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译言
发现、翻译、分享中文之外的互联网精华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参考消息  ·  “若北约与俄开战,无异于世界末日” ·  2 天前  
参考消息  ·  多人主动投靠境外间谍组织,国安出手! ·  5 天前  
参考消息  ·  美国驻华大使最新发声! ·  5 天前  
参考消息  ·  “圣诞惊魂” | 参考漫谈 ·  5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译言

纽约,再见纽约:《纽约往事II淑女篇》

译言  · 公众号  · 国际  · 2016-11-28 10:55

正文

《曼哈顿情缘》里的纽约充满了新生城市的朝气,连空气中都满是鲜活的欲望和浪漫的气息。穷小子和富家女的故事往往在波折之后获得喜剧的结局。这过程中有不少曲折,却也温情满满。而《纽约往事II淑女篇》中,我们将一窥19世纪纽约的上流社会,紧紧守护与日俱下的财富以及从荷兰祖先那里承袭而来的古老声望及要跻身上流社会的渴望,充斥在第五大街府宅的会客厅里,在边道上朴素的褐砂石屋子里,在雅致的宾馆中,在破旧的租来的房间中,在时髦的避暑胜地……


这些充满着社交圈习俗和个人欲望的场所,发生着一桩桩不算龌龊但是不能圆满的故事,这些都成为伊迪丝的写作素材,足够她一生享用并成为那个时代最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小说家之一。



戏剧人生


伊迪丝·华顿(Edith Wharton, 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著名美国女作家。她本人的生活就带有小说的因素。伊迪丝原名伊迪丝·纽伯·琼斯(Edith Newbold Jones),是纽约名门望族琼斯家的女儿。她虽然出生于纽约上流社会,但家境富裕程度一般。年轻时的她害羞而热爱读书,并不乐于参与上流社会的活动,而是更喜欢用自己的双眼观察这个圈子。她将聪明才智用于记录“老纽约”。



伊迪丝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11岁即开始写作


1885年,伊迪丝平淡地同波士顿人特迪·华顿结婚。特迪虽然富有,但毫无情趣,两人少有共同之处。伊迪丝在无所事事与富足中度过几年时光,在马萨诸塞州的罗尼尔市搭建自己的度假之屋“山峰”(The Mount);频频到萨拉托加、新港(Newport)、纽约的富人圈里进行社交活动。在此期间,她开始尝试儿时梦想的文学职业;1899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高尚的嗜好》(The GreaterInclination)赢得了一些青睐。


伊迪丝大部分时间都住在欧洲,身边没有丈夫陪伴,1906年至1909年她认识了莫顿·富勒敦,并深深爱上了他,但不幸的是,这一段感情并没有结果。1913年,她同特迪离婚,从此她只同文化圈的几位男性保持纯粹的友谊关系——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还有瓦尔特·贝瑞(Walter Berry)及伯纳德·贝伦森(Bernard Berenson)。她在欧洲永久定居下来,以越来越高的稿酬为生。在豪华的巴黎公寓及法国南部花园别墅里,经常以文人的身份热情慷慨地招待刚出茅庐的年轻作家们。华顿与同时代的很多文人、政客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包括西奥多·罗斯福、F·斯科特·菲兹杰拉德、海明威以及亨利·詹姆斯等。



从《欢乐之家》到《纯真年代》


伊迪丝·华顿最初创作的短篇小说大多是以欧洲为背景的艺术家故事。1905年,她的成名作《欢乐之家》问世,该小说描写一个破碎家庭的少女,因追求上层社会的奢侈生活而自甘堕落,最后遭人唾弃走上绝路。这本书奠定了她作家的身份地位。


伊迪丝移居法国后,可能是感情生活不如意,接下来的小说《特来梅夫人》、《伊坦·弗洛美》、《暗礁》等基本都是爱情悲剧。1913年她与丈夫离异后,怀着孤寂的心情于同年写成一部来自中西部的俗不可耐的巨浪如何吞没东部上流社会的高压氛围的小说《乡村习俗》。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伊迪丝也被卷入其中,一边在法国积极救护伤员与救济难民,一边继续从事创作。1915年写出《战斗的法国-从敦刻尔克到贝尔福》,1918年发表战争小说《马恩河》,1923年出版《出征的儿子》。由于华顿在文学创作上所作贡献,1916年曾获法国骑士团勋章,1918年又获得比利时伊丽莎白女王勋章。



根据伊迪丝小说改编的电影


伊迪丝最为著名的《纯真年代》正是在以上一系列作品的基础上创作出来的,以自己熟悉的纽约上流社会为创作背景,描写了青年律师纽兰与波兰伯爵之妻艾伦的婚外恋情,最后以理智战胜爱欲的故事。伊迪丝因这部小说获得1921年的普利策奖。1923年,她回到美国,接受耶鲁大学授予的名誉博士学位,成为第一个获得此殊荣的女性。1927年,她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但未获奖。此后,她再也没有回过美国,直到1937年去世,葬在凡尔赛。



老纽约纪事


《纽约往事》是伊迪丝对纽约城市的一副画像,包括《淑女篇》和《绅士篇》两部,总共四篇中篇小说。



一生阅读写作不缀的伊迪丝


淑女篇里面包含两篇小说《元旦》和《老处女》。《元旦》写的是十九世纪七十年代纽约的上流社会,女主人公黑兹尔迪安夫人被人发现跟另外一个男人出入于第五大道的一家旅馆,便为当时僵化的纽约社会唾弃,被认为是个“坏女人”。但事实另有隐情,黑兹尔迪安夫人其实是一位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英雄。


《老处女》也是讲述十九世纪五十年代的纽约生活,围绕着一个私生女蒂娜,展现了夏洛蒂和迪莉娅两个堂姐妹之间的争斗。礼俗对个性尤其对女性的压抑在这篇小说中揭示得淋漓尽致,深入细腻的心理描写充分展示了伊迪丝·华顿的艺术特色。这篇小说被认为是这一组中最精彩的,后来被人改编为话剧并获得了普利策奖,接着又被拍成电影。




伊迪丝·华顿和英国女作家简·奥斯丁同属“风俗小说家”。所谓“风俗小说”,就是指那种如实反映特定的时代、特定的地点、特定的社会阶层的社会风俗、习惯礼仪的小说。伊迪丝的小说并不过分局限在对人物思想深处的细微探索,而是着重表现社会的物质和精神力量对人物内心世界的影响。透过明丽自然、优美雅致的文笔,我们好像回到19世纪的纽约,跟作者笔下的这些“坏女人”一起体会周遭的爱恨情仇。



堡仔图书《纽约往事II:淑女篇》已经上架豆瓣阅读,购买请点击“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