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腾讯太空
腾讯太空官方微信号。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植物星球  ·  开春,Burberry格子奢花第一名 ·  昨天  
植物星球  ·  立春,樱花初开,狼尾蕨绿 ·  3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昆明广播电视台  ·  视听日历|你好昆明:“躺”在滇池边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腾讯太空

​八卦小史 | 鱼眼镜头是个啥?

腾讯太空  · 公众号  · 探索  · 2019-04-17 21:17

正文


鱼眼镜头发展史 制图 / Digital astrophotography


鱼眼镜头,本来是个天文仪器。不是吗?你可以想想看,在相机镜头发展的初期,人们怎么会用到一个圆圈成像,拍什么都变形的相机镜头呢?所以如果追溯鱼眼镜头的历史,我们会发现它本来就是 一种 用于拍摄天空的设备。


话说1896年,世界上出现了第一套监测全天的相机系统,不过是个阵列。1905年,Mueller发明了一种单相机监测全天的设备,这个相机可以旋转,用扫描的方法来拍摄全天照片——这个思路我们至今也会用到,很多天文摄影用Ptgui进行全天拼接便是如此。



Mueller的全天相机 1905,以及扫描拍摄的照片,

很鱼眼对吗


Mueller的全天相机还算不上鱼眼相机,顶多算是有了全天鱼眼的思路,真正第一个做鱼眼成像的,应该算是同年Wood提出的鱼眼成像概念相机,但他在10年后才把这个方案写出来,并成功做成了一台180度的圆形鱼眼成像的相机,这台相机的成像是这样的:


货真价值的鱼眼,

而它的装置是这样的!



八爪鱼,你好呀


Wood先在一个充满水的桶中建造了一个相机,底部是一个照相底板,加上一个短焦镜头,针孔位于桶的大约一半处,这个装置重现了鱼在水下的视觉世界。Wood随后建造了一个改进的相机,在水箱侧面刺穿的针孔。Wood的第三个鱼眼相机使用黄铜制造,主要优点是这个相比其他两个相机更便携,并且绝对密封。这就是最早期的鱼眼相机。


1922年,Bond发明了新的鱼眼相机,这个突破在于他不再依靠水,而是完全由镜片制作。但是这个设计仍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焦平面是球面,这大大限制了Bond鱼眼相机的使用。而 发明 了真正可以使用的鱼眼相机的人,他的大名在天文摄影圈里应该是人尽皆知了——他就是著名的施密特,也就是后来发明施密特望远镜的那个人。


施密特的设计具有120度的视场,镜片结构复杂。一年之后,现代鱼眼镜头的雏形公布于世,这就是1924年的Hill鱼眼镜头。这个镜头具有巨大的前镜片,后组相对简单,用来拍摄全天以便监测云量。Hill鱼眼镜头的突破在于它的像场平坦,可以用于一般底片的拍照。


其实,如果只是想拍摄全天,并不一定要用鱼眼镜头,还有一种思路可以借鉴:使用相机和凸面镜进行组合——这样貌似简单得多。早在1911年就有人采用这种方式进行云量拍摄。1929-1930年,类似的设备被安放在格陵兰用来拍摄极光。这种设备后来也被用来监测夜空以及拍摄流星雨,比较著名的是1945年的Henyey-Greenstein相机,视场达到了140度。


1947年的全天极光拍摄装置


1945年的Henyey-Greenstein相机,以及其夜空拍摄效果图,可能是最早的星野摄影作品之一了


反射镜和透镜的组合,看来在鱼眼相机设计上很有可为,于是在1947年,Young利用两枚反射镜和透镜的组合做了一种新的全天鱼眼照相机。不过不管怎么设计,鱼眼相机的一个大难题始终没有被解决,这个难题就是:光圈太小啦!若是一般的使用也就罢了,但是要进行星空监测,要进行流星雨记录,小光圈意味着有大量的流星拍不到,于是下一阶段,人们将设计主要集中在如何增大光圈上。当然也有人想了别的办法,那就是用大光圈镜头阵列,但这又回到最初始的问题上,这个系统太复杂了。


1947年Young的双反射全天鱼眼照相机


1932年,德国的Allgemeine Elektricitäts-Gesellschaft AG(AEG) 设计了Weitwinkelobjektiv镜头(名字太长了,德语啊!)其实这个设计是对前面提到的Hill鱼眼镜头的改进,整个镜头是四组五枚,前两枚都是巨大的透镜。大家记住这个AEG Weitwinkelobjektiv吧!因为之后很多镜头的设计都基于此款。比如1938年,尼康公司设计了一款Fish-eye-Nikkor 16 mm f/8.0,这应该说是尼康鱼眼镜头的鼻祖了。到了1957年,尼康又对这个镜头稍加改动,制作了著名的“尼康云摄影相机”,名字表明这个相机是专门用于监测全天云彩变化的。当然,因为它的鱼眼成像圈达到了50mm, 这个相机并非135相机


1957年的尼康云摄影相机


在AEGWeitwinkelobjektiv镜头设计出来之后,蔡司也做了一些鱼眼镜头设计的尝试,比较著名的有1938年的Zeiss  Pleon,它是二战时用来监测航空的,成像圈达到85mm,还有就是1935年的Zeiss Sphaerogon,这个是135镜头,最早做的是F8.0,后来提升至F6.8。


尼康似乎很喜欢鱼眼镜头,原因大概是因为尼康并非只做民用光学,而在科研光学中,鱼眼镜头非常有用。上世纪60年代,尼康做了好几款鱼眼镜头,首先是1962年的Fish-eye-Nikkor 8 mm f/8,然后是1968年的10mm f/5.6 OP。虽然在指标上看没有什么特殊,但OP表明了它的截然不同,它是一个正投影鱼眼镜头,而非普通的等距投影鱼眼镜头。所以这个镜头做起来非常困难。它的第一片镜片,是个巨大的非球面镜,这可能是135镜头第一次如此使用非球面镜头了。它的镜片也是非常之多,达到了6组9枚。 尼康 另外一个著名的设计,就是视场超过180度鱼眼镜头,比如1969年的6 mm f/5.6就是一个视场达到220度的鱼眼,也就是说隐约能看见后面一点。当然,笔者认为尼康最为厉害的还是著名的超级灯泡6mmf2.8,这个太著名了,本文就不展开啦。


说实话,我也想试试视场220度的鱼眼是什么效果,说不定在天文摄影中,它能在拍摄全天星空时多带上一点地面,也就免了后期拼接变换之苦?在前不久的PE展会上,我们看见在长庚光学,也就是老蛙镜头的展台上有一枚4mmF2.8的全周鱼眼镜头,视场达到了210度!可惜的是这个镜头是给M4/3相机使用的,不过真想试试它能不能改到索尼E口的APS相机上使用,或许 这样 拍小星球效果的星空会变得更加简单?等有机会试试吧!


老蛙的4mmF 2.8 ,210度的鱼眼镜头


撰文 张超

编辑 缓缓 怀尘

天文博物馆


与天文相关的尘封往事

星辰大海自助套餐(‵﹏′)

在微信搜索漫步宇宙【qqtaikong】并 关注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