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聊聊生命科学产业那些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护肤问莫嫡  ·  23岁用王炸三件套早吗 ·  2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Gator Bio创始人老谭:新一代BLI技术革新,推动分子互作更广应用

生命科学产业观察  · 公众号  ·  · 2025-02-21 11:30

正文

有观点,有态度

这是生命科学产业观察公众号的第1279-3期文章


来源:Gator Bio

上世纪 90 年代,对分子结合性能的动态测量诞生了分子相互作用仪(简称:分子互作),并在生物制药和生命科学研究中使用越来越广泛。在分子互作的舞台上,生物膜干涉(BLI)技术是主力技术之一,它的发明人是留美博士谭洪。作为 Gator Bio 创始人和 CEO, 谭洪博士于近日接受了分析测试百科网的专访,为大家揭示了 Gator Bio 的战略布局,描绘了 BLI 技术的未来。

图片

Gator Bio 创始人和 CEO 谭洪博士

本次访谈内容如下:

1

从技术先驱到再次创业:

Gator Bio 的诞生逻辑

从西安交通大学自动化控制系本科毕业后,谭洪即赴美留学,先后在 Auburn University 材料科学、电机系获得 MSEE(电机工程)硕士和 EE(电子工程)博士学位;2008 年,在长江商学院获得 EMBA 学位。

毕业后谭洪在多家公司担任研发及管理工作,包括精密轴承公司 Torrington Company 和 Iomega、 Maxtor 、Caleb Tech、Seagate 和 Conner Tech 等数据存储公司。谭洪的创业经历更是传奇,创办的第一家公司是光纤零部件公司 Wave Crossing;随后创立了 FortéBio 公司,主导开发生物膜干涉(BLI)技术。之后,谭洪又创立了 AMS,旗下有 ET Healthcare(星童医疗)和 Gator Bio(小鳄生物),分别聚焦体外诊断和生物分析技术领域。

BLI 通过检测干涉光谱的位移变化来测定分子互作。其工作原理是:一束可见光在传感器末端的光学膜层的上下界面会形成两束反射光谱,并形成一束干涉光谱。分子结合后膜厚增加,干涉光谱右移,记录波长的位移值(Δλ)为 Y 轴,横轴是时间,可以实时检测结合的情况,分析物的浓度和斜率正相关。当然,解离时波长位移值会下降。BLI 的优点是:对未结合的分子,周围介质折光率的变化或流速的变化均不影响干涉图谱,因此可直接对粗样品进行分子互作分析。

图片

BLI 原理示意图

对 BLI 技术的深入了解和未来发展,谭洪有很多畅想,如大颗粒检测、定制化需求等,促成了他在 2017 年再次回到 BLI 技术领域。“ Gator 公司第一款仪器 Prime 的设计独具匠心,其盖子打开时的形状酷似鳄鱼(Gator)脑袋,基于这个有趣的灵感,我将公司命名为 Gator Bio(小鳄生物)。” 谭洪回顾说。

谈到这些丰富的经历,谭洪博士表示:从教育角度而言,这些经历培养了逻辑分析能力和快速学习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思维模式和学习方法在创业过程中至关重要。在工作实践中,深入了解了产品从创意到成品的全过程,包括研发、制造以及如何满足客户需求,极大地丰富了知识面,为创业积累了宝贵的实践经验。

2

Gator Bio:从技术追赶到全球竞争

Gator Bio 自 2017 年开始研发,2019 年第一季度首款产品上市,切入全球市场。公司的目标是打造成为一家多产品线、高端的平台型生物分析技术公司,专注服务于生命科学领域,通过仪器、耗材和软件的协同,解决新药开发和生命科学研究中的各种需求问题。

谭洪表示,Gator Bio 迄今经历了三个阶段。

最初是产品追赶阶段,即追赶之前的高度。这一阶段面临诸多挑战,如组建专业团队,建立丰富的产品线,包括多种型号的仪器设备、生物传感器及相关应用,建立生产能力和供应链,打造品牌,建立销售渠道等等,还需积累撰写应用手册和白皮书等资料,该阶段历时约五年。

从去年开始,Gator Bio 进入技术及产品优化阶段。对现有产品的性能、品质进行全方位优化和提升。在仪器设备方面,改进制造工艺,提升精密度;在传感器方面,优化光学镀膜和生物分子层,提高灵敏度和检测范围;在软件上,不断更新,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总之,这个阶段的重点任务是使产品更加方便、灵活,可靠性更强,故障率更低,一致性、灵敏度和精密度都得到显著提升。

目前,Gator Bio 已稳步迈进拓展阶段的工作,即发展更多的产品管线,包括更多的 BLI 仪器设备、传感器、软件等等。

3

洞察市场 直面挑战

对于分子互作市场,谭洪博士表示,分子互作是生物技术领域的一个高度专业化细分市场,目前全球规模约 2.5 亿至 3 亿美元,年增长率约 10%。该市场以技术门槛高、设备昂贵(单台仪器价格约十万至数十万美元)为特征。一类客户是科研院所从事生命科学研究的中心实验室。他们的研究比较多样,如抗体药、蛋白药、化合物药、小分子药物、ADC 的小分子和大分子抗体蛋白、基因治疗、AAV、mRNA 疫苗、脂质纳米颗粒(LNP)等。另一类客户是从事新药研究和开发的工业用户,如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CRO、 CDMO 等。

“ 使用分子互作技术需要一定的知识积累,那么研发和制造这类技术的企业就更需要知识,要清楚客户的需求在哪里,知道客户使用产品去研究什么,更要有能力解决客户遇到的各种问题。” 谭洪说道。

分子互作典型应用包括:抗体-抗原结合、蛋白-小分子相互作用、核酸结合等研究。当前主流技术包括生物膜干涉(BLI)、表面等离子共振(SPR)等,不同技术因原理差异适应不同应用场景,形成技术互补。

“ 在分子互作方面,SPR 技术有超过 30 年的历史,建立了 ‘金标准’,在小分子化合物检测方面灵敏度高、结果准确。BLI 技术则以简单、方便、直观、通量高、速度快见长,使用人员经过短时间培训即可上手。” 谭洪表示,“ BLI 技术不仅能够研究分子互作,很多应用还可以替代免疫分析,如 ELISA。BLI 技术发明至今也已历经 20 年,期间不断有新的分子互作技术出现,但大都不成功;这从另一个侧面证实了 BLI 技术的强大生命力。” 2020 年底,BLI 技术被正式收录于《美国 2021 版药典》1108 章,这也表明 BLI 技术将作为药物检测标准规范,延展至更多的应用场景,推动科研和医疗健康行业的进步。

未来,分子互作的技术趋势是更方便、更灵活、更智能。谭洪表示,对于 Gator Bio,首先是发展更好的技术,抢夺现有存量市场。此外还需要培育增量市场,开拓新的应用领域(如 ADC、LNP、纳米颗粒物研究),这对企业的创新能力提出了很高要求。比如:脂质体的颗粒更大、结构非常复杂,测量需求和抗体药物就不一样,就需要企业有更强的技术能力,能够适应多样化的应用场景。

当前,受生物制药业整体和美国 “ 生物安全法案 ” 影响,中国国内的工业端需求明显下降,但国际市场近年来发展很快。Gator Bio 已拓展了美国、中国、欧洲及亚太市场。从去年开始,加快拓展欧洲市场以及中国以外的亚太市场。“ 今年,我觉得美、欧、亚太都会有比较大的增长。” 谭洪表示。

4

新一代 BLI 技术:

更灵敏,测量更大分子,更多传感

传统 BLI 技术在检测某些复杂样本时,可能会出现灵敏度不足、稳定性差、实验结果不可重复等问题。尤其是在蛋白状态不稳定的情况下,传统技术可能无法准确捕捉到细微的变化。

Gator Bio 发布了新一代 BLI 技术。首先,优化传感器表面,改进光学镀膜,从而大幅提升了灵敏度和检测范围,能够检测如 LNP 脂质纳米粒等大分子,而一些传统技术则无法做到。其次,Gator Bio 针对不同样本和应用,开发了多种类型的传感器,其生物分子层有所差异,能够更好地适应特殊样本,捕捉细微变化,转化为稳定可靠的信号,解决了传统 BLI 技术在处理某些不稳定蛋白样本时实验结果可重复性差、难以检测的问题。

图片

和 LNP 的传统 BLI 探针对比,Gator ® SA XT 探针对高达 2 MDa 的 LNP 具有更高的载量。随后的抗体结合在 SA-XT 上显示阳性信号,在传统 BLI 探针上显示反向信号。

此外,Gator Bio 拥有 BLI 的发明团队,技术服务水平行业一流。分子互作领域专业度高,客户在使用产品过程中常遇到各种问题。Gator Bio 凭借丰富的经验,能够深入了解客户需求,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从客户角度出发,为客户排忧解难,不仅在耗材方面根据客户特殊样本需求定制传感器,在仪器方面也能为前沿研究机构进行定制化开发,真正做到以客户为中心,建立长期的客户信任与合作关系。

如今,Gator Bio 的客户遍布全球各地,客户包括: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麻省理工 (MIT)、斯坦福 (Stanford)、加州大学旧金山分校 (UCSF)、贝勒医学院 (BCM)、麻省总医院 (MGH)、洛桑联邦理工学院 (EPFL)、牛津大学 (Oxford)等众多国际知名科研机构和高校,以及勃林格殷格翰 (BI)、礼来 (Lilly)、赛默飞 (Thermo Fisher)、因美纳 (Illumina)、渤健 ( Biogen )、基立福 (Grifols) 等生物技术及药物公司。在国内,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陈薇院士实验室、上海交大医学院、浙江大学、华南理工、西湖大学、华大基因、 先声药业 、荣昌制药、恒瑞医药等都采用了 Gator Bio 的设备。

截止 2025 年 1 月,Gator Bio 拥有 5 款仪器和 30 多种传感器,在 BLI 仪器和传感器种类方面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主推产品涵盖抗体和蛋白的动力学分析、蛋白与化合物相互作用分析、抗体表达量快速定量分析等,同时在蛋白质纯化、AAV 滴度、多肽-蛋白质相互作用、基因组完整性检测等新领域也取得了进展。

5

中国制造 服务全球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