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实施城市更新行动。城市更新,是为提升城市发展质量做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已成为新时期提升人居环境品质,顺应城市发展转型,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和抓手。
未来北京城市要持续健康地运转和运行,需要建立起一个全面系统的评价体系,把更新纳入其中,所以要面对的是一个动态发展的城市整体建成环境和共同发展愿景。
首先,评价体系是动态的。
城市更新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命题,在我们经历过的增量开发、存量发展和现在的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城市更新的内涵也在不断变化。面对建成环境的复杂矛盾和社会生活的需求变化,城市更新规划需要不断地统筹与协调,城市更新行动的路径也需要不断地适应与完善。
其次,评价体系是整体的。
以人民为中心和推动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具有时代意义的主题,在这个时代背景下,城市更新不仅仅是开发思维导向下的存量更新,而是面对过去几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累积完成的建成环境问题,应当将城市作为一个复杂的生命有机体。早期我们在谈城市更新时,常用“存量更新”,当我们用“存量”这个词时,潜台词是存量土地再开发,如城市中的老旧工业用地、老旧住宅用地等。而当城市更新变成面向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整体性工作时,其任务不完全是土地资源领域的问题,而是城市整体性、持续性的有机更新,从规划、建设,到后期的运行管理和更新维护,是一个有机的全生命周期。
最后,评价体系是可持续的。
从城市发展的阶段特征看,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首先有赖于城市的持续活力和持久竞争力。通过城市更新助力产业转型是城市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产业园区、商业区和商务办公区等都面临着结构优化、产业升级的问题。从政府角度,应该通过政策优化,激励多元主体介入,让规划管理政策适应未来的城市更新,从土地开发逻辑,如土地性质、建设规模、土地出让金等方面,转向减量发展,形成增减挂钩、占补平衡的新逻辑。
从城市发展的本质看,
品质提升的关键是大量的居住社区生活环境的持续改善,以及居住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条件的持续提升,对居住社区更新工作的评价,既要关注政府投入,更要关注体制机制建设。刚开始开展老旧小区更新改造的时候,老百姓的主动性会比较低,如会觉得“为什么要个人家庭去花钱做外墙保温”等,这时候政府可以多一些投入,但从长远看,评价老旧小区的更新,更要关注政府在投入过程中,是否通过完善体制机制来带动居民的参与和投入。只有居民充分参与,让居民意识到小区的更新改造,从外维护结构到市政管线,从公共环境到停车等,甚至于整个运行的软环境改善,对小区品质和城市环境风貌是巨大的贡献,进而会带来住房资产的保值增值。
从城市发展的重要属性看,
城市更新的过程中还必须包括不断促进基础性设施的更新,以保证城市系统的有效运转。并不是所有更新都可以带来直接的经济效益,如城市公共空间的投入,但我们不仅要把公共空间建好,还要维护好,因为这会带来老百姓生活品质的改善,提升人们的幸福感;又如市政基础设施的投入,也很难带来直接的收益,但如果路修的好、停车管理系统运行的好,整个城市效率就提高了。
所以我们应该去探索建立一个全面的城市更新评价和运转机制,它的投入跟产出应该是正相关、可持续的。从总体特征上看,城市既有传统社区、老旧厂区等环境衰落地区肯定是城市更新中亟待改善提升的重要区域,而城市更新中还会不断出现城市新兴发展地区,也会成为城市中满足新需求、适应新业态的新型增长核心地区,这些所有地区更新的品质、更新改造的路径方法,以及运营过程的持续,需要进行整体的评估和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