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戏的议题是人和命运的关系,以及人和社会的关系”,导演姚晓峰表示,“不同于一般的纯硬核悬疑剧,《微暗之火》在形式、载体、结构上有很多新突破,对人性进行了深度的挖掘和展示,同时借助诗歌完成了对人文精神的探索。”姚晓峰在讲述创作时回忆起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那时候海子、北岛等人的诗歌盛行,因为有了诗歌,精神生活极其丰富。“诗歌可以给人精神、灵魂上的洗涤,我希望用这部作品唤起更多的人去喜欢诗歌,让诗的时代重新回来。”姚晓峰说,诗歌带来更多的是诗和远方,诗和远方就是浪漫,“这个浪漫的境界就是现在人最缺少、最珍贵的东西。”
“一个人会死吗,如果一丁点诗也没有?” 诗人马克·斯特兰德曾经这样写道。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思想的解放,中国爆发了文学热、诗歌热,有着大块闲余时间的人们,对文学、对诗歌的爱好如同饿虎扑食。在《诗人的诞生》一书中,诗人韩东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称,当时“没有其他的娱乐,精神生活的选择也有限,文学特别是诗歌绝对是至高无上的。那绝对是一个诗歌或者说诗人的时代”,北岛等诗人去外地,“就跟现在的大明星一样,房子都要被挤塌掉”。
《微暗之火》电视剧的时间设定在90年代,这一时间依然是诗歌热潮尚未完全结束之时。小镇上,周洛与南雅这两个特立独行的灵魂共同为诗歌震颤。在那个没有游戏、没有微信和抖音的时代,诗歌承载起了他们的热情、能量和注意力。在剧中,周洛与南雅二人都承受着小镇上各种各样的流言蜚语。遭受着世人误解的他们,却能够彼此看见,并互相救赎。剧集中,二人共同阅读过这样的诗句:“我高大是因为你觉得我高大,我干净是因为你用好眼睛,用干净的目光看我。”二人在西班牙诗人安赫尔·冈萨雷斯的诗句中,透过世人目光的枷锁,取得了彼此的信任。
诗成为人与人交流的媒介,这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文艺青年中并不罕见。然而,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洪子诚看到,进入90年代后,“社会发展的强大的商品性趋向,使诗的地位日见窄狭和窘迫。在当今的大多数情况下,诗不可能是获致名利的较好途径。”90年代后,中国进入了消费时代,纯文学读者数量急剧缩减,蓬勃兴起的通俗读物创造了市场的神话,社会惊起“文学被边缘化”的呼声。到了今天,人们对诗歌的喜爱早已经不像八九十年代那样热烈。
不过,人们内心总是潜藏着对“诗与远方”的向往和追求。同时,中国依然是一个诗歌大国。如韩东所言,中国既有唐诗宋词的“大传统”,也有近几十年汉语诗歌的“小传统”,而且中国还译介了大量的外国诗歌。中国人的日常浸淫于古老又新鲜的诗歌传统中,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的普通人,都接受过一定的诗歌教育。这在中国人看来稀松平常,但在世界范围内或许又不同凡响。例如近期,日本用户对中国游戏的评论登上了热搜,日本用户称,中国游戏在外观上和日本游戏没有区别,“但很容易分辨,因为角色在对话中会突然开始吟诗”。高赞评论则称,这“有一种文化或品味”。当代中国人对诗歌的热爱由此可见一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