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终身黑白
价值投资者,适度分散 长期持有 选优秀的企业 做时间的朋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51好读  ›  专栏  ›  终身黑白

摒弃两个幻想,坚持一个原则

终身黑白  · 公众号  ·  · 2025-03-13 19:32

正文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


图片

文:  男终身黑白    语音:女终身黑白
终身黑白第1182

投资难的不是理论知识的学习,过了最初的阶段,之后的进步,主要来自于能够逐步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1

摒弃两个幻想

今天有点偏头疼,咱就闲聊一下。

偏头疼这病有个特点,无法根治,诱因又多,睡不好会头疼,睡太多会头疼,莫名奇妙也会头疼,虽然现在很多止疼药能快速止疼,但就算止疼了,精神也总会差一些。

每次头疼之后我常会说一句话:如果你没头疼过,就不知道平时有多舒服。

也确实每次头疼之后,那一天幸福指数都特别高,因为那个时候头疼的记忆还在,对比之下就会觉得无病无灾简直就是幸福美满。

很多时候现状是一样的,想法变了感受就变了。

前两天群里朋友转了一个DeepSeek的回答。

有人提问:24岁,负债二十万值得去si吗?

DeepSeek回答:换个角度想,你是一具尸体,付出20万可以收获一份从24岁开始的风华正茂的人生,你要买吗?

很多时候一些事情,好或坏更多来自想法的改变,在坏事发生之前能因思想的转变避免坏事的发生就是一种能力。

最近美股回调相对大一些,特斯拉从488美元跌到了248美元,跌幅接近50%,英伟达从150美元跌到了110美元,跌幅22%。

指数要好一些,纳斯达克,标普500,下跌了10%左右。

昨天和一个海外券商的客户经理聊了聊,他说他的客户中去年底开户是一个小高峰,既然开了海外户大多都是买美股,同时海外账户加杠杆很容易,很多人也都加了杠杆,所以2月以后这一波调整被强平或者有较大回撤的挺多的。

一笔资金下跌50%,回到原点需要上涨100%。 如果跌了80%那需要涨几倍才能回本。所以对于一些较大回撤的账户,即便没强平其实回本的概率也不大了。

不过在股市一般情况下,跌80%是不那么容易的,发生这样的坏结果大多因为俩原因。

第一就是在较高的估值买。

下面的截图是年初关于美股的一段话,投资中放弃对高估企业的幻想,能减少绝大部分错误。

最近一些美股个股已经回调了不少,但指数方面还是比较高估,40PE左右买进去,希望未来一年收益好,一个本就比较高估的指数在高位再涨20%、30%,不那么容易,但反过来,可能任何一点小的负面信息,就会形成连锁反应让估值回归均值, 风险收益比显然是不合适的。

第二就是加了杠杆

前几天后台收到一条留言,开了海外账户,因为加杠杆被强平了。说自己在A股十多年也没开融资融券,没想到这一次翻车了。

有一句话这么说,千万不要考验人性,因为人性经不住考验。

接触到杠杆被强平的案例中,因为海外账户的要多一些。这里面有个核心的原因是,海外账户 加杠杆的门槛太低了。

A股你想加杠杆,首先有资金要求,又要去营业部,要做很多手续,各种门槛下来,可能你某一刻冲动了,第二天面对这么复杂的流程就让你冷静下来了,加上A股的杠杆率也比较低,别错的太离谱被强平的概率也不大。

但是海外账户不一样,大多你开了账户默认就能加杠杆,所以某一刻的冲动很容易就把杠杆加上去了。而且杠杆比例大多可以很高,可能有个10~20%的波动就被强平。

很多人都觉得杠杆是让人快速成功的捷径,但我们不能忽略了另一面, 杠杆不会使坏的投资变好,但会使好的投资变坏。

如果你看错了一家企业,加了杠杆,不会让看错变对,只会扩大损失,甚至将自己一击致命。

如果你看对了企业,加了杠杆,加的太小对本身结果影响并不大,加的太大,可能在波动中被强平,最终你的决策是正确的,却没有见到最终的好结果,赚到自己认知正确的钱。

无论是买高估的企业,幻想能涨的更高,还是加了杠杆希望更快的完成目标,核心都是人的侥幸心理占了上风。

更难的是人的大部分侥幸心理都不会因为别人的语言减少,只能通过惨痛的教训改变,坏事发生了,侥幸心理没了,但获胜的条件也没了。

股市或者各个需要决策的领域获胜的人总是少数。

因为 能在坏事发生之前就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经验减少侥幸心理的人是少数。

因为不以现状变差就能理解当下已经足够好的人,也是少数。

投资中摒弃两个幻想,别幻想高估的企业继续涨,别期望通过杠杆快速成功,胜率就能大幅提升。

2

不摇摆

上周写了 自由现金流ETF(159201) ,最近又看了几天,觉得还是挺不错,就定投了一次,首次买入了5000元,计划未来如有下跌,每跌5%~10%左右买一次。

定投账户因为金额不大,我是直接截图账户的,想即时看到信息的朋友,可以关注我的小号复利土豆,如果有定投,每周三我会发文。

对于宽基其实获利的难度不大,尤其是以自由现金流为核心的ETF,基本具备以下特点。

1、大概率生意模式不错,

没有大量的应收账款和坏账,才有持续稳定的现金流,证明企业再上下游中话语权足够强,有一定的竞争优势。

2、维持现有收入,不需要持续的高投入。

自由现金流不错的企业,意味着维持现有收入不需要持续的高投入。

这样的企业有个优点,大概率股东回报不错,都有比较稳健的分红,而分红优秀的企业,不仅给了你一个不需要靠股价上涨获得回报的途径,一定程度上还降低了造假的可能。

3、有一定应对经济波动的能力

大部分行业,或者整体经济都难以完全避免经历一些波动,尤其在当下这几年经济压力相对较大,外部变量增多,当行业面临压力,这个时候自由现金流优秀的企业就更容易度过难关,反而受益于行业寒冬后的集中度提高。

自由现金流ETF(159201) 前十持仓分别为:

美的集团 1.31%、中国海油 1.30% 、中煤能源 1.04%、潍柴动力 0.95% 、中国铝业 0.82% 、中兴通讯 0.73%、 上海电气 0.58% 、长安汽车0.39%、上海建工 0.36% 、中海油服 0.32%

估值:当前12.5PE,股息3.8%。

自由现金流作为核心指标,加上宽基的适度分散,风险是比较低的。 只要控制好节奏,能逐步定投,基本算是稳赢,我个人采用的是金字塔结构,也就是随着估值降低加大买入份额。

宽基、行业ETF+部分低估且现金流优秀分红稳定的个股,这基本是我目前主要的配置思路,这可能不是潜在回报最高的选择,但风险收益比是最符合我个人情况的。

投资的理论知识其实就那么多,过了最初的阶段,之后的进步,主要是来自于能够逐步放弃一些不切实际的幻想。

一两年做到了坚定的不加杠杆,进步了一些,一两年你做到了坚持便宜买,又进步了一些,一两年做到了不对能力范围外复杂的企业心动,又进步了一些。

一点点进步的排除掉没必要的选择,然后坚定的往前走,最后在自己能力范围内一次次的复制胜利。

投资这事,要是看别人,1000个人至少有100个想法。

但对我们来说,得找到一个自己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都觉得逻辑通顺,敢于坚定执行的方法。

不与自己为敌,首先自己内在要先达成共识,不然是很难在没回报的时候坚持下去的。

成长就是一个杀死侥幸心理的过程。

比如很多人都无法戒烟和减肥,但是收到医生最后警告的时候却做到了。

抽烟的人常常会说一句类似的话,某明人抽烟喝酒不也活到90多。 但到了医生给出了生命警告,这个侥幸心理就消失了。

这个时候对生存的期望远远大于了烟酒和食物的诱惑,内在就理顺了,而不是之前理智告诉你要戒烟要减肥,但是你的情绪上又想吃东西想抽烟,因此让侥幸心理占上风。

残酷的一点是,一个人如果要等坏事来给自己警告再改变,那个时候所具备的获胜条件就下降了,获胜的概率自然也降低了。

所以成大事的人往往都有一个特点,能从别人的错误中吸取教训改变自己,相反大多数人都是靠坏事来减少自己的侥幸心理的。

股市和大多行业不一样,他没有一个大家公认统一的方法,大多数人的损失不是来自于不知道正确的路怎么走,而是对错误的路还有期待。

因为有了选择,才会变的挑剔,总觉得换一个选择会更完美。

这种事其实生活中也经常出现:

今天发现一本好书,心中暗自发誓,一定要认真看,刚看了二十页,短视频上又看到另一本书的推荐,于是又觉得另一本更好。

内心总想找一个最优选项,希望一本书就能颠覆自己认知,让自己超过大多数人,最后找来找去一年半载过去了,反而没看任何一本书。

心理学上有这样一个名词叫选择悖论:

它的意思是说,选择越多,越难做决定,也会引起焦虑,不安,甚至痛苦。

如果一件事你曾经有很多选择,当你做了某个选择而放弃另一个选择时,内心会感到非常不舍与痛苦。

尤其是当你面对当下的选择遇到困难时,就会无限放大曾经放弃的那个选择的优点,然后对当下选择的付出失去信心和动力。产生巨大的消极情绪。

这在投资中有两个解决方法,

1.降低心理预期,不求极致,但求成功,先找到一种方法让你能够稳定赚钱,而不是执念一定要找到一个最赚钱的方法。

比如适当分散,只选低估且能稳定分红的企业, 这虽然不如重仓押注一只股票,或者买题材股可能潜在的收益高,但是获胜的概率是最大的。

2、即便要试其他方法,也要明白,在掌握之前不能有过大投入。

投资多试试方法也未尝不可,不然总会有一种不甘心的感觉,犹犹豫豫,左右摇摆,稍遇困难就觉得另一条路更好,这才是对自己最大的情绪内耗。但你要明白一个事情你还没掌握之前,一定要用极小的资金。

很多时候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了,知识可以传播,但经历无法传播,真的去经历一下,发现有些路确实走不通,比别人的多少语言都管用。

之前有个读者问我,不理解有些人还没在一个方法上反复获胜过,为啥敢一上来就满仓下重注。

因为他们怕万一我对了,但只买了一点不甘心。

人的成长,一定程度上就是和侥幸心理对抗的过程, 无论是被高额回报诈骗,期望高估的企业更高估,期望听到一个消息就能抓到大牛股,其实是侥幸心理在作怪。

减少侥幸心里的过程,就是提高胜率的过程。

今天就聊这么多,我是终身黑白,聊投资,但不功利,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慢慢变富,如果觉得本文不错,那就点个赞或者“在看”。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