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李焕英》
5.9分
1.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此片胜在感情真挚,叙事上在传统穿越模式上,增加了创新之处(母女双穿越,从而形成更强的催泪弹效果),片中有几处喜剧包袱设计也是相当不错的。不足之处是情节较为松散,像是段子和小品的集结,观影体验略感冗长。
2.耳朵:7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赢在足够真诚,说实话,真诚已经是现在院线电影很难得的品质了。
在情感真挚的前提下,说实话都没空去想是不是有什么深层次的东西。
导演就算只是按照自己的思念来拍,也默默地揭示了一些时代问题,算是一种无意识创作了。
3.LOOK:6分
影评人,电影研究者。
倒有点像是大陆版《那些年,我们一起追的女孩》,纯真情感、纯真年代的想象性投射。
想象中母亲、女儿关系的重头再来,等价于政府、人民关系的重头再来(改革开放),都算两厢情愿。
选角、包袱、节奏明显都经过反复计算,成功击中春节档观众。
算合格商业产品,但谈不上高级。
4.闵思嘉:6分
影评人。
导演手法有力不从心之处,八十年代太崭新了,好在真诚,看得到对母亲的爱。
最后反转是全片重点,但前面铺垫太少,导致后面的反转有些生硬。
我没有那么感动,可能是因为“我总以为我妈是个中年妇女,却忘了她还有少女的时候”这样的叙述触动不了我,但也理解这样的叙述会触动很多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可能确实是建立在某种中国家庭生态上的喜剧/悲剧/家庭情节剧。
这个喜剧/哭点的背后,是一代代母亲奉献/削弱女性特质/为孩子付出所有铺下的情感基础。
我们看完片子后希望自己成为穿越后的贾玲,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人都是另一个贾玲吧。
5.妖灵妖:6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贾玲献给母亲的祭品,私人体验的完整表达,让一切瑕疵都抵不过这种近似独立电影创作状态的一意孤行和真情流露。
6.开寅:5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比较精彩的一段是沈腾上台表演二人转,但台下观众都被热血沸腾地感动了这一场,对情绪错位的使用能看出电影创作者对舞台喜剧的理解有点周星驰的劲头在里面。
但小品串联加嚎啕大哭以眼泪冲刷银幕的组合实在不能称之为电影。
华语电影能留给母子情的眼泪体量就只有三十多年前的《妈妈再爱我一次》这么多,剩下的都有点相形见绌,这也意味着单纯刷眼泪除了把所有人物都扁平脸谱化之外没什么意义。
华语电影界只有周星驰具备把悲剧拍成喜剧的作者能力,他悲喜剧的着眼点皆是瞬间情绪的凝聚捕捉发散和释放,而非对一段外在物理关系的纠结缠绕左思右想生死不舍。
前者是电影,后者再惹笑好哭,也还是小品。
7.赛人:4分
影评人。
最初看贾玲的这个小品时,就觉得它还不够丰富。
像以前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
只要一说你对不起人或人对不起你,你就会落泪。
电影注意到了这个问题,它明白所有的穿越都是要进入历史,也带出改写历史的不可能。
全片动情或冷冽的地方都在于此。
逢年过节,不少人会遇到催婚的情境。那么本片最大的叙事动力,也来自于“催婚”。神奇的是,女儿并不关心母亲为什么会爱上父亲,她是按照最通行的社会趋同,在为母亲积极地张罗,她是把自己的幸福观凌驾到母亲是否幸福这桩事情上。与其说她在改变母亲的命数,不如说,她想重写自己庸常的“现在”。这和上一代对下一代的婚恋诉求,并无二致。好在,影片最后打破了这个闭环系统,但它仍然没有传递出,幸福与否是件很私人的事情,与社会规范和他人的目光无关。能与所有人分享的幸福,不叫幸福。
在片尾,我们是能看到父亲,但我们却看不到一个爱父亲的女儿,颇为令人遗撼。
刘佳、张小斐、贾玲,我老早之前,就很喜欢了。这电影也像她们一样,讨人喜欢。但在喜欢之后,还能荡涤些什么,就会更令人心旷神怡,让人深感此地甚好,此时甚妙。
《唐人街探案3》
4.8分
1.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客观上看算是部拍摄技术较高、娱乐性不错的大片,且对《唐探》ip宇宙模式的搭建还算完整。
因为《唐2》的推理过程相对来说比较“神话”刘昊然饰演的秦风,可信度不是太高,因此《唐3》的推理往社会和历史的背景里迁移了一点,这让它和日本经典影片,曾经在80年代中国风靡一时的《人证》某种角度形成呼应(片中在高潮处所引用的《草帽歌》也出自该片)。
影片四位男主角,各自的功能性非常分明:
刘昊然负责推理,妻夫木聪负责扮帅,托尼·贾负责拳脚,王宝强负责耍宝——目前看,王宝强的扮贱耍宝部分引发了较多的争议,在我看来,这些相对“油腻直男下三路”的笑料基本上还属于90年代王晶式无厘头搞笑喜剧中的一种延伸,笑点固然有,但也有风评的危险,值得创作者在后续的ip开发中重视。
2.子非鱼:6分
编剧,独立影评人,知名媒体人,曾任时光网总编辑、新京报副总编辑等职。
陈思诚的唐探钢丝啥时候崩?
到目前为止《唐探》宇宙还维持着基本的体面:
烧脑起家的剧本逻辑虽然越来越弱,卡司、烟雾弹和动作戏却越来越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观影门槛,让悬疑类型动作化和娱乐化,算是开创了一种中国特有的大众化的侦探片。
陈思诚的野心当然是极大的,他不惮于把史上最为成功的两类系列电影的模式糅合进“唐探”中,包括007的固定主角系列片,以及漫威的多主角宇宙式系列片。
这就好像吹气球,陈思诚试图把所有的商业成功因素吹进“唐探”系列中。
这不可避免地会带来因角色和故事线越来越庞杂引发的口碑下降。
而这个气球会被奇观性的观影体验一直吹上天,还是终于在某一天彻底吹爆,还是问号。
对陈思诚来说,他确实到了需要适度控制自己商业用力的时候。
3.独孤岛主:5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有作者风格的低俗喜剧,推理依然是附庸,日本群星太命苦。
4.汽车大师:5分
电影撰稿人。
既要标榜自己纯正的推理内核,又要满足贺岁档观众看热闹喜剧的念想,还要完成资本市场对构建电影宇宙的渴望,这样的三方角力下再屹立不倒就是强人所难了,但会以山口百惠电视剧的模样倒在终点线上,还真是超乎想象。
5.妖灵妖:5分
电影文化工作者。
电影本身整体性的平庸,理财产品整体性的光明。
涩谷大撒币是前疫情时代最准确的“中国输出”意符,在后疫情时代看到不免百感交集。
6.王昕:5分
电影研究者。
“锣鼓喧天、彩炮齐鸣、眼花缭乱、目不暇接”,既是春节也是春节档高票房影片的奥义。
对平时不看电影的非影院观众,事件的逻辑并不重要,如何在喧闹的环境里感受到“快”和“多”才是关键。
因而《唐探3》其实并不是一部通常意义上的影院电影,而是癫狂媒介环境里加倍了的杂耍和吸引力游戏,一个今天的春晚已难于完成的任务。
7.伯樵:5分
影评人。
东京高密度视觉信息处理得不错,但…一会儿行骗天下,一会儿逆转裁判,推理呢?
8.开寅:3分
法国巴黎索邦大学电影学博士,电影理论学者。
感觉又看了一遍春晚。
每年春节中老年人在家里电视上看的和三四线城镇新世代去电影院看的并没有任何区别。
9.闵思嘉:2分
影评人。
这分数都是给日本演员的。
实在是无法忍受把《犹大之窗》谐音成“有大痔疮”来搞笑,全篇充满恶心桥段,对女性的不尊重,刻意为之的荤段子,消费日本文化和日本演员,也消费推理。
破案部分几乎为零,人物毫无魂魄,一个是专门承担搞怪荤段子卖傻的唐仁,一个是推理全靠闪回和特技的秦风。
侦探从未接近过黑暗,有过摇摆,选择过阵营。
这样的推理故事不仅无趣,更是快消品。
整体来说《唐探3》就是一个作践演员,也作践文化,更作践推理的“作践喜剧”。
《刺杀小说家》
6.8分
1.奇爱博士:8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电影《刺杀小说家》对得起团队五年的努力和路阳逐渐花白的头发。
影片剧作很稳健,承袭了小说的精髓之处,又将双雪涛这个中短篇中很多的留白和言之未尽之处作了大胆又合理的电影化改编。
不得不说,比起长篇小说,中短篇小说是更能滋生好电影的创作蓝本。
情节之磅礴离奇之外,主创还对人物作了很细致的揣摩,比如杨幂这个原作中并无明确呈现的人物,在不太多的出场中,情感动机和变化就很明确,对主线父女亲情也起了很好的渲染作用。
当然精致的、全部由国产团队打造的视效也为这一切加分。
《刺杀小说家》片尾字幕显示,一个新的宏大IP宇宙正在打造之中,期待!
2.闵思嘉:7分
影评人。
本质上来说是个叙事作品。
原小说很难改,留白太多。
一面是现实的轻描淡写裹挟风云,一面是架空世界的海市蜃楼。
强化异世界是个方法,所以变成了视效大片,但是一旦过于倚重视效,就意味着其他部分会有滑落,可以更为拓展的世界观没能打开,这是可惜的地方。
我觉得最有趣的部分还在于叙事,现实和小说如何产生勾连和相互影响,出现可修改的裂缝,在这点上其实比视效更难做。
最后的结局改造还做得蛮解构的,加特林和代表月亮消灭你,既符合关宁的身份,又有那么点荒腔走板的幽默嘲讽和恶趣味,可以说很路阳了,亦可以和《绣春刀1》对比起来看。
3.王昕:7分
电影研究者。
直播小说、日更网文、游戏通关,一个空白文本(空文)的莫比乌斯式纽结或多层对位,既是当今文化生产模式的缩影,也是(暴露或吞没在)大数据中所有当代人的生存处境。
4.独孤岛主:6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非常热血非常燃,人物的背景处理有些草率了。
5.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现实世界和幻想世界的联结性还不够紧密,也可以说是路阳的作者本能没有和整个片子的工业气息有机融合。
应该在半小时内完成的第一幕建制,花了差不多一个小时才完成,节奏实在拖沓了点。
《侍神令》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独孤岛主:7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人心反复及对待作为一种想象共同体的相柳的态度值得玩味。
2.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此前并不是《阴阳师》游戏玩家,对电影期待值不高,观影后意外感觉还是非常不错的,影片在剧本、美工、特效以及表演等各个环节都有较好发挥,特别像是一部中规中矩的好莱坞视觉大片。
尤其是在表演方面,陈坤和周迅这对搭档的古装扮相极好,表演也很有默契。
3.耳朵:5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陈国富加张家鲁还是有一定的品质保障,影片前面做得还算不错,到结尾忽然拉垮。
当然,陈坤可能是国内唯一适合安倍晴明的演员。
但也不知道为什么,可能就是陈国富张家鲁组合的原因,我总觉得像《狄仁杰之通天帝国》。
4.闵思嘉:4分
影评人。
看起来特别十年前的大片即视感。
其实是个解读侍神令意义的片子,体量太小,以至于塞进去很多妖域的无意义的戏,看起来是做世界观,但是没有人物情感线,直接空降深情也是立不住脚的,于是就很大程度要建立在周迅和陈坤这几十年戏里戏外的情分和观众缘身上,结局属于大型崩坏。
以及,这片的主角明明是屈楚萧啊!
《人潮汹涌》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闵思嘉:7分
影评人。
这是个缺点和优点都很明显的片子。
很多即便是从原本借鉴而来的剧情点,放到中文环境中就显得有点尴尬刻意,这是没有宅文化、丧文化、中二文化的中文语境需要改造的地方。
选刘德华演是对的,这是个必须要他来演才成立的故事,他的大众度、国民度在剧情之外,营造了更多只有中国观众才懂的喜剧意味,也算是本土化改编的一种思路。
大姐大的改编在运用方言城市喜剧的同时,又用刻板印象的方式增加了笑点。
但部分地方可能因为要做更落地的喜剧,有点冲淡类型感。
最喜欢的是整体上放大了原版中演员/演技/剧场生态的部分,有戏中戏和骗中骗的交融,尤其最后一场剧场戏,其实有点《你逃我也逃》的感觉,关于“演”的探讨是心酸的,也是打动人的。
2.奇爱博士:6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把刘德华拍得非常非常之帅,帅到当他演群众演员的时候,都让人感觉略微出戏。
《人潮汹涌》在本土化过程中,是有一些吃亏的,主要是戏剧冲突完全与中国观众的真实生活无关,代入感不强;
刘德华光环太盛,反衬出了肖央人物的乏味,后三分之一比较混乱闹腾。
3.独孤岛主:4分
电影文化研究者,选片人。
关键环节逻辑有漏洞,最后剧力涣散。
《新神榜:哪吒重生》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奇爱博士:7分
电影学者、影评人。
和《哪吒:
魔童降世》选择了完全不一样的路线,走了融合过去与未来的东西混搭风和朋克风格作为影片主导(导演将其命名为“东方朋克”),宇宙观构建、画风和视觉呈现还是相当不错的,观影体验“够燃”。
不足之处是女性角色沦为陪衬,功能性相对弱了一点。
2.闵思嘉:6分
影评人。
赛博朋克的设定其实不错,最好的一幕就是佛像嵌在废墟般的山里,新神不过是权贵阶层罢了,新的龙筋是机械骨骼,可惜这一套叙事没能展开,最后还是落到大战觉醒人肉战术了。
有套好设定,却不好好做故事,可能会给后来的创作者一条歪路,要是这样的话,那把所有神话故事都套一个赛博朋克科幻的壳,不都能拍赛博西游记、赛博白蛇传、赛博三国、赛博水浒了吗?
在游戏里这叫换皮,电影里也一样。
太可惜了。
3.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朋克《封神演义》也没什么问题,但是装了个朋克的壳子,没有搞好里面的故事。
搞来搞去,最后还是哪吒闹海那一出,说是轮回,听着新鲜,其实好像也没有什么区别。
那个元神出窍也是刻奇炫技,好看是好看,老弄就没什么意思了。
《熊出没·狂野大陆》
评分不足5人,不计平均分
1.耳朵:6分
“奇爱博士讲电影”责任主编,独立戏剧人。
每年《熊出没》都是闷声发大财,没有什么明显的功过,就是默默赚了一家几口老小的钱。
【 近 期 热 文 】
电影是艺术的最后一口气
Watch Movies Till The Last Breath
名人荐片|
迷颜
|电影节
|花园
|
吉光片羽
纸上马戏团|
影人纪念日
|
鲸鱼放映室
合作投稿 |
[email protected];微信 | kdyk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