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收听本节目,请点击文章底部左下角
↓↓↓
阅读原文
旧中国积贫积弱,西方人称中国人为东亚病夫,唯有中国足球让他们不敢小觑。足球运动在中国起步较晚,但是发展很快。清末民初,政府对足球运动基本不管,放之任之,足球运动完全是一种民间自发的原生态。有意思的是,就靠民间的自娱自乐,中国足球队称霸亚洲,走向世界,产生了与巴西球王贝利相比肩的著名球星李惠堂等人。1936年8月,中国足球队首次参加奥运会,虽然首战世界强旅英国队失利,但中国足球队良好的综合素质、球员的技战术能力,赢得了西方舆论的广泛好评:“中国足球水平绝不亚于欧洲各国”。
那么,中国历史上第一支足球队诞生于哪里?大辫子怎么成了球员的秘密武器?民国期间的中国足球是如何称霸亚洲,把日本队踢得怀疑人生的?被誉为“亚洲球王”的李惠堂,为何拒绝了欧洲强队的加盟邀请?哪位球星一脚将球网射穿,赢得了“孙铁腿”的雅号?又是哪位球星,自己是广东球坛天王,儿子后来成了香港歌坛天王?首次参加奥运会的中国球队是如何以战养赛,自筹资金参赛的?不给经费的国民政府,怎么反而伸手向足球队要钱?奥运比赛中,中国队为何惜败世界劲旅英国队?为了筹集回国的路费,中国队是如何打遍欧洲,为自己赢得尊重的?本期档案揭秘,李涵为您讲述:民国期间,称霸亚洲、赢得欧洲尊重的中国足球队。
中国足球运动始于清朝末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上海开埠,西方的各色风物纷纷涌进中国,洋人最先将足球运动引进上海。起初,洋人踢足球,中国人只是跟着看热闹。渐渐地一批时髦的中国人也甩开大辫子玩起了足球。为了使足球运动在中国正规化,上海教会学校——圣约翰大学于1902年率先成立了“大辫子”足球队,引进外籍教练教中国学生踢足球。上海交通大学前身——南洋公学也成立了南洋公学足球队。这两支足球队被誉为足球界的“上海双雄”。
南洋公学校长唐文治是超级球迷,他把足球比赛当成学校发展的一件大事,不但亲自组织球赛,还亲临现场督战。每次赛事,他都亲率好几百人乘专车来到现场,组织啦啦队敲锣打鼓,拼命呐喊。吸引了学校附近居民闻讯赶来,甚至其它城市的球迷也专程来观看比赛。
球场上最滑稽的场面是球员脑后拖着油光光的大辫子。比赛刚开始时,辫子是盘在头上的。可几圈跑下来,辫子散了。赛事紧张,根本来不及再盘好,双方球员拼命奔跑,头上的辫子在空中飞旋。人在争抢皮球时,辫子也互不相让,纠缠起来煞是热闹。辫子甩在对方脸上,便是一道血痕。观众们看得面面相觑,洋人们更是个个胆寒。
一次比赛中,南洋的后卫队员在逼抢对方时,被辫子扫中,疼得捂住眼睛,对方前锋乘机射门,拔得头筹;裁判判对方赢球,唐文治不服,亲自出面交涉。裁判说:“辫子问题,向无规定。”唐文治说:“扫着我方球员要害,就应该算犯规,让我方罚球,否则太不合理!”裁判仍是坚持己见。比赛结果南洋输球而回,队员们垂头丧气,输球的唐校长情绪无法排解,竟当众抱头痛哭起来。
那时候,没有哪个洋人球队敢主动挑战中国“大辫子”球队,他们不是畏惧中国人的球技,而是忌惮中国球员头上的“大辫子”。
到了民国期间,中国足球日臻成熟,球员们已经不靠辫子打天下,而是凭借真正的实力,一举成为亚洲足坛上的“巨无霸”。
1913年至1934年间,一共召开了10届远东运动会,除了在第1届中国获得亚军,在其后的21年间,中国队连获9届足球冠军。当时与日本队的比赛中,中国队经常打出赢四五个球的大比分,压得日本足球几十年抬不起头,日本媒体纷纷感慨:“既生瑜,何生亮。”
为了洗雪前耻,日本高调筹备在本土召开的第6届远东运动会。他们针对当时中国队的状况,一一对应做好周密准备。日本人以为这次稳操胜券。不料战事一开,中国队攻势如虹,一直将球压在日本的半场,皮球在日本球门前左冲右突、飞来飞去、险象环生。上半场中国队以3∶0领先,下半场又连进两球。为了给主办国一点面子,中国队主动让了一球,最终,日本队以1∶5大败。又惊又气的日本媒体纷纷印发号外,沮丧之情溢于言表。
上海《申报》将日本媒体的号外传回国内,把标题翻译为“中国足球铁军,堂堂十年连胜”。大胜日本的喜讯流传甚广,使中国足球队在亚洲体坛获得“铁军”的称号。
一支球队的综合素质固然重要,但决不可以没有球星,因为球星是队伍的灵魂与核心。在双方激烈的竞技中,球星一记机智的射门或传球,或是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都会在全队起到凝心聚力的作用,甚至攸关此战生死。民国期间,中国足球长期称霸亚洲,关键是这支队伍中有一批技艺超群的球星。这批球星几乎全是来自广东。
李惠堂,广东五华人,1923年入选中国队。他技术全面,球艺精湛,奔跑快速,身材高大,在球场上鹤立鸡群;传球意识一流,头球摆渡、短传、长传都非常到位;控球出色,盘球过人轻而易举,善于强行突破;射门功夫深厚,起脚快,脚法好,脚头硬,更有依人卧射的绝招。“看戏要看梅兰芳,看球要看李惠堂”,这是上世纪30年代在上海流传的一句话。一位体坛人物能够和京剧大师梅兰芳的名字相提并论,可见不凡。
李惠堂参加了第6、7、9、10届远东运动会足球赛,4次都为中国队夺得冠军。在第7届远东运动会后,被评为“亚洲球王”而名扬海内外。1966年他担任亚洲足球协会和世界足球协会的副会长,1976年在西德一家足球杂志组织的评选活动中,与巴西的贝利、英国的马修斯、西班牙的斯蒂法诺、匈牙利的普斯卡什一道被评为世界五大球王。
李惠堂
孙锦顺,广东东莞人,是上世纪二三十年代著名球员,被称为那个年代“最杰出的球星”之一。在一次比赛中,只见他在禁区外凌空一脚,飞旋的皮球如入无人之境冲入对方球门。只是进球还不够,只见那只皮球速度不减,竟然像流星一样,将球网射穿。当年他“铁腿”的美誉传遍神州,名扬东南亚。
孙锦顺之所以能踢破球网,与他从小踢一种特制的“油球”有关。那时,他们用机油把球浸透、晾干,使得皮球变得又沉又没有弹性。然后光着脚踢,长时间不懈地苦练,由此练就了出色的铁腿功。
1926年12月,香港足球协会足球场座无虚席:中国南华队对阵英国陆军联队。比赛中,孙锦顺禁区外射门,球如闪电贯网而进,“孙铁腿”的名号再次得到了验证。另一次,“孙铁腿”射门,对方守门员奋勇接球,球是接住了,却震得虎口崩裂,皮球脱手飞出,还是进了!一家杂志是这么写的:“当其侧身怒射,球出如矢,力挟千钧,能使门将手腕岌岌以将折,身子摇摇而欲倒……”
谭江柏、叶北华、冯景祥和李天生,是上世纪30年代雄霸广州球坛的“四大天王”。他们四人中最值得一说的是“铜头”谭江柏。
谭江柏是香港著名歌星谭咏麟的父亲。谭江柏担任左后卫,每场比赛他都敢打敢拼表现出色,最抢眼的是他的头球技术,能在关键时刻飞身顶球打入对方球门。于是,每当谭江柏高高跃起争顶头球的时候,观众席上便响遍了尖叫声,谭铜头”的外号从此不胫而走。李惠堂后来在自己的著作《球圃菜根集》中也对谭江柏的头球技术充满赞叹:“如果我有江柏兄的顶上功夫,那我恐怕会有比现在大得多的成就了!”
谭江柏、谭咏麟父子
1936年8月,第11届奥运会在德国柏林举行。中国是奥委会成员国,理所当然要组团参加。这是中国第二次参加奥运会,4年前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0届奥运会上,中国仅派东北运动员刘长春一人赴赛。由于中国足球在亚洲的影响力,足球组队选拔尤其引人注目。由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主持,在香港举行选拔赛,经过十几场比赛,从各地代表队中选出22人进入中国足球代表队。
到柏林参赛需要一笔巨额经费,国民政府财政紧张,以种种借口不承担代表团的费用。然而天无绝人之路,足球队决定去东南亚“闯江湖”,通过比赛招揽观众,以门票收入凑参赛经费。他们先向印尼的华侨借了交通费,乘法国邮船去越南西贡、新加坡、印尼、马来西亚,后来又去了缅甸和印度。
在两个多月的旅途中,球员们为节约每一个铜板,就乘最低廉的船舱,住最便宜的旅馆。有时全体队员都住一间大统间,由于床位不够,有些人只好打地铺,行李自己动手搬。吃饭则是自己买菜,自己下厨,不知饭馆是何滋味。每到一地,他们最担心的就是比赛时老天下雨,会影响门票收入。每场比赛前,他们又担心当地主办单位作弊,球队分不到钱,于是,除了上场比赛的11人外,其他所有替补和工作人员都到各入口去“监票”。为了多挣些钱,所有主力队员都要场场上阵,即使小伤、小病或体力不支,也要咬紧牙关坚持上场。
就这样,历时两个多月,他们先后到达6个国家,踢了24场球,其中胜了21场,平3场,赚了20多万港元,去柏林參赛的经费解决了。
可谁也没想到,国民政府知道足球队挣到钱后,就派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代表周家骐前来讨钱。全队召开紧急会议商量对策,许多队员气愤得不行,表示不同意给:我们到东南亚拼命,政府什么都不管,分文不给,现在却要坐享其成。后来李惠堂、孙锦顺等人还是以大局为重,组织大家再行讨论,终于统一认识:我们勇闯东南亚,拼死拼活,为的是凑经费,现在目的达到了,但还有其它队伍在上海等钱买船票去柏林,我们不能不顾,应该有整个中国代表团的观念。
为了国家整体,足球队决定给中华全国体育协进会汇去十多万港元,支援其它代表队。足球队在印度孟买等候中国代表团会合,然后一起征战柏林。
7月20日,中国代表团到达柏林。到车站迎接的只是华侨和留学生,德国奥委会根本没有派人出面迎接。主办方德国人瞧不起中国人,事先没有考虑给中国足球队安排练习场地,队员们只得找些狭小的地方做些练习活动。
中国队抽签的结果是对阵英国队。1936年8月6日是载入中国足球史的一天,中国足球队迎战世界头号劲旅英国队。这天下午五点半,中国队第一次亮相世界赛场,与英国队在柏林康姆逊球场狭路相逢,观众多达万人。在上半场的激烈角逐中,中国队战术灵活,积极拼抢,迫使英国队门前险象环生,令英国球迷着实紧张。突然,中锋李惠堂一脚下底传中,“铁腿”前锋孙锦顺没给对方任何机会,乘势一记劲射,只见皮球凌空而起怒向球门冲去,英守门员跃起扑球,但那球早已擦着手边入网。正当全场欢呼之际,裁判员却判孙锦顺越位,上半场0∶0打平。
下半场英国队攻势渐猛,中国队渐渐不支。这主要是球员的体力出了问题。中国队到达德国前,连续踢了24场球,加之伙食不济,从印度去德国时又在海上漂泊了十多天,到达德国后“元气没有恢复,人人精疲力竭,发挥不出原有水平”。最后20分钟,中国队连失两球,以0∶2告负。最终在16支参赛队中列第12位,被淘汰出局。
当时许多欧洲球迷看完这场比赛后,对中国队的表现大加赞赏,西方报纸普遍认为,“中国足球水平绝不亚于欧洲各国”。
结束奥运比赛后,中国足球队又转战欧洲各国,以再次筹集路费回家,不过这次他们得到了整个欧洲足坛的尊重。回国途中,球队先后访问德国、法国、瑞士、奥地利、荷兰及英国。要知道,这些国家有世界最强悍的足球队伍。中国队进行了9场比赛,在法国时,与著名的巴黎红星队2∶2战平。赛后,红星队领队以年薪8000英镑,折合中国大洋6.4万块,恳请李惠堂留在法国踢球。李惠堂婉言谢绝:“我要保持业余球员身份,继续为中国队效力。”
当应邀到现代足球的发源地英国比赛时,中国足球队令一向傲慢的英国球迷刮目相看。当时,英国依士林顿业余足球会,为了确定是否邀请中国奥运足球队去英国比赛,特派了该会秘书长的女儿专程到德国观看比赛。如果中国队踢得好,就请去英国,否则就不邀请。虽然那场球中国队以0∶2输了,但是这位英国小姐认为“中国队踢得好!”她力主邀请中国队访英。那位秘书长听到女儿的汇报后,还要眼见为实,又亲赴法国观看中国队的比赛。恰巧那场赛事中法以2∶2踢平。其中,中国前锋孙锦顺一脚凌空射门,惊得法国守门员目瞪口呆。赛后在法国的欢送宴会上,这位秘书长说:“从未见过那样的好球!”他随即邀请中国队访英。中国足球队到达英国那天,有1000多名英国球迷到车站迎接。
中国队在英国的第一场比赛是对阵英国业余足球冠军队依士林顿,这个队拥有4名英国职业球队队员。这场球双方都踢得竭尽全力,上半场中国队以2∶0领先,下半场被依士林顿队2∶2逼平。
第二场比赛对水晶宫足球队,中国队以1∶3告负。即使如此,英国报纸也认为“中国足球队踢得很出色,前锋线强,特别是14号球员(孙锦顺)踢得很好,完全是英国式踢法。我们英国过去有一句话叫‘Chinaman’(中国人),看过他们两场比赛,今后我们不能再讲这句话了。”原来,当时英国人有一句瞧不起中国人的口头语:凡是做事做不好的人都被叫作Chinaman。
在离开伦敦前,依士林顿球队专门设宴欢送中国足球队,伦敦市长作陪。宴会上,中国驻英大使满面笑容,他觉得来参加宴会脸上有光彩。大使馆武官说:“你们足球队到英国来为国争光不少,大使来英国,只是在报上第五、六页一小块地方登一下消息,而你们来,英国却登在封面上,伦敦市长还来参加宴会,是很不容易的。”
《同舟共进》常家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