽粒比花生还大,他就那样坐在稻穗下乘凉。
历经青春到耄耋,这位老者,凭借一颗赤子之心,让一个几乎不可能实现的梦想变成现实。
他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他是稻田的忠实守望者。


02
可爱老人,宝藏梗王

你以为袁老是个只会研究水稻的科学家,其实他还是个多才多艺的生活家。
除了沉迷于水稻研究,袁隆平还喜欢拉小提琴、下象棋,和家里人共同表演小节目;

有空就去打个排球、游个泳,一直认为自己身强体壮。
不仅热爱生活,而且幽默风趣。
袁隆平曾在同一家理发店理发16年,剪完头发后还会俏皮地打趣:“哇,我又年轻了。”

还有一次采访,被问到为何不带博士生,袁老实名吐槽:“现在的博士生我不带了,辛苦得很、麻烦得很哪,那是要死脑细胞的。”

后来记者又问他团队中的精英好不好管啊,袁老又是皱眉,又是挠头的表情着实是亮了,简直是个行动的表情包。

还有一次上台领奖,发表获奖感言,他一本正经地回答:
“我的奖实在太多了,我不在乎这些东西。“

可以啊老爷子,挺赶潮流啊,还会凡尔赛呢。
不仅如此,看到网上的年轻人说自己90后,他也接梗道:
“原来自己是80后,现在是90后了。“

袁老这么调皮,让很多网友感叹,简直就是,人老心不老。
工作的时候攻坚克难,一丝不苟;
生活的时候,风趣幽默,轻松可爱。
一句网友神评价:
“拥有这样的人生态度,我终于明白袁老为什么能做出这么大成就。”
身肩重任,却一身轻松,这就是袁老的生活哲学。


03
为人低调,远离光环

吃着碗里白花花的大米饭,网友哽咽道:“以后再也不怕饿肚子了……”
人人知他是守护神,他却说自己就是个种了一辈子稻的老农民。
多年风吹日晒,早出晚归,晒得皮肤黝黑,个子瘦瘦小小,穿着一件旧衬衣,可不像个农民吗。

其实,袁老父母都是知识分子,他的祖父曾任海南文昌县县长,父亲袁兴烈毕业于国立东南大学(今南京大学)中文系,母亲华静自幼在英国教会学校读书。
如果没有把毕生献给研究杂交水稻这条道路,他原本可以优渥、清闲地渡过这一生。
但因目睹人民的饥苦,他毅然选择在田间地头忙碌几十载。

这样一个踏实肯干的老人,做出过突出贡献,却从没有为自己争取什么:
国家要给他官职,他拒绝了,说自己本不需要;
国家要给他奖金,他不是捐给慈善机构,就是分给同事;
他身上的衬衫35块一件,开着10万元的车,戴得是卡西欧的表;
乘飞机也只坐普通舱,十几年都住在简单的大院子里;
国家为他在青岛市李沧区准备了一栋豪宅,他把它拿来搞科研,客厅变成公共办公室和会议厅,房间里都是科研器械,完全没有住宅气息。
在袁老的潜移默化下,他的家人也很低调。

他有3个特别珍爱的孙女:袁友晴、袁友清、袁友明。
记者采访他们时,她们梳着娃娃头,打扮朴素、落落大方,说话亲和质朴。
有爷爷做榜样,她们也会用功学习,努力成为国家的栋梁之才。
现在很多小孩的梦想,不是要追明星,就是做网红;
已经很难听到一个孩子朴素的理想:好好学习,成为有用之才。
但是没有袁老这些科学家们的默默付出,悄悄建设,怎会有如今的太平盛世。
袁老低调做人,坚持奋斗的家风,是后辈们取之不尽的精神财富。
前辈铿锵行,后辈勉励之。


04
国士无双,袁老千古

网上曾经有人质疑:“袁隆平在当代,是否被过誉了?”
有个扎心回答这样说:
“不是袁老被过誉了,而是像袁老这样的人,和他们一样的科研工作者们,受到的关注实在太少太少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