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疾病是人类健康的杀手,它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这种病理现象是由脂质引发的血管堵塞和血管壁硬化。
在过去的很长时间里,医生和科学家认为这些脂质来自于膳食,也就是人们吃的高脂、高胆固醇食物。
不过一个难以解释的现象是,有些人吃了大量脂质,却并没生病,比如鸡蛋、黄油、奶油、高脂鱼类(比如三文鱼)、肉类、植物油。
美国一所大学的研究人员得到国立卫生院的资助,试图追踪动脉粥样硬化的元凶。
他们收集了一些患者的血管沉积物样本,详细分析其中的脂质构成。
结果发现,这些脂质看起来并不像动植物脂肪或来自动植物的成分,而是和一种叫做“拟杆菌”的细菌代谢物类似。
拟杆菌主要生活在人的口腔和肠道,它们可能会引起牙龈炎,但并不会直接伤害血管。
这种细菌在生长过程中会不断释放脂质,这些脂质很特别,它们有树杈一样的分支结构,而且含有的碳原子数量是单数。
而来自动植物的脂质一般是没有分支结构的,而且碳原子数量是双数。
这种结构差异会导致脂质的分子重量不同,在现代检测技术的帮助下,这种差异可以转化为“分子指纹”,研究人员就能够测量来自细菌的脂质到底有多少。
如果这些脂质真的和动脉粥样硬化有关,那么以后就可以作为早期诊断或预警的指标了。
这些脂质到底是如何对血管发起攻击的呢?
研究者认为,拟杆菌产生的脂质会被人体免疫系统识别,血管壁上的免疫细胞发现这些“异物”会误以为受到了细菌入侵,于是就会拉响警报,引发炎症反应。
同时,这些脂质会被人体的生物酶降解,变为促进炎症反应的放大器。
最终,炎症反应使血管壁发生肿胀、增生、斑块,造成粥样硬化。
下一步,研究人员将尝试分析这些细菌脂质在血管上沉积的规律。
如果它们主要沉积在出现粥样硬化的部位,那么这些细菌可能真的要摊上大事了。
当然还有很多疑团有待揭开。
比如别的肠道细菌会不会产生这些引发血管壁炎症反应的脂质?
有没有别的物质可以引起同样的炎症反应?
这些细菌如果都没了,人体健康会受到何种影响?等等。
读完本文,你需要知道的是:
1、目前科学界的看法是心血管疾病和饮食关系密切,因此别胡吃海塞。
2、心血管疾病还有其他影响因素,比如环境、生活方式等。
3、目前提倡的三减三健中,健康的牙齿(口腔)也是核心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