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弘扬圣贤教育(华族神圣 光照万古)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墨香中华  ·  一生很短,永远经不起等待!(很美) ·  3 天前  
墨香中华  ·  中国最全的老家规,这就是教养! ·  4 天前  
墨香中华  ·  古代绝美“船名”当网名 ·  6 天前  
墨香中华  ·  这20幅山水小品,带你走进世外桃源! ·  6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他立志为中国培养100万乡村教师,被称为“万世师表”

圣贤教育改变命运  · 公众号  · 传统文化  · 2017-11-04 06:00

正文

微信公众号:bjdzg80

[繁华静处遇知音]



在中国教育史上,被称为“万世师表”的人有两位,一位是古代的孔子,一位是近代的陶行知。孔子开私学提倡“有教无类”,首开平民教育之先河。陶行知则根据“生活教育”的理论创办各类新型学校,努力践行平民教育,被尊为“当今圣人”

陶行知以“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赤子之忱,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他对中国教育的庄严使命,对广大人民的炽热情感,以及通过教育实践显示出的人格力量,在今天仍然熠熠生辉、激荡人心。


复旦大学法学院讲师熊浩,

曾在《我是演说家》发表演讲《万世师表》,

借陶行知先生一生从教的经历,

诠释了“导师”二字的意义与分量。


今天,老师、导师这样的称呼,

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前段时间鹿晗公布与关晓彤恋爱,

鹿晗经纪人随后发文证实:

“鹿晗老师公开恋情,欢迎祝福。”


并不是说这样的称呼错了,

只是我们有时会有一点迟疑:

这世上,会不会有这样一种人,

他以他的生命质量,撑起老师这两字的隆重分量,

他以他自己的生命光亮,点亮老师这两字的生命光华?

如果有,他是谁?他是何等模样?



陶行知,正是这样的师者。


他本名为陶文濬,

身为秀才的父亲为他起了这个文绉绉的名字,

希望他成为一个在文化上有所成就的人。

后来他因欣赏王阳明“知行合一”学说,

遂改名为知行。

1934年,因认为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他又改名为行知。

 


1891年10月18日,陶行知出生于安徽歙县。

小时候,曾在邻居家厅堂玩耍,

看见厅堂墙上挂着对联,

坐在地上临摹起来,

被邻村方庶咸秀才看见,

免费为其开蒙。


1905年,进入歙县崇一学堂,

他在宿舍墙上,

挥笔写下豪言壮语:

我是一个中国人,应该为中国做出一些贡献来。”



1909年,他考入南京汇文书院,

次年转入金陵大学文科。

1914年,23岁的陶行知以总分第一名的成绩毕业,

并在毕业典礼上宣读论文《共和精义》,

虽以政治为题,但《共和精义》处处指向教育:

“人民贫,非教育莫与富之;

人民愚,非教育莫与智之;

党见,非教育不除;

精忠,非教育不出。”

时任江苏省教育会副会长黄炎培正于台下观礼,

对陶行知的论文印象十分深刻,

以至32年之后陶行知去世,

他题写挽诗,想起的仍是那次见面的场景:

秀绝金陵第一声,当时行知号知行” 


毕业后,陶行知赴美留学。

他先是在伊利诺大学学市政,

半年后便毅然转学哥伦比亚大学,

师从杜威、孟禄、克伯屈等美国教育家研究教育。

 


1917年,陶行知留学回国,

曾在南京高等师范学院和国立东南大学任教。

 


那个时候,他并没有想着享受成功,

而是要重新定义何为“成功”,

他要让自己和祖国重新建立关联。

 


1917年,先生目之所及之中华,全是满目疮痍。

国家贫困到难以想象的程度。

陶行知说,这病根,乃在教育,

教育改造是中国社会改造最为有效之道

中国那时候有两亿文盲,

有七千万儿童,

没有任何机会接受教育。

先生痛心彼时中国衰败的乡村教育,

发出“要使全中国人民都受到教育”的历史强音。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知,本可以转身而为人上之人;

那时的陶行知,

以他之所学,本可以谈笑于鸿儒之间。

而他,却把目光死死盯住中国的最底层社会。

他振聋发聩地说,

这个国家以农立国,人们十之八九生活在乡下,

所以中国的教育,就是到农村去的教育,到乡下去的教育。

因为农村如果没有改观,国家就没有希望

 


这样的状况让他下定决心:

“要筹募一百万元基金,征集一百万位同志,

提倡一百万所学校,改造一百万个乡村,

使个个乡村都得着充分的新生命,

合起来造成中华民国的伟大的新生命。”


他这么说,然后就这么做。

为了更好地推进平民教育,陶行知决心从城市走向农村。

他脱下西装,辞掉自己大学教授的优渥待遇,推展平民教育。

陶行知在当时,一个月的收入,是四百个现大洋。

那个时候,若在北京,

要想买整一套四合院,

不过花费他三个月的薪水。

而这一切,陶行知统统不要了。

 


他不断为“平民教育”四处奔走,

曾在南京、安庆、北京、南昌,

创办了不少平民读书处和平民夜校。

由于陶行知等人的工作,

南京一地就出现了126所平民学校,

学生近5000人。

他还精心编写平民教材,大力推行平民教育。


陶行知说:

“我要用四通八达的教育,来创造一个四通八达的社会……

我深信平民教育一来,这个四通八达的社会就要来临了。”


后来,他移居到南京郊外的晓庄,

这是一个极为落后贫困的中国普通村落。

他住到牛棚当中,他和老乡们相识,

他渐渐有一个看上去不可实现的愿望,

那就是为中国培养,一百万乡村教师。

在晓庄,陶行知带领学生们,

自己耕作,自己劳动,自己修建校舍。

他说:“流自己的汗,才能吃自己的饭,

自己的事,你得自己干。”


1927年3月15日,

晓庄师范正式开学,

陶行知称之为“生活教育从理论到实践的第一天”。

他将“小庄”改为“晓庄”,

一字之差,南京城外的这块荒郊野地

由此成了“天亮的地方”。

“晓庄”不远处的“老山”,

同样也被他改名为“劳山”。

“晓庄”与“劳山”合在一起,

显示出陶行知先生要用“劳动”和他的“师范学校”,

来培养真正能将贫困的乡村改造好的教师。



一开始,晓庄师范就和其他的学校不一样。

章开沅教授总结晓庄有四个“奇异”:

校舍奇异,开办之初没有校舍,

所有的宿舍、厨房、厕所,均由学生自己建设;

教员奇异,晓庄没有老师之称,只有指导员之称;

学生奇异,晓庄的学生数量不多,却质量奇高;

经费奇异,几乎全由陶行知私人筹集。


陶行知为了让大家

吃得好一点,学得好一点,

连母亲大寿时收到的贺礼都典当出去了。


学校的报考资格在当时也显得特立独行:

“少爷、小姐、小名士、书呆子、文凭迷最好不来”。

学校以“教学做合一”为训,实践“生活即教育”。

培养目标则是:

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陶行知认为,

在贫困的乡村经历此番锻炼,

培养出来的教师才会对农民有感情,

才可以造就

既适应贫困的农村、

又能以知识来改造农村的“导师”,

所以“劳动创造的生活”成了晓庄师范“每天的课程”。


 

他将杜威的“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变为“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

费正清日后评价: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

他正视中国的问题,则超越了杜威。”


陶行知不是要培养高高在上的知识分子,

而是那些在人民之中的老师。

他邀请自己的朋友、学者到晓庄授课,

传播新的知识和观念。


渐渐地,这个在晓庄极不起眼的大学堂,

从几十人,发展到数百人。

他的晓庄平民教育为农民办了无数好事。



晓庄在南京北郊偏僻的山村,

树起了一面与众不同、独放异彩的教育革命的旗帜。

它以其革新的精神闻名中外,

吸引了许多教育家、名流和各界人士

前往参观、访问和学习。


此外,陶行知还曾创办生活教育社、

山海工学团、育才学校和社会大学等。

他在谈及教育时曾说:

不要你的金,不要你的银,只要你的心。”



有一次,陶行知在保育院发现了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长着瘌痢头,

形象略伤大雅,

他是在战乱年代被父母送进保育院的。

陶行知无视那一头癞痢,

看出了这孩子有一定的音乐天赋,

于是请来当时重庆最好的医生,将其治愈,

又把他编入音乐组学习。

后来这个孩子成为了首屈一指的音乐大师,他叫陈贻鑫。

陈贻鑫曾在年过八旬时接受采访,

忆及陶行知四处为学生们寻求衣食的故事,

还是压不住内心的激动老泪纵横。


陶行知正是这样,

不停地行走在世俗乡里之间,

行走在街头巷议之内,

他要帮助那些最普通的中国人识字,包括:

那些年迈的爷爷奶奶,

那些富人家里面的佣人,

那些财主家的帮工,

那些街头的打杂者,

那些货场的脚力,

那些拉洋包车的师傅们

……


陶行知不断努力着。

他的这个梦想的芽,

破土而出。

我们眼见繁花就要开到树上。


有陶行知所在的地方,

就有平民教育的希望。

在武汉、在重庆、在上海、在南京,

他为中国教育的崛起,一直在路上。

而最后,先生死在路上。


 

1946年7月25日,

陶行知因积劳成疾,

突发脑溢血在上海逝世,

那年他55岁。


12月1日,先生的灵柩回到南京,

南京城里的老百姓自发为先生扶灵,

他们要送这个人,送他回他的晓庄。

沿路上的人们,唱着,哭着:

你去了,我们穷孩子的保姆,

我们的朋友,人民的导师。”


挽联在飘,是毛泽东亲笔题写的悼词

“痛悼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千古”,

而旁边,是宋庆龄题写的

四个苍劲大字:

万世师表”。



曾任美国副总统的华莱士评价道:

“陶博士并不仅仅属于中国,而是属于世界的。

在美国,大家都知道陶博士是一个伟大的教育家。”


2007年,哥伦比亚大学哲学、教育学教授维•汉森将

陶行知与美国的杜威、意大利的蒙台梭利等,

并列为世界最具影响力的十大教育思想家。


先生说:

我带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先生说:

“我就是中国一介平民,

几十年的学校教育往我把西方贵族方向渐渐拉近,

而经过一番觉悟,我就像黄河决了堤,

向中国平民的道路上,奔涌回来了。”


他不仅是一位富于想象的浪漫主义的理想家,

而且是一位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的实干家。


他先后开展平民教育运动、乡村教育运动,

普及教育运动、民主教育运动等。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

他不仅在理论上进行探索,

又以“甘当骆驼”的精神努力践行平民教育,

30年如一日矢志不移。


今天,我们不禁要问,

陶行知牵挂的问题解决了吗?他的理想、精神还在吗?


最近,

已从事约30年中国农村研究的

斯坦福大学教授罗斯高,

向中国公众提出了惊人的数字和观点:

63%的贫困农村孩子没上过高中。


这刺痛了中国社会的神经,

掀起了一场关于城乡儿童发展不平等的争论。


“贫困农村地区儿童早期养育,是中国最大的看不见的问题。

农村的教育水平太差的话,会影响到整个中国的发展。”

这是罗斯高教授发出的最大警言。


陶行知曾言:

要想普及教育,就必须使平民教育下乡。

开展乡村教育绝非易事,

它需要一批有志之士全心全意为之奋斗。”


他说过:

“要想改变,完成乡村教育的使命,

什么计划方法都是次要的,

那超过一切的条件是,

你肯不肯把整个的心献给乡村人民和儿童。”


他还说:

“我有时提倡平民教育,有时提倡乡村教育,

有时提倡劳苦大众的教育,

不知道的人以为我见异思迁,欢喜换新花样,

其实我心中只有一个中心问题,

这问题便是

如何使教育普及,如何使没机会受教育的人

可以得到他们所需要的教育!”


斯人已逝,其思想仍在闪光。

这样的观点穿越数十年,

如今听来仍让人振聋发聩。

教育是经久不衰的话题,

在农村教育问题仍然严峻的今天,

先生之语,更有千钧之力。


今天我们缅怀陶行知,

是想凌空从先生那

借来那使命之感、浩然之气,

那种“知行合一”的教育实践精神,

让他如火,让他如光,

让它重新照亮每个人心中。


云山苍苍,江水泱泱,

先生之风,山高水长!



在这世上,真的有这样一种人,

用他自己的生命质量,

让“老师”这二字,有不一样的分量。

真的有这样一种人,

用他自己的光亮,

让“老师”这两个字,有一种灿烂的光华。


就在不远处,就在不久前,

真有这样的人,他用他的一生,温润过中华

陶行知教育故事

【四块糖果】

陶行知先生当校长的时候,有一天看到一位男生用砖头砸同学,便将其制止并叫他到校长办公室去。当陶校长回到办公室时,男孩已经等在那里了。

 陶行知掏出一颗糖给这位同学:“这是奖励你的,因为你比我先到办公室。”接着他又掏出一颗糖,说:“这也是给你的,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尊重我。” 

男孩将信将疑地接过第二颗糖,陶先生又说道:“据我了解,你打同学是因为他欺负女生,说明你很有正义感,我再奖励你一颗糖。” 

这时,男孩感动得哭了,说:“校长,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能采取这种方式。”陶先生于是又掏出一颗糖:“你知错能改,我再奖励你一块。我的糖发完了,我们的谈话也结束了。”

【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

陶行知先生的朋友因为孩子拆坏了新买的表,结结实实把儿子揍了一顿,陶行知风趣地说到:“坏了,恐怕中国的爱迪生被你枪毙了!”于是要求上朋友家会会这位“小爱迪生”。

此时,“小爱迪生”正蹲在地上专注地看蚂蚁,陶行知问他为何拆表,孩子答,好奇钟表里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听得此处,陶行知征得朋友同意,带着孩子上街找了个修理铺,陪着孩子一个多小时,观看了拆表修表的全过程,孩子学得了技能,非常兴奋。而这堂融于生活的课程,不仅引导了孩子去把事情做好,也培养了他的兴趣。

【教育就像喂鸡一样】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他走向讲台,不慌不忙地从箱子里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从容不迫地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大公鸡只叫不吃。

怎么才能让公鸡吃米呢?他掰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大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轻轻地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后退了几步,大公鸡自己就开始吃起米来。

这时陶先生开始演讲:“我认为,教育就像喂鸡一样。先生强迫学生去学习,把知识硬灌给他,他是不情愿学的。即使学也是食而不化,过不了多久,他还是会把知识还给先生的。但是如果让他自由地学习,充分发挥他的主观能动性,那效果一定好得多!”台下一时间掌声雷动,为陶先生形象的演讲开场白叫好。

陶行知“每天四问”

一问:自己的身体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健康是生命之本,有了健康的身体,我们才有本钱去寻求幸福,实现崇高的理想。否则,一切都将将是空的。

二问:自己的学问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学问是一切前进活力的源泉”。要认准目标,钻进去,展开来。这样,我们最终就能够达到胜利的彼岸。

三问:自己担任的工作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工作的的好坏对我们今天和未来都有很大的影响。

四问:自己的道德有没有进步?有,进步了多少?为什么要这样问?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即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不会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发展,需要每个人既要讲究“公德”,也要讲究“私德”,要“建筑人格长城”。我们到学校里来,除了要学习文化知识更要紧的是学习做人,学习做“真人”。

陶行知语录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先生之最大的快乐,是创造出值得自己崇拜的学生。 

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要把教育和知识变成空气一样,弥漫于宇宙,洗荡于乾坤,普及众生,人人有得呼吸。

所谓健全人格须包括: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优美和乐之感情。 

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第一流的教授具有两种要素:一、有真知灼见;二、肯说真话,最驳假话,不说诳话。我们必须拿着这两个尺度来衡量我们的先生。合于此者是吾师,立志求之,终身敬之。

我们每一个人,能把“一”(指“专一”)“集”(指“搜集”)“钻”(指“钻进去”)“剖”(指“解剖”、“分析”)“韧”(指“坚韧”)五个字做到了,在做学问上一定有豁然贯通之日,于己于人于社会都有贡献。    



 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第一点就是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办好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网络教育,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使绝大多数城乡新增劳动力接受高中阶段教育、更多接受高等教育。支持和规范社会力量兴办教育。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倡导全社会尊师重教。办好继续教育,加快建设学习型社会,大力提高国民素质。


文章来源:网络(如涉及版权问题请联系平台删除)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这才是最好的教育!(父母必看)

你接受不了的,正是你需要修炼的

 



推荐一个结缘法宝的好去处:居士亭微店  点击阅读原文浏览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