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
“总纠结这个写了有没有意义”
的塘主同学。
事情是这样的,前段时间,我为付费读者设计了一套阅读拆解文案的练习方式——手抄拆解100篇顶尖文案。
可能有人会好奇,手抄100天,能坚持下来吗?在我看来,这不成问题。我们文案人,日常工作就是在引导和影响用户选择啊。在这方面,我可是职业选手。
100天目标有点长,我就把它切割成5个20天。20天为一节,在参与人当下的认知阶段,引导他做总结、反思。只要这20天,这一小节
得到了
“收获感”,他就不会停下来。不少成员在不知不觉中,坚持了几十天,仍然觉得很新鲜。
新鲜感,来自我们设计的闯关解锁方式。
为避免成员无目的地去抄些名气很大、但内容低下的文案,我们特意筛选出历年顶尖品牌长文案上传到打卡部落里。
手抄中最繁琐的文案
筛选
,由我们扛
了
下来。参与用户只要打卡闯关,永远猜不到明天会遇上什么惊喜内容。
为让你看懂下面文章,特意开通了
免费入口。你不来,晚些时候就关掉了。
▼
(点击小窗,免费加入打卡,近期有效)
在有一期的打卡中,
我们上传了陈道明老师的表演课,
引导大家去看一节创作表达课。结果让我很意外。
不少人第一次看到视频时,总结写得很平淡。顶多对陈道明的点评心生感叹。然后,就没了。
陈道明老师讲的东西不香吗?
我知道人和人之间存在差异,但我低估了这种差异。
很多文案看短片,只是当作综艺片在看。根本没有想到这段节目与我们日常创作的联系。没有过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由此及彼……只是等别人把东西嚼碎了才能消化、吞咽,这种状态学文案也太慢了吧。
我要错过
这么好的表达课,肯定比损失30000块还难受。我急了,就跟大家把本条短片重读了一遍。
内容目录:
1. 短片人物
2. 教人演戏和带人演戏
3. 重读剧本,深度解读 brief
4. 还原现场,体会“真”和“实”
5. 你是什么身份?
6. 听人说话
1. 短片人物
-
创意总监:陈道明
-
资深文案:佟大为、袁姗姗、黄志忠、刘芸
看点:会教和不会教,真的是两个样子;满级大神狂虐新手菜鸟;大神就是那些能把事情说简单、清晰的人。
2. 教人演戏和带人演戏
这个问题,可类比教人写文案,和带人写文案。
节目中,几位资深演员使用的方式是教人演戏。
他们各自分工,有负责台词的、有负责形体的、有负责情绪的。
他们急着出成绩,争着交活,所以选择了最短的方式——把自己对戏剧表达的方法、经验传给新生。
教给人一个东西,是把这个东西当成标准和唯一选择。在教和学的过程中,会无意识中在意对方“学到”了没有,领会了没有,掌握了没有?
这种心理活动,是在不自觉之间,要求所有新人尽全力往自己制定的标准上靠。
这会让教东西的人,成为一名独裁的暴君。
你们都得听我的,让你干嘛干嘛。要你背台词,就背台词。要排练,就集体排练去。
教人演戏的后果是,所有人都像一个人。一群人的戏,最终呈现出来的样子,只是一个人无限被复制、粘贴。
他没有给所有人一个模型,没有要求必须按照某个方法、套路走,没有给人标准工具,而是激发每个参与者对场上角色的认知。
是在提升每个人对这件事的理解和认知。认知清楚了、理解上去了,每个在场新人,都是在演自己认知中的那个人物。
回到文案工作,我做文案觉醒社区,没有强加给人一个定型的工具。我知道,得到了1面,也就丢掉了那剩余的99面。我设计的引导,是把群里成员带到传统和古典的文案世界面前,由你亲自睁眼去看。
3. 重读剧本,深度解读 brief
表演也好,文案写作也好,问题出现演技和创作技能上吗?
做一件事,你习惯的第一步是什么?我习惯先停下来,把这事的前前后后看清楚。想清了、看全了再出手。在文案创作中,第一步叫深度理解 brief。在节目里,这群年轻演员,好像并没有这种习惯。
他们理解手机的剧本了吗?能从眼前的这件事里找到意义和价值吗?显然没有,他们对手里的剧本评价是“好无聊、太无聊了”。
几位资源演员,对面一群后生的挑战和挑剔,除了发火,好像没有特别的招。
刘芸,说了一句非常空泛的话——“没有烂剧本,只有烂演员”。
陈道明看完学生的汇报表演,他做的第一件事,是从头撸起。从最初开始带大家理解和认知演戏。初到什么位置?初到重新读一遍手里这几页纸的剧本。
你有这种习惯吗?把 brief 看懂吃透,从根上去理解手里的这件事。
4. 还原现场,体会“真”“实”
在带学员演戏时,要求学员演绎出“身不负载”,在挤车时“顾头不顾尾”的肢体状态。
陈道明给出的方式,是直接让学员抱上两把椅子、一提矿泉水负重演戏。直接真实去体验,一招解决肢体语言不到位的问题,这种训练太可了。
所有创作,都逃不出一个“真”字——基于真实感受,进行的二次加工创作。
假,永远无法感染人。没有真实体验,还做什么创作和沟通?
这个环节,让我想起了自己一直使用的文案写作习惯——还原现场。
例如,在写沟通家人文案时,我会设想有一个房间,房间里的布局、摆设,家里人的定格画面,那时候我的心情,我会在脑里把整个场景都搭建出来,然后自己沉浸在这个场景下,让情绪发酵,让心里的情绪慢慢溢出,然后找到一些字句描述当下的心情。再经过修改,它们就成了文案。
你要做的,就是尽可能去提升感知能力,关心生活的小事,关心人群里的陌生人。这样,你脑中捕获的一个个场景,动人的瞬间,在需要的时候,会跳出来,成为你构建创作场景的素材。
5. 你是什么身份?
>陈道明:姑娘,你是干嘛的?
>女孩:中年妇女
>陈道明:中年妇女干嘛的?
>女孩:不知道职业,只知道是~
>陈道明:你是什么,什么文化程度?都要给自己设定。
>陈道明:你比如你现在设定,你刚吹,跟男朋友~刚吹!而且叫人给甩的。
>陈道明:比如说,你坐在这汽车上,是刚刚被人甩了!你再说这话(台词),就不一样。
他是说,哪怕你是一位客串、一位临时演员,你也有你自己在剧中的身份。
这个身份不是一个标签,不是一个“中年妇女”,它要是一个活着的人物身体,需要你给自己设定。
联系到文案来,“我”在写这篇文案里,你是什么身份?你是什么角度?
“我”
的创作者身份是什么?
“我”
在你脑中是一个标签,还是一个人?你有没有想过,为每一次动笔创作,找到一个表达身份?
如果没有这个习惯,那就以这100天的手抄打卡为契机,去感受一下,这篇抄手的文案作者,“他”是什么身份在跟你对话的?
6. 听人说话
年轻学员们,第一次汇报表演结束,陈道明率先鼓掌,而旁边未上场的学员不为所动。
于是,他在这
时
说了一句话:“当一个好演员,先当一个好观众。”
* 有在真听、真看,真感受,这是一个好观众;
* 会听、懂听、在听、真听,这是好观众;
* 听了之后,会立马给正向积极的反馈,这是好观众。
* 听了1点,能举一反三,反馈出5、6、7、8点的人,是好观众。
写文案的人,都想动笔感动别人、蛊惑别人、撬动别人,你有试过停下来,先听听、先听懂别人吗?
听他的需求、听他的问题、听他的难处,听他的渴望,听他的向往……不会听、不爱听的人,注定不会写,写不准!
最后想说,没有人能教你写文案,但有人能带你认识文案。不要停在原地去等、靠人来教。
想做一名好文案,去听吧,去感受,去真实体验,去从万物里感受“得到”点启发,去感受人与人真实的沟通、相处。这是好文案的必经之路。
我们不仅要言之有物,还要言之有人。
有时扮演品牌
身份发声
,有时扮演用户
的
知心好
友出场对谈
……
在这个方向深入思考过,所以一下把陈道明老师的讲授,与文案课直接建立了联系。
在文字演员这个创作方向上,我找到最好的参考书,是下面这本。内容和形式都相见恨晚。讲述
一位表演
艺术家
,纠正、开导和启发一位表演菜鸟的创作成长过程。
▼
图书采用对话体,看着一老一少
一
问一
答
,我想到了陈道明老师与杠杠同学的对话场景
。
而我
像就是那
些
坐
在旁边一脸惊叹的选手
,
奋笔疾书
。
文案圈
没有哪本业内书,能把文字创作、身份塑造,解剖得如此细腻。如果能重来,我会在入行时把其它所有书放一边,先把这本刻在心里后,再来做文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