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界面文化
界面文化频道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邢者团队晚间解盘  ·  注意回踩 ·  8 小时前  
掌上春城  ·  突发坠机! ·  20 小时前  
美股投资网  ·  特斯拉今天为何再度重挫?2025.2.11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界面文化

悬疑短剧《微暗之火》怎样为观众带来诗与远方

界面文化  · 公众号  ·  · 2024-05-13 09:58

正文



撰文 | 潘文捷



“在我的爱人与我之间必将竖起

三百个长夜如三百道高墙

而大海会是我们中间的魔法一场。

时间残忍的手将要撕碎

荆棘般刺满我胸膛的街道。

什么也不会有了,除了回忆。”


这首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的《离别》出现在优酷白夜剧场剧集《微暗之火》中,揭示出男女主角周洛和南雅的感情状况。《微暗之火》电视剧的时间设定在90年代至千禧年,清水镇上,情窦初开的男高中生周洛与深陷婚姻沼泽的南雅这两个不俗的灵魂以诗为媒,展开了一段经受重重阻隔的悬疑爱情故事。


诗:用干净的目光看我


“这部戏的议题是人和命运的关系,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导演姚晓峰表示,“不同于一般的纯硬核悬疑剧,《微暗之火》在形式、载体、结构上有很多新突破,对人性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展示,同时借助诗歌完成了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姚晓峰在讲述创作时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海子、北岛等人的诗歌盛行,因为有了诗歌,精神生活极其丰富。“诗歌可以给人精神、灵魂上的洗涤,我希望用这部作品唤起更多的人去喜欢诗歌,让诗的时代重新回来。”姚晓峰说,诗歌带来更多的是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就是浪漫,“这个浪漫的境界就是现在人最缺少、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会死吗,如果一丁点诗也没有?” 诗人马克·斯特兰德曾经这样写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爆发了文学热、诗歌热,有着大块闲余时间的人们,对文学、对诗歌的爱好如同饿虎扑食。在《诗人的诞生》一书中,诗人韩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称,当时“没有其他的娱乐,精神生活的选择也有限,文学特别是诗歌绝对是至高无上的。那绝对是一个诗歌或者说诗人的时代”,北岛等诗人去外地,“就跟现在的大明星一样,房子都要被挤塌掉”。


《微暗之火》电视剧的时间设定在90年代,这一时间依然是诗歌热潮尚未完全结束之时。小镇上,周洛与南雅这两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共同为诗歌震颤。在那个没有游戏、没有微信和抖音的时代,诗歌承载起了他们的热情、能量和注意力。在剧中,周洛与南雅二人都承受着小镇上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遭受着世人误解的他们,却能够彼此看见,并互相救赎。剧集中,二人共同阅读过这样的诗句:“我高大是因为你觉得我高大,我干净是因为你用好眼睛,用干净的目光看我。”二人在西班牙诗人安赫尔·冈萨雷斯的诗句中,透过世人目光的枷锁,取得了彼此的信任。



诗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中并不罕见。然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看到,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商品性趋向,使诗的地位日见窄狭和窘迫。在当今的大多数情况下,诗不可能是获致名利的较好途径。”9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纯文学读者数量急剧缩减,蓬勃兴起的通俗读物创造了市场的神话,社会惊起“文学被边缘化”的呼声。到了今天,人们对诗歌的喜爱早已经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热烈。


不过,人们内心总是潜藏着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中国依然是一个诗歌大国。如韩东所言,中国既有唐诗宋词的“大传统”,也有近几十年汉语诗歌的“小传统”,而且中国还译介了大量的外国诗歌。中国人的日常浸淫于古老又新鲜的诗歌传统中,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人,都接受过一定的诗歌教育。这在中国人看来稀松平常,但在世界范围内或许又不同凡响。例如近期,日本用户对中国游戏的评论登上了热搜,日本用户称,中国游戏在外观上和日本游戏没有区别,“但很容易分辨,因为角色在对话中会突然开始吟诗”。高赞评论则称,这“有一种文化或品味”。当代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



远方:清水镇的唯美和压抑


《微暗之火》的设定在小镇“清水镇”,拍摄地位于江西省婺源县,镜头下,篁岭镇错落有致的房子,秋口镇的油菜花地,风景唯美,几乎与世隔绝。人们彼此相熟,因此才有了周洛一家人可以时常给南雅搭把手、帮个忙的故事。但同时,这样的熟人社会也会引发各种流言蜚语、家长里短。普林斯顿大学教授和社会学系主任罗伯特·伍斯诺的《小镇美国: 现代生活的另一种启示》一书中讲到,小镇是人们希望国家应该有的样子,邻里和睦,温馨友善,可这对不需要这种感觉的人来说却令人窒息。它的这种特征是规模决定的,大家关系看起来很好是因为抬头不见低头见。这会带来一些问题,比如说,如果你有着和大多数人不同的意见,往往就可能放弃自己的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小镇也是保守而压抑的。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