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看到题目的投资者可能一头雾水,银行不是经营钱的么关面粉什么鸟事。其实,长期阅读我公众号的读者都知道,我经常把银行的生意比作一个面包房,生产的原料“面粉”就是存款,而卖出去的产品“面包”就是贷款,存款的利率就是面粉的价格,贷款的利率就是面包的价格,差价就是净利差。
题目说的银行的“面粉”降价是周末两则关于银行存款的新闻:
近日,工农中建交邮储六大国有商业银行纷纷发布公告,自2021年1月1日起,“提前支取、靠档计息”的存款产品,在提前支取时,将对计息规则进行调整,计息方式由“靠档计息”调整为“按照活期存款挂牌利率计息”。
据最新消息,蚂蚁金服的互联网存款产品下架了!除了已持有存款产品的用户外,未持有存款账户的用户的理财页面已经没有了存款产品。蚂蚁金服回应称,是根据监管部门对于互联网存款行业的规范要求,目前蚂蚁平台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均已下架,只对已购买产品的用户可见,持有产品的用户不受影响。
看似不相关的新闻,但是共同点都有一个:
存款
。在开始分析之前先给各位读者做一些基础知识铺垫:
首先,解释一下什么叫靠档计息。银行的存款按照存期分为两大类:活期存款和定期存款。活期存款可以随时支取、转账,提供最高的流动性,所以活期存款的利率非常低,目前各家银行的个人活期存款利率基本在0.3%-0.35%之间。定期存款就是储户和银行约定好存期,存期未到前提前支取只能按照活期计息。定期存款的利率要远高于活期存款,而且存期越长利率越高。
新闻中说的靠档计息是银行最近2-3年开发出来的一种存款产品,意思就是你存进来的钱随时可以取走,取走的时候按照实际存期匹配对应的定期存款。比如:我存了10万靠档计息产品其中5万是3个月支取的,剩下5万是满1年支取的。这样在计息的时候就按照3月定存利率*存期*5万+1年定存利率*存期*5万计算。
银行为啥要设计这种产品呢?主要是为了应对以互联网金融各种宝宝为代表的有限T+0货币基金的冲击。货币基金能提供接近于定期存款的收益和接近于活期存款。
但是,银行这种靠档计息产品实际上严重抬高了自己的存款成本。
我曾经在2019年初分析农行定期报告的时候指出,农行的“活利丰”(靠档计息)严重影响了农行的低成本负债。
这里说明一下,蚂蚁金服上的互联网存款产品本身并非由蚂蚁金服或者网商银行承接,而是由和蚂蚁金服合作的众多中小区域银行。一般是储户通过互联网平台在某中小银行开立50万额度的存款账户,再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将资金划转到中小银行。整个操作看起来似乎没有违规。
那么,蚂蚁为何要下架相关的产品呢?个人理解,
最大的问题是实质性打破了区域银行禁止跨区域经营的限制
。在我国区域性银行多数是不允许异地经营的,而银行账户中一类账户必须临柜才能开。对于直销银行的二三类账户,是有交易额度上限。
互联网存款产品规避了区域银行的跨地域经营限制,说严重点属于非法揽储。
我国的区域银行规模小管理不规范风险集中度高,不允许跨地域经营的规定主要是将风险限定在一定区域内,防止风险的扩散。
铺垫结束,那么我们看看这两条新闻对于银行的影响。首先,禁止靠档计息最直接的好处是降低大银行的存款成本。但是,靠档计息本身也是一把双刃剑,抬高存款成本是负作用,但是有利于银行揽储。
居民理财意识觉醒后,存款在居民资产配置中的占比会逐渐下降。银行的揽储压力是现实存在的,依靠监管指导并不是长久之计
。
其次,禁止互联网存款是降低了银行间揽储冲突的烈度。利好全国性银行吸收存款,利空地区性中小银行揽储。同时,降低了互联网金融平台对客户的粘性,有利于银行的经营。(跟进报道:所有互金平台都陆续下架了互联网存款产品)。
最后,为何监管机构在此时出手干预靠档计息和互联网存款呢?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当前银行尴尬的境遇。
一方面国家经济复苏还不稳固,短期内还不能加息,另一方面央行已经开始回收流动性,银行同业负债的利率明显攀升,带动理财产品和货币基金的收益率回升,这给大中型银行揽储带来不小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