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娃,周围人都告诉我,前三年就别想出远门了,但对于我这个每年最少出行2次的人来说,有娃也不能阻碍我这颗寻找诗和远方的心。当然,如今出门会多考虑娃的需要。这次中秋,在外5天4夜,不可避免的一路体验了无障碍设施,在路上还特意拍了些照片,想着回来可以分享。
先介绍一下我们这次旅行的构成:
时间:金秋出游佳季
人物:3大2小
我们一家三口,宝宝六个月不到,还未添加辅食。同事以及她9个月大的宝宝。对于那种离家300米,打个预防针都需要一家老小出动的来说,我们这个组合受到同行乘客的高度敬佩。
交通:来回高铁
为什么选择高铁?三方面考虑:1.幼儿安全考虑 2.便宜 3.新鲜,就想要体验一下沪港高铁。
出行装备:两辆婴儿车、62L箱子1个、背包2个
一辆可折叠上飞机的伞车,一辆高景观四轮减震婴儿车,2个大人随身背包,一个MUJI大箱子。可以说相当精简了,平移速度也很快。因为这辆Kingsize的高景观车,给了我们一定要走无障碍设施的机会。
从上海到香港,这两座国际化大都市都号称包容、友好,眼目可见的无障碍设计到处都是,但真的好用吗?
1. 什么是无障碍设计
设计标志
无障碍设计首先在都市建筑、交通、公共环境设施设备以及指示系统中得以体现。
先了解一下无障碍设计的定义:
无障碍设计是能使残疾人与健康人享有“平等地位”的环境设计。通常将“方便残疾人的环境”称为“无障碍环境”,无障碍环境的服务对象主要是残疾人及部分年迈体衰的老人,因而无障碍环境的设计方法应是针对他们存在的问题而相应采取的对策,以保证残疾人对环境的可接近性、可操作性与安全性。残疾人口的存在和人口老年化的趋势使无障碍环境的普及变得更加迫切。
联合国《关于残疾人的世界行动纲领》中指出:“要促进实现以下目标: 即使残疾人得以充分参与’社会生活和发展,并享有平等地位”。1974年召开的联合国残疾人生活环境专家会议,总结了无障碍环境设计的历史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明确了要
建设的城市是健全人、病人、儿童、老年人、青年人和残疾人的,没有任何不方便和障碍的、能够共同自由生活和活动的城市
。在进行无障碍环境改造的同时,一些国家不满足已有成就,而是将环境改造的内涵与外延深入扩张,除建立公共环境的无障碍外,并强调在住宅中亦应实现无障碍化。
——百度百科
这里的定义有两个点:
1)无障碍设计是环境设计
2)它希望每个人在城市活动都能方便,没有任何不同。
其次,做无障碍设计时,主要考虑以下四个方面:
-
视觉无障碍(visual)
-
听觉无障碍(hearing)
-
行动无障碍(mobility)
-
认知无障碍(cognition)
在2012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批准发布了《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为解决无障碍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不规范、不系统和不实用等突出问题。
此设计规范包括无障碍设施的设计要求、城市道路、城市广场、城市绿地、居住区居住建筑、公共建筑、历史文物保护建筑无障碍建设与改造这几个方面。在这份规范总则中有这么一条:
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水运交通相关设施的无障碍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要求外,尚应符合相关行业的有关无障碍设计的规定。
这里的意思我理解为,除了这份规范,铁路、航空、城市轨道交通以及水运的无障碍设计要求更高。那么我们参考这份规范,从行动无障碍来看看上海、香港的高铁无障碍设计。
2. 上海 VS 香港,到底哪个城市更友好?
上海虹桥站与香港西九龙站,都是国际化大都市的重要窗口,迎来送往五湖四海的乘客,我们这样拖儿带女的人士一定也不少,很需要无障碍设施的帮助,下面从两个城市站点的出发与到达来分享一次旅行的体验。
上海虹桥站与西九龙站到达、出发对比表
a.上海虹桥站出发
在出发层排队进入闸口后,正对面就是直达电梯,非常方便,但电梯尺寸应该是按照最低标准设定的,只能推入一辆婴儿车和3个大人两个行李箱,非常的挤。
这里先了解一下《无障碍设计规范》中对于无障碍电梯、升降平台的相关规定:
3.7.1
1.候梯厅深度不宜小于1.5m,公共建筑及设置病床梯的候梯厅深度不宜小于1.8m;
2.呼叫按钮高度为0.90m-1.10m;
3.电梯门洞的净宽度不宜小于900mm;
4.电梯出入口处宜设提示盲道;
5.候梯厅应设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抵达音响。
进入闸道后等候电梯,没有明显的候梯厅,等候电梯的深度估计只有1.5m,电梯左手边直接与扶手电梯链接,非常紧凑。
3.7.2
1.轿厢门开启的净宽度不应小于800mm;
2.在轿厢的侧壁上应设高0.90m-1.10m 带盲文的选层按钮,盲文宜设置于按钮旁;
3.轿厢的三面壁上应设高850mm-900mm扶手,扶手应符合本规范第3.8节的相关规定;
4.轿厢内应设电梯运行显示装置和报层音响;
5.轿厢正面高900mm处至顶部应安装镜子或采用有镜面效果的材料;
6.轿厢的规格应依据建筑性质和使用要求的不同而选用。最小规格为深度不应小于1.4m,宽度不应小于1.10m;中型规格为深度不应小于1.60m,宽度不应小于1.40m;医疗建筑与老人建筑宜选用病床专用电梯;
7.电梯位置应设无障碍标志,无障碍标志应符合本规范第3.16节的有关规定。
而这里的电梯轿厢应该是最小规格的,作为一个交通枢纽站,这个的大小是有一点太小了。但总体来说,去出发月台还是非常方便的。
b.西九龙站出发
西九龙高铁站今年才建设完成,9月23日正式投入运营,在引导与无障碍上可以说做的不错。
香港西九龙站一地两检流程
我们住在尖沙咀,考量了带两个娃加上行李坐地铁和走路成本,最终决定走路去西九龙站,经过佐敦站、柯士甸站、全程大约半小时。在弥敦道与柯士甸道十字路口时,就已经出现指示标识,引导向高铁站,一路上指示明确,不需要思考,顺利到达高铁站。
香港西九龙站出发层示意图
从出发的体验来说,两个高铁站都还不错,香港的优势从上面这张示意图可以看到,一共有48台直达电梯,并且每一台都非常宽大,轻松容纳我们三大二小所有装备,还能装下其他不少乘客,应该超过无障碍设计规范中的中型电梯规格(1.60*1.40m),比医疗建筑选用的病床专用电梯还要宽,非常符合交通枢纽站,乘客携带大型行李以及推婴儿车都非常的舒适宽敞。出电梯后地面指示标识以及悬挂的指示标牌也非常明确。
c.上海虹桥到达
上海虹桥站分为地下一层(B1F到达层)、地上一层(1F站台层)、地上二层(2F出发层)和地上三层(3F商业层)。要想顺利推车出站,需要走3步。
Step1:从B1月台找到直达电梯
上海虹桥站站台层(旅客流线图)
上海虹桥站站台层(旅客流线图)放大图
蓝色区域为手扶电梯,红色区域为直达电梯
看上图,月台旁只有一台电梯,并且位置靠中间,非常隐蔽,询问了2个工作人员才找到。此电梯需要持有钥匙的工作人员帮助才可使用,必须先找到这个工作人员。电梯很小,一次只能上一辆婴儿车,看旁边等候的大多是运送食品的工作人员。
可以推测,这台电梯并不是无障碍电梯,它主要作用是运送需要上高铁的物资,电梯就一辆平板推车的长宽。工作人员还是很热心的提醒,到达上面后,需要再换一台电梯下去,才可出站。
Step2:在2F出发层找到电梯去B1到达层
虹桥站2楼出发层示意图
坐上工作人员开启的电梯,向上到达出发层,电梯位于上图A位置,在检票闸口内,出闸口再询问工作人员后得知,去到达层的电梯在安检通道外(上图B的位置),安检通道向外的出口,没有推车可以走的门,只能逆向穿越安检设施以及等待进入候客室的人群,最后到达向下的电梯处。
总结出站的无障碍设计,四个字:没有设计。没有无障碍通道、无障碍电梯以及如何标牌、引导等。
Step3:在到达层寻找停车场
向下二层至到达层,再次遇到运送货物的平板拖车需要使用此电梯。平日里,这真的是当货梯用。
虹桥站地下1层到达层示意图
看上图,我乘坐的是A、B电梯之一,C、D为高铁闸口内电梯,F为地铁电梯,也就是说,整个到达层只有A、B这两个电梯可以为我们服务。
终于抵达到达层,如果你乘坐地铁,恭喜你,你的高铁站体验就此结束,祝回家顺利。如果你乘坐出租车,也还不错,走一段路就能看到出租车上车点。很不幸,因为有家人开车来接,我们要去高铁停车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