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青年文摘
青年文摘杂志社的官方公众号。小火慢炖暖心汤,挑三拣四好文章。来约,不让你失望~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冯唐  ·  冯唐:战略让我的能量越来越强 ·  1 周前  
麦家陪你读书  ·  在虚荣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 ·  1 周前  
麦家陪你读书  ·  在虚荣的人看来,所有人都是他的崇拜者 ·  1 周前  
冯唐  ·  冯唐:我的成功皆因二八原则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青年文摘

那一刻,他征服了我

青年文摘  · 公众号  · 美文  · 2024-09-11 19:57

正文


夜读·开卷有益

张云成,1980年生于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一个农民家庭。3岁患脊髓性肌肉萎缩症,只上过半天学,7岁开始在家自学,16岁结识老师张大诺,在其鼓励和帮助下,创作了17万字的自传书稿《假如我能行走三天》。


张云成坎坷的经历以及对理想信念的执着追求,让他的文字难能可贵。这部代表作品见证了他的坚韧与梦想,传递着不屈的生命力量。


今年,《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二十周年纪念版)》出版,对原作内容进行了增补与调整。下文摘自本书的序言及引子。


那一刻,他征服了我(本书序)

作者:张大诺

*作者为张云成的写作指导老师


云成的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已经出版二十年了。


这次出版二十周年纪念版,令我不禁回想起这本书的诞生过程,我越来越觉得,这本书是一个奇迹。


1996年,我在《黑龙江广播电视报》工作。某天,大家在一起翻看读者来信。很随机地,我拿起一封信,看完之后,我的手有些颤抖。


与其说那是一封信,不如说更像是一份遗书。


写信的人叫张云成,家住黑龙江五大连池市一个村子。


16岁的他因患脊髓性肌萎缩,双手已经举不起一个枕头;蚊子叮在身上也无法驱赶;一杯滚烫的水不小心洒在炕上,他只能眼看着热水漫过双腿……他准备离开这个世界,但同时心有不甘,他也有梦想,希望能够成为作家。他把这些感受写在信里,邮给了当时他唯一能看到的黑龙江的这家媒体。


他并没有提出任何诉求,更像是纯粹的心灵宣泄。


我的手之所以会颤抖,是因为,我如果把这封信随便一扔,一个年轻的生命真的有可能就此消失。我赶快给他回了一封信,告诉他:有梦想就应该大胆去追求。其实,我只是想拖延他轻生的想法。他回信说,他没有上过学,第一天到学校报到就病了,之后就永远躺坐在家里的炕上,他的汉语拼音都是哥哥教的。


我仍然硬着头皮鼓励他:如果你想写东西,我可以教你,我是中文系毕业,现在做记者。其实,我仍然只是想延缓他的轻生念头。


这之后,他突然没有了消息。后来他告诉我,村里人听说了我给他回信这个事情,认为他遇到了一个骗子。谁会认为一个没有上过学的、重度残疾的年轻人,会成为作家?这个叫张大诺的人居心叵测。但是,所有人又都猜不透这个骗子到底要骗啥。因为那个时候,云成的家里很穷,他写东西用的纸都是仓库的出库单。


张云成思考了一个月,说了一句有意思的话:“那我就跟他学一学,最后到底谁骗谁还不一定!”


这之后,在六年时光里,我一直指导他写作。


我通常会给他出一个题目,比如,如何学习汉语拼音,如何学习写字,等等。信件邮过去四五天,再过四五天,他的稿件写过来……渐渐地,我被稿件中很多细节打动了。


当他学会汉语拼音和查字典后,他给自己立了一个目标:家里有一份报纸,他决心用几周时间把报纸的一个版面的字儿全都认识,之后再用几周的时间把另外一个版面的字儿全都认识,以此类推。他用这个方法学会了认字、写字。他的小学课堂,是他的小屋子;他的老师,是一张报纸。


“为了观察到更多的景物,我推开了后窗户。抬头往上看,我拥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我开始重视他的内容,通过写信认真教他。直到有一天……那天,我的心情不太好,回到办公室,发现厚厚的一封信,那是他新写的稿件。稿件中,他描绘了这样的场景:


他和同样是肌肉萎缩症的三哥在炕上坐着,父母到地里干活,屋子里只有他们两个人;有几只鸡进了屋子,他以为身体尚可,就慢慢滑下炕,把鸡赶走。但再往炕上爬的时候,突然发现病情其实加重了,他没有办法再爬上炕;他不想让父母发现他坐在冰冷的地上,那样父母会很伤心;他找了一个软的盆儿,借力往上,盆被压扁,又找了一个瓷盆儿,跪上去,休息一段时间后,再上了一个凳子,再休息一段时间,再往炕上爬,整个过程花了将近一个小时!而当他终于爬上炕时,他的稿件在这个页面到最后一行了,我赶紧翻过这个页面,然后在下一页看到了他的这句话:


我重新爬回炕上,在这一刻,我觉得我征服了全世界。

 

在那一刻,他也征服了我。我突然意识到,他能写出一本非常有价值的书!因为他让我内心的不快、烦乱,一瞬间消失了。我意识到,他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在我们是非常平常的,而对他,都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但是他都做到了。而所有这一切,都将是这本书的一个个章节,并最终将以十几万字的规模呈现在世人面前……


从那天开始,这本书开始提速,而我也终于知道,他不仅是以文字记录和超越艰难的生命,更是以艰难的生命在记录文字。


他的创作太难了。因为疾病,一支钢笔,从他取下笔帽到放在自己手里,需要五分钟的时间。如果看书,他需要把胳膊艰难抬起,去扫落旁边小书架的书籍,慢慢拽到身边,慢慢打开。他的身体很差,一个冬天需要打几十个甚至近百个吊瓶,一边打着吊瓶一边坚持写作。慢慢地,他的笔已经没有办法架在虎口上,他只能用中指和食指夹着笔,挪动手腕来写作。(所有这些细节,我都是在后来的书稿中知道的。)


到最后还剩下两万字的时候,他的手指已经拿不住笔了。最后的两万字,是他口述,我在电话这边帮他记录的。


六年,我们通了几百封信,十七万字的书稿,终于完成。


△张云成手稿


书稿完成后,我和他开始面对另一个困境 :如何让出版社去出版一本连学都没上过的年轻人的自传?我的妻子亓昕也是媒体人,她专程从哈尔滨赶赴五大连池,对云成做了一次深度访谈。之后,默默无闻的张云成的故事,以《为活着书写证据》为题,在《中国青年》杂志上刊出。


书稿也被推荐给漓江出版社副总编辑庞俭克。庞先生看过书稿,说了一句话:先不管这本书卖得好不好,我们先帮这个小孩儿实现他的梦想吧。


这本书出版的时候,云成已经没有力气用手去翻书,电视台记者把书放到躺在炕上的他的面前,一页一页翻给他看。他让哥哥拿了一支笔放在他的嘴里,他用嘴叼着笔,在书的扉页上,给我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敬赠大诺哥:回首往事,我的每一次成功都饱含着你的辛苦付出,今天的成功有你一半,来日悠长,愿你我友谊与天地共存!张云成 2003年5月10日


本书出版后产生了巨大反响,张云成被共青团中央主办的“中国青年年度人物评选活动”评为“中国青年年度励志人物”。这以后,他的故事被世界报道,人们赞许他为“生命英雄”。这二十年里,本书出版了多个版本,获得了多种奖项,激励了无数的人。


一个一天学都没上过的年轻人,创作出版了一部感动世界的书。而这件事情真正的意义是:在没有任何可能的条件下,一个人,该怎样去实现他的人生目标?


一个目标立在远方,我们有一定实现基础,但是仍有难度,我们为之奋斗不已,最终成功,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生命的力量。


一个目标立在远方,我们没有任何实现基础,完全没有任何实现可能,只有信念与坚持,我们为之奋斗,这个过程,使我们看到了生命的“本质”力量。


许多时候,生命的力量已经消逝,但生命的本质力量却仍然存在,并且取代前者,这一力量的表现:无条件地,不犹豫地,让我们继续,继续去追求、去实现那些美好的东西。


图 / 摄图网


正如云成在完成这本书之后,手夹着笔写作也已经不可能,他的全身上下,几乎只有两个指头能动。为此,他就用两个指头敲击软键盘,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敲击,最终以八年时间,创作并出版了他的第二本书《换一种方式飞行》。该书记录了他和家人到北京“北漂”、奋斗、开网店、创作、帮助他人以及继续自我实现的过程。


之所以称为“换一种方式飞行”,是因为他已经预感到了,某一天,可能两个手指都不能动,他征求我的建议,决定认真练习口才,准备用另外一种方式创作:某一天,戴上耳麦,口述创作第三本书。


当然,我的另一个建议是:他的第三本书,应该就是他自己的生命。我劝他接下来可以好好享受人生。而他的二哥,一直照顾他几十年的二哥,特意学会了开车,拉着他和家人,在全国网友的支持帮助下,经常从北开到南,从东开到西,行遍全国。


他的第三本书,我们称之为“还在路上”,因为云成真的就在路上。由于身体原因,他可能很难再写出大部头的文字。但是,如果所有人都知道,那个十八岁的重症肌无力少年,本来只能躺在炕上,却最终笑对了自己的生命,而且还笑对了自己的生活,相信都会为他由衷感到欣慰,并且真的觉得:


生命值得,人间值得。


【链接】


引子

为活着书写证据

作者:亓昕

*节选自《中国青年》,2003年第2期


在黑龙江省五大连池市风景名胜区青泉村,有这样一位农村青年:


因病从小到大只上过一天学,连汉语拼音都不懂;


二十年只能天天在炕上坐着,眼中唯一的风景是自家院子;


肌肉萎缩到不能自己穿衣和洗脸,拿不起一本书、一杯水;


除了家人,在世界上没有一个朋友,家里经济状况不太好;


现在,大拇指也萎缩,握笔也很困难……


他叫张云成。


他写就了一部20余万字的书稿。


这是一部由肌无力患者写就的、真实再现肌无力患者生活以及坚强意志的励志之作。


他说:我终于证明了一点,我在这个世界存在过、奋争过……


△张云成


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青泉村。


沿着村西的一条土道再往西走,一些草坯房寂寥地分布着,张学臣老汉的家就在这里。我们在比肩的屋檐下穿过,有两只鸭子吵闹着跑开。低头,越过门槛,终于看到了张学臣的两个儿子:云鹏、云成。


他们在那铺局促的炕上相对而坐。坐着,只是坐着,算一算,有20年了。


而20年的时间,足够一个人酝酿奇迹……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组原发于肌肉的遗传性疾病,由于先天性基因缺陷,引起细胞膜功能紊乱,产生肌原纤维断裂、坏死而引起肌肉疾病。……世界卫生组织列其为人类五大疑难病症之一。”


“兄弟多同患此病,病人最后因肺部肌肉萎缩无法呼吸窒息而死……他们的生命不会超过28岁。”(摘自《云成书稿》)


第一次确切地知道自己和三哥云鹏的病之残酷,是在一封笔友的来信中,那时云成18岁,三哥21岁。看过信后,云成望了靠在对面墙上的三哥一眼,没说什么,心却一点一点凉下去。


“五大疑难病症……不会超过28岁……”这些确凿的词语就像魔鬼的宣判,云成一阵阵发冷。对一个少年人来说,知道自己的死期,无疑是一件恐怖的事情。但一转念,云成开始自嘲:我和三哥也够“难得”了,得了个世界级的疾病……接着,他看电视,看窗外,看蜻蜓在自家院子里的植物上轻盈地掠过,再与三哥说笑。


那封信,像句咒语,被他藏在了箱子的最底部。


图 / 摄图网


这病是从娘胎里带来的,3岁左右开始“显形”。到了7岁,云成只能很慢地走,不能跑跳,周身无力。该上学了,父母把他送到村办小学,学校以残疾儿童的身份收下了他。第一天上学的下午,他坐在学校房檐下的木凳上看同学们在不远处玩游戏,风很大,校牌子在风中发出“呱嗒呱嗒”的声音,同学们在笑啊唱啊。坐了一个下午,放学回家后他就感冒了,从此就再也没有进过校园。


在一篇《我也曾上过一天学》的文章中,云成写道:“从那以后,我就再也没进过学校……有时,看见一个背着崭新书包的小孩走过视线,我都会很感慨,觉得自己像是一个已入暮年的老人……”


这就是一个只上过一天学的人,所描述的自己的心理活动。就是从那天以后,云成开始了漫长而艰难的自学之路。


12岁那年的一天,云成用二哥教给他的拼音,认识了“理想”这个词。字典里说“理想就是对未来事物的想象或希望”,云成想了想:“哦,这是个好词……那我的理想是什么呢?作家,对!作家!”在他小小的心灵世界中,作家就意味着有很多知识,受人尊重,能够赚钱治自己和三哥的病。


此时,他并不知道在这之后的若干年里,为了自己的理想,他竟会承受如此之多的煎熬与磨难;从那天起,他用那一点日渐稀薄的力量,开始努力构建一种叫作意志的非凡的东西。


而对他这样一个进行性肌无力患者,追逐理想,就像在刀尖上舞蹈。


当给人家递东西却递不动而掉下时;头上痒但怎么也够不着时;当炕太热,我不能把脚抬起来,尽管我可以用手按住腿,左右稍稍晃动一下脚,但仍不能离开那越来越烫的炕时,总有阴影笼罩在我的心头。


吃饭时,我左胳膊支在腿上,右胳膊肘支在桌子上,这样才能去夹菜。每吃一口菜,我都要将上身伏下去,然后再用力地坐直了,每一次都非常非常吃力。


前些日子,一杯开水被大哥不小心碰洒了,眼看滚烫的开水就奔我的脚来了,我下意识地用力搬自己的腿,可我的力气太小了,根本搬不动!我只能眼看着那冒着热气的开水淹没了我的脚……(摘自《云成书稿》)


而只要学习,云成就是最快乐的人。


第一次看到小学《语文》第一册是什么时候,我已经记不清了,但当时的情形还清晰得一如昨日:


我翻着这本掉了许多页的书,注意到了一个个奇怪的拼音字母。大哥看我看《语文》书,问我:“你会拼吗?”


“不会。”


大哥说:“你看这不是‘上’吗,就拼‘上’。”


我问大哥:“咋拼呀?”


大哥说:“就那么拼呗。”


从未学过也没接触过拼音的我怎么能理解大哥这句话呢,大哥说:“学会了拼音就什么字都认识了。”


大哥这句话对我的诱惑太大了,我就让二哥教我拼音。


我非常认真地学,每一个音我都问二哥好几遍,直到把每个拼音字母的音都念准了。我太想学会拼音去认识汉字了!


二哥教完了,我就抓紧学习。二哥说:“能把一个拼音字母从四声念到一声,就算学会一个拼音字母了。”我那时也真够笨的,怎么也不能念全一个拼音字母的音,但我不承认自己不行,就一遍一遍不嫌烦地念、凝视书本背诵,或用粉笔在炕上练习……经过勤奋地学习,我很快就把拼音全学完了。(摘自《云成书稿》)


云成活着的全部动力都在于他的作家梦的实现。


“我的每一天都在向着‘写出一本书’这个理想迈进,前方有希望,我每天都在希望中前行,这怎么能不让我快乐呢!”


我很想看看云成是怎么握笔写字的,但几天前得的一场大病使他一直打吊瓶,身体素质差,药液不吸收导致双手严重浮肿,别说握笔,灵活地动一动都有困难。云成妈捧着那双馒头一样的手,想揉,怕云成疼,不揉,自己心里疼,看了一会儿,终于叹了口气,轻轻地放下了。


那双手是云成实现理想的全部保证,它是他最大的骄傲,更是他最大的恐惧。


我深感病魔在一天一天将我推向深渊。我真的很怕失去所有肌肉,怕不能自己吃饭,怕让妈妈喂,最害怕的是握不住笔,实现不了我的作家梦!


写作时最让我头疼的有两点:冬天和发烧。


在冬天,健康人并不觉得屋子凉,而我和三哥会觉得冷,脚如果不盖就会冻脚,就别提露在外面的手了。


写几分钟就得把笔放下,用什么东西焐一下手,暖一暖,而且天冷时手没劲儿的频率更快,很快就握不住笔了,那种感觉就是干使劲使不上,意识里在一次次用力,手却没有感觉。


冬天拿笔时也不灵活,需要半分钟才能把它拿起来,而且还不能立刻握紧它,需要一点点使劲……因此每次写作都是在吃完饭后立刻进行,这时候身体是热乎的……


发烧时全身发凉,跟泼了凉水似的,胸口疼,后背也疼,尤其是头疼,疼得连想东西都很难受,但我不能放下笔,因为我一发烧即使用药及时、充分也得躺一周,一周之内什么也不写,不行!两个小时内身体如此难受,即使只能写两三百字,也要坚持写。


一写完就更难受更疲劳了,注意力全转到“不舒服”上了,就躺下睡觉,而睡觉前看着自己写的东西,觉得心里是那么踏实,放心了,没什么事了,可以好好睡一觉了……(摘自《云成书稿》)


云成自己清楚地知道,不远的一天,他那双手会永远地告别笔,我问他到那时怎么办,他说:要是书写完了,变成那样也没事儿……


写作之外的云成看上去是个内向沉默的孩子,我能够懂得他的紧张和眼神里快速的闪躲,而在他自己梦想的世界里,他生命的丰富、尊严和大气,足以令每一个人充满敬意。


“一发烧我就咳嗽,这已影响到了我的写作和日常生活。往往到晚10点才能睡觉,这一咳嗽,不但让全家人睡不好觉……”


乡村的天似乎黑得早些,几个邻居家的孩子陆续回家了,那两只鸭子也进了窝里。开饭了,地上炕上各放一个桌子,但炕上那个小桌已经没什么实际用处了——云成、云鹏都得靠妈妈喂。我们这些健康的人在吃,他们在炕上看着。


云成执意说自己不饿,使劲别过头去拒绝妈妈送到嘴边的饭。我知道,他不是不饿,他只是不想让我们看到他被妈妈喂饭的情景……


小侄女打开了电视,那台21英寸的彩电是云成二哥在1998年用打工一年的积蓄为两个弟弟买回来的,炫目夸张的广告使这户人家热闹了许多。


在村寨的灯光之下,云成看上去敏感而俊美,在他年轻的、蜡黄的脸上,有种执拗与高傲,那是他与命运抗争的表情,是他为理想鏖战的印记。



张云成,生于1980年,家住黑龙江省五大连池风景区青泉村。从小患上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人类五大疑难病症之一的进行性肌肉营养不良病。从懂事的那一天起,他就面临着只能活28岁的命运。张云成坚持学习小学、初中、高中课程和大学语文课程,坚持观察生活,坚持写作。2003年出版《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他自强不息的励志事迹在全国激起强烈的反响。2004年,张云成当选由共青团中央评选的“中国青年年度励志人物”。2006年,他开淘宝店自食其力。2012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


今年,《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二十周年纪念版)》出版,对原作内容进行了增补与调整。


现年43岁的张云成与他的新书《假如我能行走三天(二十周年纪念版)》合影,他的双眸干净清澈如旧,笑容里也多了几分成年人的豁达。


▽ 点击阅读热门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