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讲过之后,大家可能已经知道了现在对袋熊的研究还不是特别完善深入。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迄今为止,对袋熊洞穴最为深入详尽的研究之一发表于1963年,是由一名叫做Peter Nicholson的中学生所完成。他的研究方法更让人惊讶不已,完全不按常理出牌。袋熊并不像其外表那么温顺,在当时是没有人敢于近距离观测的。而他竟然直接钻到袋熊的洞里去!(看来他绝对没有幽闭恐惧症。)
1960年,16岁的Peter Nicholson是维多利亚州东北部Timbertop学校的寄宿生,他经常在夜里等室友睡着之后,从寝室悄悄溜出去,到校园周围的森林里开始自己的地下探险。仅凭一只手电筒、一把小铲子、一盘卷尺和一个鹤嘴镐,靠着勇气、谨慎和耐心,年轻的Peter执着地探索了一个个“幽深”的袋熊洞穴,最长的一个竟达18m。
歪,000嘛?我家有个非法闯入者!图片:Katrina / ausemade
探查之余,他还把见到的每块袋熊骨骼都收集起来,最后拼凑出了一副完整的袋熊骨架!通过这些实地调查,他逐渐积累了很多关于袋熊和它们洞穴的知识。他发现袋熊通常都非常友好,甚至有只袋熊能听从Peter的召唤在不那么热的白天出洞活动。最终,在老师的鼓励下,Peter把自己对袋熊洞穴的了解写成文章,投稿参加当地学生的科学竞赛并获得了嘉奖,随后正式予以发表。
“总觉得有什么奇怪的东西经过。”图片:Chad Beranek
至今,他的这篇论文仍是关于袋熊洞穴及袋熊研究的经典文献。然而小Peter在干了这票大事之后却没有选择成为一名生物学家,导致研究袋熊的研究者们很长时间都觉得自己引用的那篇重要文献作者是一个谜之存在——这样一位举足轻重论文的作者居然再没有任何后续的学术发表!
澳洲ABC电视台的Australian Story系列短纪录片S7E7《The Wombat Boy: Peter Nicholson》就是关于这位“袋熊男孩”,有兴趣可以查一下。图片:The Wombat Foundation
成年后的Peter在回答电视台对他的采访时提到为什么会研究袋熊,他说道:“可能因为袋熊不像袋鼠那样容易跑开,也不像负鼠或袋鼯那样会爬到高树上,我想袋熊的洞总不会移动吧。而当我开始把头伸进洞里看看里面有什么,总会压抑不住‘再往前一点好弄清楚究竟谁在洞里’的念头,于是一切就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