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过”
和
“建过”
的人,一般出自大企业。
如果有特例,一般是父母辈经商,自己又有非常好的阅读习惯。
有长期目标及实施步骤、有基本的培训体系和人才梯队建设体系。
那么,在大企业“见过”或者“建过”的内容很多、很多;大企业也不止一家,相同的工作在不同的大公司经常有不同的呈现。
那么,对于创业者而言,究竟需要“见过”或“建过”什么?能用一个概念将这些内容概括么?这是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在写过“启泰三周年”这篇文章之后更加成为了我的思考重点。
最近,这个答案渐渐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并且越来越清晰。这个答案就是:
职业化
。
职业化,这个概念当然不是一个什么新概念。不但不新,对于职场人士来说,还是一个耳熟能“详”的概念。
但是,就像很多其他耳熟能“详”的概念一样,很容易让人熟视无睹。
这就是我将“详”字打引号的原因:很多人对于这个概念虽然熟,但是了解得并不详细,只是知道一个大概的含义、一个模糊的印象。
职业化程度高,
这是我们对一
个人或者一个组织在工作上评价比较高时会给的一个评语。
一般情况下,大部分职场人士对这个评语的理解,至少包含了守时重诺、对工作认真、负责、主动、处理工作规范、效率高等等。
这些,当然都是“职业化”的一些特点、优点。不过,要透彻的思考清楚“职业化”,还是要溯源,回到源头:职业化的标准定义。
只有搞清楚了标准定义,才能明白
它发挥的是什么样的作用?为什么它能提高创业者创业成功的概率?
回答好了这两个问题,也就回答清楚了本文标题所提出的问题。
职业化,是一种工作状态的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包含在工作中应该遵循的职业行为规范(Code of Conduct),职业素养,和匹配的职业技能
。
🎦
即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冷静且专业。
先将定义放在这,因为定义总是比较抽象,容易让多数人一头雾水,摸不着头脑。案例,则比较容易理解。
带着定义看案例,边看边对照定义,对于理解抽象的概念,事半功倍。
这就是理论联系实际。
我们在很多犯罪影视剧中经常能听到这样一句台词:“这很有可能是职业罪犯干的。”
我相信,绝大部分人都明白这句话意味着什么。意味着犯罪的人,在犯罪所需要的技能上,比如
爬高窜低、做事不留痕迹等等,
专业水平很高。
那么,
职业,至少意味着做某项工作的专业水平很高
。
是的,某项工作的专业水平,不是所有工作。因为不但有职业罪犯,还有
职业球员
、职业经理、职业赌徒等等。
乔丹篮球的职业水平高,棒球的职业水平就不怎么高了。
那么,各种职业人士是怎么来的呢?虽然职业人士的职业化水平有高低,但都通过了长期的
训练和实操。
怎么训练的呢?又如何实操?
这就回到了定义中,通过
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训练和实操
。
🎦
是通过对无数人的实践经验进行
分析、总结、提炼、定标、推广、改进
得来的。这个分析、总结、提炼、定标、推广、改进的过程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的周而复始。
有人会说,创业过程中,客户、竞争对手、团队都是在动态变化的,如果是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训练和实操,如何应对这些变化?
不管是特种部队、还是间谍,是不是都是最需要灵活机动、及时应变的工作?他们要不要被培训?他们被培训的内容是不是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
所以,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与应对变化既不矛盾、也不冲突。之所以
分析、
总结、提炼、定标、推广、改进的过程
需要周而复始
,就是为了应
对变化。
并且,正因为这个周而复始的过程不是针对某一个人的经验,而是无数人在这项工作上的经验;所以,由此确定的标准、规范和制度会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所以才能做到:
在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冷静且专业。
因此,通过对“职业化”标准定义的阐述,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一项工作、一个人、一家企业、一个行业水平的高低,取决于
职业化程度的高低。
而职业化意味着,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训练和实操,能做到恰到好处(
五个合适
)。
因此,对于创业这样一项难度颇高的工作,也不会例外,必然也是需要职业化的。
那么,什么又是创业企业需要的职业化呢?取决于“企业”主要做的是什么工作。
那么,对于创业,创办一家企业,
需要的职业化必然是在
企业经营、管理
方面的职业化,即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接受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训练和实操的人。
回到本文开头所讲述的,创业所需要的创业者是“见过”和“建过”的:
见识过“职业化”
:
自己经历过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企业经营管理的训练和实操。
(不同水平的企业训练水平也不一样)
近年来大家比较熟悉的例子就是阿里系、特别是中供体系的成员。
建设过“职业化”
:不但经历了
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
的训练和实操;并且,还参与了标准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建设。
最近五、六年,三一的各个部门在日本三菱专家的指导下建立标准、规范和制度。所有能深度参与的三一员工都是建设过“职业化”。
那么,具体来说,见识过或建设过“职业化”的人创业有什么优点呢?
没有经历过职业化训练的人又有什么缺点呢?
在企业经营管理方面职业化程度高的创业者有几个这样的优点:
经历过众多的培训,职级够高的话,还会经历过国际级的咨询培训机构。因此,见识多、视野广,知道学习的方向。要知道,即使是学习,学什么、如何学都是一门技巧。
掌握了很多
解决问题的思路、方法和
提高工作效率的技能。这样就保证了在创业伊始就能有一个精干的团队,创业者对如何挑选团队成员、培训团队成员有基本的能力。
能够深刻理解培训的巨大作用,能够一定程度上判别培训机构、培训老师的水平。当自己创业时,能够将组织建设中最核心的培训工作
很快
做起来。
这种训练
,是在培训之外的;是
在实际工作中,能随时得到
指导
、指点。进行指导和指点的,都是
经验丰富的资深员工和
上司、甚至上司的上司。
首先,经历过这样的指导和指点,能深刻体会到什么是“人外有人”、什么是高手,更有敬畏之心。
其次,这种实操过程中的指导和指点,意义非凡:做得好,能随时能得到肯定和鼓励;做得不好,能随时得到有效的纠正。
另外,只有曾经得到过这样的训练,才能在自己作为一名创业者时,成为一名勉强合格的管理者。
因为,如何支持、帮助、培训下属,我不相信人人都天生能做。
在学到知识、理解理论的前提下,如何做到恰到好处,
这样的即时
训练至关重要。
恰到好处:在
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用合适的方式,说合适的话,做合适的事,不为个人感情所左右,冷静且专业。
大企业除了培训和训练之外,还对一个人的成长付出了大量的试错成本。我们常说“失败是成功之母”,然而,我们还要知道,
失败是要付出成本的
。
如何制定合理的目标、感知大多数工作的轻重缓急、节奏,都需要通过多次试错才能试出来。严格说,试错是训练的一部分。
既然是试错,就必然会经历无数的失败,每一次的失败都意味着成本的付出。这样的成本,累积下来,还是惊人的。
感谢我的上司们,给了我
一次又一次
试错
的
机会。
不过,这种成本,对于大企业来说当然是完全合算的,也是可以承受的;
但对处于创业早期阶段的小企业,就是不可承受之重了。
以创业
企业之脆弱,经常一个坑可能就决定生死。
只是,
如果之前在大企业经历过这样的试错,对于创业者就
意
味着,创业之后,不需要再为这些坑买单了。
在大企业中,从底层成长为一个中高层管理者,这一路上必定会经历很多书上极少写的内容:人际关系的处理。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利益的冲突、有性格的不和、有价值观的差异,这些都是可能产生冲突的原因。这些也不只是企业或者哪一个企业独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的复杂所在。
而人
类组织的力量所在,又是如何充分的依靠群体的力量。
因此,如何妥善的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是职业化最重要的体现之一。
在大企业中,强手如林,如何获得晋升、如何处理好向上、平级、向下的关系?
对于想要快速发展自己企业的创业者来说,他们的企业中也一定会出现类似的事情。如果没有面临过、处理好过,就是无尽的麻烦。
这些人际关系,竞争与合作,
是人类社会必然会发生的事情,既不阴暗、更不丑陋;相反,进化就是在竞争与合作中发展的。
如何沟通、
拿捏分寸,掌握平衡,才是关键。
很多人佩服段永平做投资时的勇气。对此,段永平说,有人哭着喊着要将10块钱的资产1块钱卖给我,这需要勇气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