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法学求知前行的路很漫长,而阅读经典却是一条捷径。读书就要读经典,这些法学书籍推荐给仍然好学不倦的你。
✲来源:上海市法学会
法律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依存关系,它维护了当时社会的制度、道德和伦理等价值观念,也反映了一定时期的社会结构。这本中华书局出版的「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便生动地阐述了中国古代法律体系与社会的关系。
本书引用丰富的史料、大量的个案和判例,分析了中国古代法律在社会上的实施情况及其对人民生活的影响,揭示了中国古代法律的基本精神和主要特征,值得仔细品读。
中国三十余年的改革以渐进方式演变至今,我们突然发现已经身处“历史三峡”之中水流更为湍急凶险之处。中国改革已经到达从量变到质变飞跃的临界点,到了需要进行政治决断的时刻。而身处于这个时刻的季卫东,对于中国法治又有了一些新的思路与看法。
「大变局下的中国法治」是作者近年来发表在报章上的随笔合集,汇聚了作者对“大变局下的中国以及中国法治何去何从”这一主题的系统思考:通过先法治、后民主的路径,统筹兼顾、刚柔兼济,以社会代价最小化的手段推动政治体制改革软着陆,从而成功建构起中国民主法治的新秩序。
清华大学法学院张明楷教授在指导学生时,每个周末都会精选刑法当中的疑难案例与学生讨论,通过对案例的讨论,训练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张明楷老师与学生“周末刑法讨论会”的内容收录了下来整理于此。
本书采用对话体的形式,原汁原味地真实回放刑法讨论会的现场,阅读本书如同亲临张明楷老师与学生的讨论会,跟着张明楷老师一起学刑法,学习庖丁解牛般地剖析和处理疑难案例。
本书所选案例,多数是经常困扰刑事司法领域人士的疑难案例,对于司法实践的法律人士也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对于法治而言,在传统与变革之争中,人们往往以外在的现象为准则判断优劣,而忽视其本质根源。在对西方法律的移植过程中,人们也往往只由于看到西方法治下的繁荣,而没有看到他们的本土资源。而苏力便是关注到了这一点,将本土资源融入到中国的法学。
本书内容以交叉学科为背景,从浅近的社会法律问题入手,集中讨论了中国当代法律和法学一系列重要理论问题。
例如:法律规避和法律多元、法律本土化、法律专业化、市场与法律的替代问题,以及法学研究方法论等。其学术背景涉及经济学、人类学、社会学、阐释学、语言哲学等。以力求从平易中展现法学与其他学科的不可分割的关系,创造性地把交叉学科的知识引入到中国的法学研究中来,并融合进中国法学。
本书是美国各大学法学院比较通用的一本法律教科书,也可以看作是一部英美法的微型百科全书。读这本书就是在啃一块硬骨头,不过啃下来收获也是很可观的。
它展示了美国的法律过程,通过描述和让读者置身于你来我往的争辩之中,来强调法律讲论的重要意义。而且书中模拟了美国法律过程的实际运作,打开了进入法律和社会的大门。
作为一本教科书式的著作,本书涉及了当代法律几乎所有的重要领域,文字生动有趣,内容充实使人获得启发,有趣且有分量。
有些书籍虽然只以学术著作的名义为人所知,但其对于人类历史发展和文明演进所起到的积极作用,堪称无可替代,贝卡里亚的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即属于此类。
这部著作篇幅不大,但影响却极为深远,被誉为刑法学乃至法学领域里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本书原著初版于1764年,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对刑罪原则进行系统阐述的著作。
书中明确提出了后来为现代刑法制度所确认的三大刑法原则:罪行法定原则、罪刑相适应原则、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中国刑法学研习者的必读书目。
为什么人类社会要有刑罚或刑法?国家凭什么持有刑罚权?国家行使这一权力又得到了谁的允许?这些都是刑法学的最基本的问题。而如果这些问题也困扰着你,相信这本书可以让你获得一些解答。
本书把处于刑法背后的、促使制定刑法的原动力称为“刑法的基础要素”,并把探索和分析这种要素作为主要目标。本书语言平实,向读者娓娓道来,从国家、经济和人的欲求等多个方面分析刑法的根基,抽丝剥茧一步一步探求问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