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快速识别一篇金融分析文章的含水量
在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每天都会产生大量的市场分析和评论,其中有价值的干货并不常见,而国内文章中多废话、轻结构、少结论的现象又十分普遍,使得在一票水货中寻找值得一读的遗珠变得愈发困难。在这里我提供一种简单的方法,可以在三分钟内识别一篇文章是干货还是水货,个人使用下来感觉准确率超过80%。整个方法包括三个步骤:
(1)论据是否可量化。量化可以是用数学方程表达,或者用图形表现。后者更为常见,多数情况下图上的信息量与文章的水平成正比。一般来说,图中出现的数据序列能够清晰得表现其相互关系(不是存储的叠加数据),那么图的信息量就算高的。换句话说,只有一个数据系列的图的信息量常常少于有两个数据系列的图。随便举个例子,高善文的文章中有些主要观点的论据不可量化,比如“供给变化、需求不变”,且其文章中用到的图也是单个数据序列为主,总体来说水分很多。
(2)逻辑是否可检验。对正在发生的事做解释只是第一步,论据需要放在更大的维度上进行检验。最基本的是要能解释过去发生的事,更好的是能套用于不同的市场上。直观的判断就是看画的图是只涵盖了最近的时间段,还是涵盖了完整的经济周期或多个经济周期。如果分析的逻辑只能用于当下却不能用于历史,那么只有两种可能性。要么这套逻辑是错的,要么这套逻辑需要很多前提,即意味着它的适用范围很狭窄,缺乏价值。任泽平的文章在逻辑检验上常有缺陷,水分很足。
(3)结论是否可预测。抛开结论顾左而言它的结论,所谓可预测不是说随便就给出一个走势的判断,而是能根据分析逻辑对图中数据序列的下一步走势做出预测。这种预测可以是绝对的,比如到达哪个位置或是哪个区间;也可以是相对的,比如A和B之间的距离会变大还是变小。只有给出可预测的结论,文章的结构才是完整的、前后贯通的。事实上,许多上万字的文章只要看看结论部分就能知道注水多少。
上述是我在阅读商业分析报告时的一点感悟,欢迎央行观察的朋友与我进一步交流指教。(本人微信公众号“睿资投资”)
央观荐书
长按并扫描下方二维码,进入购买链接
蚂蚁金服: 科技金融独角兽的崛起
点击以下阅读原文链接进入购买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