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8日下午,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非虚构影像论坛——网聚真实的力量”论坛在成都举行。行业主管、制作机构代表以及学者专家和一线创作者共聚一堂,围绕非虚构影像的创作传播,从精品创作到技术革新,从国际传播到商业赋能,以真实为基,勾勒非虚构影像高质量发展的新图景。
近年来,非虚构影像正迎来新一轮创作热潮。政策扶持与技术迭代双重驱动下,超高清摄制、虚拟场景建模等创新手段持续赋能内容生产,台网联动模式推动严肃题材破圈传播,品牌定制与文旅融合开辟商业化新路径。与此同时,如何在坚守真实叙事内核的同时激活产业价值,成为行业当下核心命题。在此背景下,本届非虚构影像论坛聚焦政策与创作的深度协同、技术革新下的叙事边界拓展、跨界生态中的价值共生机制、真实性与商业诉求的平衡之道等议题,为纪实影像高质量发展谋划系统化行动框架。
纪录片作为记录时代的“国家相册”,其发展离不开顶层设计的指引。论坛开场,与会嘉宾从不同维度为行业把脉定向。
国家广电总局宣传司副司长刘晓东
从更多精品、更广传播、更大舞台三个层面提出要求。
在精品创作方面,纪录片需聚焦“五个中国”叙事体系:以“信仰中国”传承红色基因、“文化中国”弘扬中华文明、“行进中国”展现时代成就、“山河中国”描绘生态画卷、“人物中国”致敬时代楷模;在传播体系方面,构建全媒体生态,推动台网联制联播,支持卫视开辟纪录片黄金时段,依托广电新媒体联盟30亿粉丝矩阵强化引流宣发,实现优质内容破圈覆盖;在技术赋能方面,以超高清技术赋能产业升级,明确政策扶持纪录片全面采用超高清摄制,并推动纪实影像与科技、文旅等多领域融合创新,通过技术迭代与跨界共创激发行业新动能,为文化强国建设贡献纪录片力量。
中国网络视听协会副会长陶嘉庆
在致辞中表示,“非虚构影像”作为一种受媒体融合影响而产生的新文艺形式,既有传统纪实影像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为时代立传、为历史留影、为人民抒怀”的初心使命,也具备公共价值、创新技术等新型基因,在互联网的沃壤中,已成长为了颇具亮点特色的网络节目形态。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纪录片学术委员会会长范宗钗
从学术与创作视角阐述非虚构影像价值,强调其记录时代进程、重塑认知的社会使命。
面对短视频与AI等技术变革,未来需聚焦四方面:深耕内容真实内核释放共情力,创新VR/AR等场景化表达提升感染力,推动产业价值与责任融合构建生态链,加强跨领域协同实现资源效能转化。他呼吁行业以纪实影像为镜,在技术赋能与人文坚守中讲好中国故事,助力社会进步。
四川省广播电视局二级巡视员冯梅
从四川地域文化,阐述纪录片与巴蜀文明深度融合的实践经验。
四川广电以“视听四川”省级平台为核心,整合四川省视听资源,通过打造“百部川扬”国内传播品牌、“神秘蜀韵”国际传播品牌、“拍在四川”影视服务品牌这三大品牌,加快构建视听四川新型传播服务体系。近年推出的《凌云壮志》《重返三星堆》等作品通过央地联动实现收视与口碑双赢。
二、多维实践:数据解码、内容深耕、创作突破共塑行业新生态
纪录片行业以数据分析洞察市场趋势,优化创作布局。年度片单聚焦历史、民生、地域等多元题材,通过差异化视角深化文化表达与时代共鸣。资深创作者分享创作心得,为行业注入持久生命力,推动非虚构影像从内容生产向价值传递的生态化转型。
广电总局广播电视规划院副院长滕勇
结合CVB数据对纪录片进行了收视观察分享。
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纪录片市场呈现多维发展态势:传统电视端持续发力,全国卫视频道纪录片年均播出占比稳定在12%,户均收视时长同比上涨6.7%,创三年新高,内容吸引力显著增强。网络视听平台通过精品化内容布局助推行业升级,与广播电视形成全媒体传播矩阵,实现多屏联动破圈效应。国际合作深化推动文化交流,中外合拍及引进纪录片数量持续增加。值得关注的是品牌定制纪录片异军突起,通过内容共创、整合营销等模式开辟商业价值新路径,形成“内容+品牌”的共赢生态。
年度片单发布环节,多家省级媒体亮出“创作底牌”。
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党委委员、副台长季建南
发布《没有硝烟的:中国对日战犯审判》《张纯如》等历史题材力作,聚焦抗战胜利80周年节点,以国际视野重审战争记忆;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总编室综合频道编辑部副主任陈万利
分享了央视综合频道的创新之路,CCTV-1将18:20档、22:30档这两个重要时段作为以纪录片为主的创新精品节目时段,打造《寻古中国》《农耕探文明》《文脉春秋》等精品纪录片,吸引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黄金时段广告招商效益显著提升,印证主流平台对纪实内容的商业化信心。
四川广播电视台首席导演、国家一级导演高松
携《蜀道》《看见皮洛》等新作登场,将考古发现与人文思索相结合,展现“天府之国”的文明厚度。
在后续主旨发言环节,几位嘉宾从不同角度分享了他们的实践经历和创作思考。
资深纪录片制作人李东珅
提出“纪录片是认知世界的一种方式”。他表示纪录片的力量来自真实,而影像形式本身承载不了探索真实的使命,真实和虚假更多取决于创作者的态度,只有对拍摄对象和内容有深刻了解的创作者,才可能做出真实的内容。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张雅欣团队
通过3D扫描与数字孪生建模技术,构建《布达拉宫》虚拟场景,其VR版本计划登陆澳门及海外市场。《布达拉宫》通过“产学研用”四维协同模式,以“应用”实践打通创新链“最后一公里”,实现了新质生产力在文化领域的多维度跃升。
国家地理品牌内容与商务总监王雁
以《秘境贵州》为例,分享了纪录片助力文旅国际传播的做法经验:坚持内容为王、打造360度传播矩阵、打造共创叙事模式。
科学题材、榜样力量等议题的精品内容创作,推动专业议题大众化、主流价值轻量化。通过垂类定制、全媒传播与叙事革新,构建“真实故事+融合形态”的生态体系,为纪实创作注入可持续动能。
科学精神与人文叙事的交融,让纪录片成为连接专业与大众的桥梁。
广电总局信息中心推出的《跟着科学家去旅行》第三集《天山回响》,以中国科学院院士、火山地质与第四纪地质学家刘嘉麒为领队,深入新疆冰川监测站,记录科研工作者在极端环境下的数据采集与哈萨克族非遗保护实践。项目负责人杨琳表示,该片将在中国视听客户端首播,并通过“视听中国”新媒体矩阵释放短视频内容,让艰深的科学议题以更轻盈的姿态触达公众。刘嘉麒院士现场感慨:通过节目的传播,能让更多的观众了解到自然之美、科学之美,吸引更多人走进大自然。
轻量化传播与主流价值的共振,为微短剧赋予记录时代的使命。
由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规划院、信息中心、新视点中心联合五洲传播中心、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视听新媒体中心(央视频)、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成都市广播电视台、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央视网、爱奇艺、快手,共同发起“跟着微短剧学榜样”创作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以“新时代榜样选题库”为核心,首批推出10部正能量微短剧,聚焦真实人物与事件,成立专家委员会指导创作,构建全媒体传播矩阵,并联合地方政府打造文旅主题作品,推动内容、商业、社会价值统一。
湖南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湖南广播电视台)党委委员、副总经理、副台长徐蓉
认为,当前微短剧行业爆发式增长,呈现出三个趋势:
其一,用户的需求从被动观看转向了主动的沉浸;其二,内容生态从工业化的流水线转向了精准化的定制,垂直领域的细分创作正在形成新的价值的增长点;其三,国剧从中心化的分发转向了裂变式的传播,社交平台上的二次创作正在构建起全新的内容生态。
北京大学融媒体中心音视频办主任、副研究员吕帆
为榜样题材的微短剧创作提出三方面的建议:
一是“有模有样”:以模范典型为核,塑造兼具时代精神与人性弧光的角色;二是“有血有肉”:聚焦真实人物的立体故事,用强冲突叙事替代标签化塑造;三是“有力有破”:扎根传统叙事逻辑,突破类型边界,探索“榜样+悬疑/喜剧”等融合形态,让正能量与观赏性共生。
圆桌对话环节围绕“非虚构影像的品牌影响与商业价值”展开深度探讨。
在《非虚构影像的品牌影响与商业价值》报告发布环节,
中国视协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副会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
以此为引,探讨纪录片在当代商业价值中的转型与潜力。
杨乘虎指出,纪录片正突破传统宣传模式,通过与行业品牌(如三得利、茅台、华为)深度绑定,实现文化资本与经济价值的双向转化。纪录片通过真实叙事、情感共鸣和场景化植入,助力企业构建社会形象与产品内涵。这种创新模式使得纪录片不再是单纯的文化载体,而是兼具用户连接与商业转化的战略生态构建者,推动品牌生命力与文化深度相融合。
在对话环节,嘉宾们聚焦纪录片商业化转型与价值创新路径,深入探讨品牌共建、IP生态构建及技术驱动下的内容升级策略。讨论围绕如何通过会员电商、文旅定制、跨媒介联动等模式突破传统变现瓶颈,探索纪实影像与消费场景的深度耦合。议题涵盖用户触达精准化、情感共鸣场景化、文化符号增值化等实践方向,强调需平衡文化价值传递与商业逻辑适配,构建真实性与品牌诉求的双向赋能机制。共同认为,唯有实现社会效益与市场价值的动态平衡,方能推动纪录片从文化产品升级为兼具商业生命力的新型内容形态。
本次非虚构影像论坛不仅是一场行业智慧的集中碰撞,更是一次对纪实创作未来方向的系统性梳理。从精品创作到技术前沿,从地域实践到国际传播,与会嘉宾的多元视角共同印证:在媒体深度融合与科技革命交织的新语境下,非虚构影像正迎来价值重塑的关键机遇。
(作者单位:国家广电总局发展研究中心)
监 制:史 杰
轮值主编:陈 林
责任编辑:秦 煦
后期编辑:郑群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