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我们只做一件事,告诉你:整理,其实可以有趣又好玩!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为你读诗  ·  10分钟正念减压,减轻假期综合症 ·  8 小时前  
为你读诗  ·  梅花,是春天发给我们的第一条短信 ·  8 小时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2 天前  
互联网思维  ·  再读《明朝那些事儿》,我顿悟了 7 种强者思维 ·  2 天前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  2 天前  
黑龙江省高级人民法院  ·  我心为你骄傲 ·  2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 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 ·  2 天前  
历史与秩序  ·  北大优秀博士论文 | 窝阔台汗时代大蒙古国研究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专访梁伟丰:如果不去整理,我会找不到自己的立身之处

第1整理术YiOrganizer  · 公众号  ·  · 2024-08-07 17:30

正文

导语 第1整理术开启2024年的新专栏“ 第1整理术访谈录 ”,寻找有趣而卓越的人,聆听他们如何整理外部环境与内心世界。今天的采访对象是知名广告人、音乐人 梁伟丰


作者|周一妍


梁伟丰,资深创意人,作曲人、NOTE DUET音乐香氛品牌主理人。 2022年腾讯推出职场综艺真人秀《跃上高阶职场》,邀请4位背景深厚、能力高超的广告人担任导师。导师之一的梁伟丰因其温文尔雅的性格和高情商的待人方式圈粉无数。

Q=周一妍

L=梁伟丰


Q1: 你喜欢整理吗?为什么?


L: 对于整理,我是喜欢的。无论内在还是外在,如果不去整理,你就无法腾出新的空间,来收纳新的东西。 整理让我们把舒适圈不断扩大。


梁伟丰家的书房一角。一块专为阅读纸质书设计的 木板架,彻底解放了阅读者的双手。

Q2: 你如何理解“整理”?你觉得它重要吗?


L: 我理解的整理,是“ 归纳 ”,把相似属性的东西凑在一起。如果没有整理,就没有新的空间,我会找不到自己的立身之处。


一旦开始整理,我会知道自己到底在哪里,自己到底拥有什么。


梁伟丰近期阅读的两本书《洞察》和《人生哲思录》。
Q3: 最近对你来说,做过最重要的一次整理是什么?

L: 我的工作一直在整理。我认为, 创作的基础是整理。


收到广告客户的简报后,我会先“ 整理问题 ”。我会判断这个客户到底提出的是”问题”,还是“目标”。比如客户提问“如何做到品牌年轻化”。它就不是问题,而是目标。


我会追问:你的品牌为什么不能得到年轻人的认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口味不好?形象不佳?渠道不对?...... 一旦找到真正的问题,才能得到好答案


梁伟丰的书桌上,摆放了一些对创作有帮助的小工具,比如风油精、一杯小酒。
Q4: 当一个人焦虑时,他可以如何整理自己的”问题”?

L: 焦虑的时候,不要只是想,而是可以 直面你的焦虑 。拿一张纸自问自答。


  • 我在担心什么?

  • 为什么会有这个担心?

  • 它发展到最糟糕的情况是什么? 还会更糟吗?

  • 我还有没有别的想法?

  • 我还有没有别的出路?


一直列下去。写啊写啊,你会发现, 其实我在焦虑什么呀 (笑)。


以文字形式采访自己,是梁伟丰找寻“自我”的方式。


Q5: 作为创意顾问、音乐人,音乐香氛品牌NOTE DUET主理人和播客节目《转角的清吧》主理人,你如何平衡这四个身份之间的关系?


L: 我从来没有想过“平衡”。 平衡会限制自己 。当我在写歌和做广告人的时候,如果想要去“平衡”,就不会产生第三、第四个身份。一旦去想“平衡”,就不会有新东西出来。

我的答案是, 不用去平衡,随意切换就好。 切着切着,突然有一个新身份跑出来,我叫它“ 无间切换 ”。比如,今天我是音乐香氛品牌主理人,写品牌理念的时候,广告人的身份跑出来;当我为新产品创作音乐时,我就是音乐人;当我做播客时,提及品牌故事,我就是品牌主理人。 与其想要平衡,不如“无间切换”。

2024年3月,梁伟丰受到悖论博物馆邀请,为展馆的空间站创作了音乐和香气。

‍‍‍‍‍‍‍‍‍‍‍‍‍‍
Q6:你觉得平衡生活与工作是容易的还是困难的事?

L: 可能我比较幸运。我的工作,就是我喜欢的东西,所以我从来没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你让我今天下班不想旋律?不,我还会想。你让我把工作和生活分开?不,我会想“如何让工作和生活和平共处”。

下班后一直想工作是不对的吗?上班给爸妈打一通电话,不可以吗? 其实,你可以随意地走 。偶尔这样,偶尔那样。

你只需要保持一颗 敬畏的心 。时刻提问自己: 当下 的我在做什么? 这件事 没有做好?

梁伟丰推荐: 《创造力的修行: 打开一切可能》。这本书让他相信: AI的出现将推进创意产业 ,让创意人去做人该 做的事。
Q7: 当你接到客户诉求时,如何在纷繁的信息中整理思维,从中找到最适合自己的创意?
L: 整理问题,然后问出一个更好的问题。

我之前做过西门子洗碗机的案例。原本客户希望凸显自己牌子的洗碗机比其他牌子功能更好,希望其他品牌洗碗机的用户,换成自家品牌。后来,我找到一些数据,发现国内有洗碗机的家庭只有5%。换句话说,所有人都在争5%。

95%的人不用洗碗机,是什么原因呢?经过调查,我们发现,原因主要是嫌洗洗碗机 占地方 ”、 洗不干净 ”、 耗水耗电 ”。接着我们想到一个问题:这群人对洗碗机的顾虑,和四十年前人们对洗衣机的顾虑,是一样的吗?是的话,那么未来的人,当然可以像接受洗衣机一样接受洗碗机。

于是,我们拍了一个视频,从过去年代人们吐槽洗衣机开始讲起。今天吐糟洗碗机的人,和当初吐槽洗衣机的人,说的话几乎一模一样。于是,我们有了“ 与时俱净 ”的概念。

伟丰参与创意的西门子洗碗机广告片。

Q8:没有创意的时候,你会做什么?

L: 与其对着电脑,不如去 散步

你还可 以去 整理 打扫房间 。去做那些不用太多注意力的事。这样你可能只用了70%的精力,剩下30%的思绪在游走。它们原本深藏在大脑潜意识里,因为有了空间,所以被释放出来。泡澡的时候,你可能突然想到一个灵感。这是“ 游离的信息 ”带给你的。

梁老师推荐:林夕的 十方一年》,适合不想忙着追逐热点,不想把自己烧焦的人。
Q9: 梁老师的家东西偏多还是偏少?对你来说,一个家必不可少的三样东西是什么?

L: 偏少。但凡不用的东西,我都会丢弃。 我搬过几次家。 酒、琴、书 ,每个家都有。 不过,我觉得它们并非必不可少。

一个家唯一不能少的是家人 有这个人在,哪里都可以是家。

书房一 角的 钢琴和吉他,是梁伟丰最重要的音乐创作工具。
Q10: 对于意识到自己不想过疲于奔命的生活,不想麻木无感生活的人,如何才能打开自己的觉知呢?可以给第1整理术读者分享1-2个你觉得有效提升“觉”的小方法吗?
L: 其实没有太高深的东西,先好好保持敏感就好。提高自己的感知力。对于人事物有很细腻的观察。 一旦有了细腻的观察,你会体会到平常体会不到的东西。

举例来说,你家保安有几位?姓什么?手表什么牌子?鞋子有破洞吗?鞋带有没有绑?提高感知力,你的生活体验会比较好。这也是我为什么创办 NOTE DUET 音乐香氛品牌。我想通过 音乐 香气 的结合,激发人们的感知力。

NOTE DUET的趣味创意:在空气中喷洒 香气,接着 用手机 贴近瓶盖就能获取 与香气相得益彰的 音乐。 一妍采访梁老师时现场体验,有种 一秒置身“舒适空间”的体验,十分神奇!
Q11: 无论是广告人,还是音乐人,总会遇到大大小小的竞标。如果精心准备的方案或音乐选落,你会如何整理自己的心情呢?
L: 我觉得失败是正常的。成功也是少数。失败也没什么。之所以会失败,换句话说,有的东西做得不够完善。
每次失败后,我都会稍微检讨一下:从这次失败中,我学到什么?如果有学到东西,这个失败是有意义的。 如果是有意义的,拍拍肩膀,重新再来。

《跃 上高阶职场》节目里,梁伟丰提案失败后,写下一句话鼓励自己:与其期待一切顺利的运气,不如培养平顺一切的实力。
Q12: 这个时代,人们提倡断舍离,希望通过丢掉一些沉重的东西,让心灵会呼吸。对您来说,什么是生命中必须丢弃的?什么东西必须是不断不舍不离的?
L: 需要断舍离的是“ 二度伤害 ”。不要把自己困在不好的情绪里。别人对你的伤害,比如职场上司对你的霸凌,是“一度伤害”,你无法控制。隔一天或者一年、两年,你还在那个情绪里,就是“二度伤害”。它和他人无关,和自己有关。
不舍不离的是 敬畏的心 。敬畏所有东西。身边的人、一草一木.....当你保持敬畏,就不会把所有东西当作理所当然。你才会慢慢地、细细地观察他们。
梁伟丰推荐: 《如何有感表达》,没辜负书名的一本书。
Q13: 在这个世界上,你觉得你必须要完成的”功课”是什么?
L: 我从没有想过一生必须要完成的“功课”。我只会想: 我今天做的这个东西,它有没有意义?它会不会留下影响力?

它可以是一首歌、一个香气、一个画面。我希望它可以带给人 好的能量、好的影响。
梁伟丰推荐:《思考本质》。这本书提示读者不要把现象当成问题。这样一来,就不会陷入无限循环的困惑模式。
Q14: 两年前我因为看《约上高阶职场》认识你,后来一路追到小宇宙播客节目《转角的清吧》。我欣赏你始终如一保持好奇心和开放的心。希望有一天可以拥有像您一样的自由、自在与从容。这里面有什么秘诀吗?
L: 当鸭子在水面上游出优雅的画面时,水面下的双脚其实是拼了命的在划水。 脚下越慌乱,上面越优雅。

为什么我一直保持好奇?因为我敬畏所有东西。 很多时候,我的心理活动非常澎湃,高高低低,甚至有些失落。 各种情绪交织起来,浮上水面,就是大家看到的所谓的“从容”。这个是假象。
2024年7月,一妍在采访完梁老师后合影留念。

小调查


对于梁老师来说, 整理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