哔哩哔哩(b站)关注up主:【子聿学长】,解锁更多 EndNote 小技巧。人生的扣子从一开始就要扣好,跟着子聿走,让天下没有难编辑的参考文献格式。 |
撰文/ momo
排版/ Harriet
审核/ 林奇
随着我国科研水平的稳步提升,科研人员发表在顶级期刊的成果也越来越多。然而,这也为广大科研工作者带来巨大的压力。从前,可能只需要几篇领域内的一区Top文章即可顺利评选上人才称号,现在则需要多篇大子刊。
这也进一步影响到广大博士生在读期间的 论文发表策略和规划 。有人认为,读博期间应该尽可能将成果攒为一篇大文章,方便日后职业发展;也有的人认为,应该多发几篇高水平小文章,先保证数量。
图源:知乎
读博期间更应该冲击大文章
A教授(985四青)
“我当时在国内读博,毕业之后到国外做了两年博后。我个人认为能够走到今天的关键就是凭借当年的两篇 Nature Communications 。这两篇文章就是我博士论文拆开的,当时其实可以借此发表更多的小论文,后来和导师商量之后觉得还是想到国外之后冲一下更好的杂志。
所以在读期间,我发表了一篇 二区Top 先保证毕业,之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这两部分工作,直到博士毕业也没能发表,是博后快出站回国前期才在半年内连发两篇。
所以从我个人的经验以及对目前情况的判断来看,我更加 推荐发表大文章 。毕竟现在 博后学历化 ,想要进高校可能博后都是必经之路。利用博后攒攒成果也不失为一种选择。”
多发小文章有助于进入高校
B讲师(23年毕业,211讲师)
“我的答案是 多篇小文章 。还记得18年我刚读博的时候,学院招聘老师其实要求并没有很高,基本上属于合理范围之内。但是19年过后,尤其是21年以来,学院招聘的老师一年比一年离谱,这几年甚至都有 海外好几期博后 , 成果很硬的人 来应聘。也有的带着好几篇大子刊来的,总之可以看得出 越来越卷 。
虽然如此,但 论文数量 依然是现阶段不少高校的 硬性要求 。以我应聘的学院为例, 5篇一区一作 是打底要求,只要不达到要求就很难进入面试。
倘若博士阶段只为了发表大文章而忽视了小文章,可能日后找工作都困难。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实力冲击四青,更多人还要为了柴米油盐而生活。”
前期小文章积累数量,后期大文章积累质量
C博士(中科院博后)
“我就是传说中的那个 为了学术理想选择发大文章 的博士。虽然发表之后也因此有了很多奖励和好处,但回过头来看,如果有一次重新选择的机会,也许自己并不会做出这个选择。
整个工作是博三做完的,做完之后就一直在整理数据,因为结果不错,所以计划冲击一下领域内大子刊。结果没想到这一拖就是两年,甚至还让自己 延毕 了很久。改文章的那段时间非常痛苦,甚至都有想过放弃,还好最终结果是好的。
所以我的感受是,读博期间尽可能多的发高水平小论文,先让论文发表 数量积累上去 。在此基础上,如果真的有很强的学术理想,可以 博后阶段专心冲击大文章 ,否则会让自己背负巨大的心理和精神压力。”
大文章是职业发展路上的敲门砖
D教授(985普通教授)
“从目前的评价体系来看,大文章是为了 进一步实现 职业突破的瓶颈 。我之前一直关注领域内专业期刊,基本像集邮一样投了个遍,无论是文章质量还是引用数量都非常可观。后面自己冲击过几次人才帽子,发现根本无济于事。
虽然自己课题组目前也有想法积累大文章,但是由于 大文章的写作思路和专业期刊完全不同 ,所以一时间很难调转方向。现在有时会感慨,如果博士期间或是年轻的时候有这么一篇大文章,可能现在的情况会完全不同。
所以现在我对自己的博士生要求也是如果在能够达到毕业要求的情况下, 一定要尽可能冲击更高水平的成果 ,为自己将来的学术道路打好基础。”
大文章和小文章的直接区别之一就是文章结构有所不同。大文章(例如CNS及其子刊)的正文 不包括方法 ,更多的是介绍以及对结果的阐述,甚至有点类似于科普性质的文章,力求降低读者理解的门槛。
而专业期刊则会将 方法放置在正文当中 ,无论是审稿人或是读者都会对方法较为关注,并且方法的创新点也会是一个方面。
不同学科对于大文章和小文章的研究内容侧重点会有所不同。
以笔者的环境科学专业为例,很多大文章研究的 问题非常“大” (例如时间长、空间范围宽),可能在方法等专业角度的创新性并没有那么高,但的确阐述了一个新现象、新方法,更加注重科学问题本身。
并且结合作者的专业知识,将一个科学问题犹如讲故事一般娓娓道来给读者。因此,大文章的受众群体以及整体可读性会相对较强。
而小文章则更加注重 专业上的知识 ,例如科学问题的解决是否对某个学科的发展有推动作用。
小文章的研究方向更加侧重于一个非常具体的小问题,并且在应用的方法上尽可能创新。因此,小文章的专业性更强,其受众则更多是专业领域内的专家学者,其影响范围相较于大文章有限。
一篇大文章可能是许多篇小文章工作量的堆积,并且需要更加严谨的验证。但这并不意味着一篇大文章=n*小文章,因为二者的难度无法严格画等号。大文章包括了更久的等待时间、更严格的审稿人、更加挑剔的编辑团队等。
之所以目前的 人才帽子评比 会看重大文章也是如此,发表了大文章证明至少证明 水平达到了新的level 。所以,大家才会如此看重代表作的期刊质量和高度。
图源:知乎
与广大网友的看法一致,笔者认为,博士期间 毕业是第一要义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只要保证博士顺利毕业,确实能够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如果想要日后对于学术有追求,可以保证在毕业的基础之上多发表文章。
图源:知乎
例如,目前无论是高校人才引进还是 帽子评比 ,大部分依然看重论文发表的数量。当然,质量不容忽视。所以笔者本文当中所说的小文章也特指能够达到 一区、二区Top水准 的文章,绝非三区、四区之类。
之前笔者认识的一个三清博士,用了四年的时间顺利将研究成果投稿在Nature杂志。然而,四年的艰辛只有TA自己清楚。期间经历了无数次的否定和信心重建,最终也十分幸运将研究成果刊登在顶刊,最终顺利毕业留校做研究员。
事实上,想要最终顺利发表大文章, 导师、个人实力、资源、环境 等因素缺一不可。
所以,对于广大博士生而言,应该 先确保毕业 ,之后再积累数量,最后开始提升质量。希望大家都能在学术道路上一帆风顺,追求自己的梦想!
点击关注 👇 科研岛,设为星标🌟
扫码添加学术顾问,发送 【论文辅导】 即可报名
“明明是申博的材料,感觉已经到了博士毕业的要求了……”
2024-04-09
重磅!留学生人才引进政策大调整:上海再次放宽落户要求!北京落户政策收紧,广州深圳最高可领20w……
2024-05-11
为什么大家都挤破头去国外读PhD?
2024-07-16
超全整理!各地博士&博士后人才引进政策出炉,最高百万补贴!
2024-07-10
上下滑动查看
多个硕博交流群,学霸齐聚,
不可多得的学术交流机会!
现在入群还可以免费获得 “科研论文白皮书”
|
TechWeb · 一点资讯向母平台凤凰新媒体借钱 还要给利息 8 年前 |
|
南方日报 · 睡觉时肚脐放点它,好处竟有这么多,却只需要你花几毛钱! 7 年前 |
|
程序员的那些事 · 苹果执行限制热更新政策,下架数万个 APP 7 年前 |
|
胡润百富 · Seven Sins,将精致优雅与技术革新相结合 7 年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