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转载自微信公众号:Nico佳一
作者 | 刘佳一
10月21日晚上,我关注多年,停更6年的公众号,突然弹出一条新消息,让我瞬间惊坐起。
女神梁宁带着她的新书《真需求》复出了。我立马下单买了这本书,也几乎是一口气看完,第二周就得知她要来深圳,于是通过得到读书,我邀请她做客《首席访谈》。
11月16日晚上,她就来到了演播厅,第一次正式地在访谈栏目中直播讲述她这几年“退隐”写书的故事。
她是雷军口中的“中关村第一才女”,一堂得到主讲的产品思维课卖了500万份,也成了我的女神
。从产品思维到增长思维,到追她的公众号,她的内容有质感、有深度、有故事,比喻精妙、通俗易懂、金句频出,尤其当你处在某些模糊不可描述的困惑中时,给你一束光。
她讲认知,提到5个层面,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层、精神层,当你识别一个人时,你识别到了哪一层?绝大部分人,只到了角色层,比如ta是个公务员或创业者,而ta的资源、能力,ta内心的渴望与痛苦,一无所知。
无论是在商业合作还是选伴侣上,我们常常都停留在了角色层。
她讲组织,说三流组织,靠共同规则;二流组织,用共同利益;一流组织,看共同信仰;顶级组织,是至情至性。十几人的团队,就是一个家庭,一起服务于老板的战斗力,所有事情都可以有弹性。但几十人到几百人的村庄,要管理资源与规则,要做利益设计,要组织进攻,管理战斗力,不能打就不能活。
她说点线面体,说宏观、中观、微观,她发明很多新词,她的课干货很多。但对比课,我更爱她随意洒脱的公众号。所以内心期待的新书,是互联网江湖争斗,是梦幻现实般的爱恨情仇。没想到的是,
她把故事放进商业逻辑里,打磨了一枚“万能钥匙”。
这枚钥匙叫,《真需求》。
真需求是什么?它是真实看到对方的需求,对于自己的需求也不遮掩。
它是同频共振的默契,是双向奔赴的美好。是自信向往、坦然追逐。
张泉灵用《真需求》的三角模型讲述《再见爱人4》里的婚姻关系;罗振宇评价它是“2024年中国人写得最重要的商业著作”;
俞敏洪说无论是做企业做产品还是做人,都能在《真需求》里找到脑洞大开的建议和方向。
采访她的过程,我脑海里也闪过一个问题,为什么是她成了我的女神。回望喜欢她的时光,是什么击中了我,延续了多年的喜欢与关注?
刚创业的时候,我写过一篇
《为了写好一篇文章,我在心里跟你谈了一场恋爱》
。那个时候的我就是一个文艺女青年,枯燥的理论看不进,即使读了 MBA,也还是个ENFP的快乐小狗,直觉、感性,没有逻辑思维,更没有商业框架,只是为了在项目在客户中获得认可。
但也是这点创业的火苗,让我在看到梁老师作品的时候,打开了一扇窗。原来文青能把商业讲得这么有趣,原来故事在商业思维中更有启发、更好传播。
也似乎应证了《首席访谈》的诞生。从过去调研企业先跟老板聊聊,到记录和传播企业家故事,再到为
君子立言,为时代立传。我们是创业者,也是内容创作者,一面理性,一面感性,一半工具,一半故事。
我们会边爬山边采访陈行甲,一面回忆优秀县委书记的人生上半场,一面探讨月捐的公益模式;我们会走进战略咨询顾问谢伟山的办公室,真实记录他开会、接待、站桩的一天;我们问百果园创始人余惠勇,为什么投资人说你不赚钱、经销商说你不挣钱、消费者说买不起?
我们期望镜头里的嘉宾,坦诚自信;我们期望传播的内容,是企业家的“真性情”。
几乎是一口气读完《真需求》,我感受到那个熟悉的梁老师好像是在山谷里修炼九阴真经多年,带着一身真气重出江湖。
所以,豆瓣评分9.0,1周5万册,3周10万册。我知道,她值得被更多人喜欢。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