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234年蜀汉发起的第五次北伐中,诸葛亮率奇兵穿越险峻的褒斜道,出其不意地夺取了长安至陇西的七寸之地——五丈原,在此同司马懿进行长期对峙,同时一步步蚕食曹魏的陇西之地。
司马懿率领魏军背渭水筑营,魏、蜀两军相持百余日。对峙期间诸葛亮多次挑战,方式很多,不光派兵叫骂,甚至
送女人衣服
想激怒魏军出兵。
魏军将士们见到主将受此奇耻大辱而义愤填膺,纷纷请战,却被司马懿一次又一次的压下来。官兵们对此非常不满,他们想起了以前
毒士贾诩曾经讥笑司马懿“畏蜀如虎”
。实际上,司马懿的压力很大,一是自己的权威问题,二是部队有哗变的危险。
司马懿为何据守不出,高挂免战牌?我认为原因有二,一是
打不过
,二是
不想打
。
打不过
蜀军参加北伐的都是从国内挑选的精兵良将,战斗力很高。魏延破郭淮、王平拒曹爽,这两场都是碰硬的恶战,蜀军均取得大胜。
总览蜀军几次北伐,除去马谡失街亭,纯以战斗结果而论,一直是势如破竹
,第四次北伐时连魏军的大将张颌都丢了性命。
另外蜀汉境内多山,蜀兵擅长山地战,而五丈原南依棋盘山,北临渭河,东西两面为河流冲的深沟,形势险要,
如果魏军去攻击五丈原,地利人和均处劣势,明显胜算很低
。
不想打
司马懿“鹰视狼顾”,曹操在世时就担心他将来会对曹家不利,对他既用且防,并一直不让他掌兵。曹丕看人的眼光明显不如他爹,他和司马懿关系很好。曹丕继位后,司马懿受到重用并顺利插手到了军权。曹丕死后,曹睿更是处处倚重司马懿。
司马懿选择不出战,有很明显的
“养寇自重”
因素。只要蜀汉的军事威胁存在,朝廷就会一直让其掌兵。曹叡去世后,曹芳即位,曹爽掌握了朝堂的实权。因为诸葛亮死后,蜀国不再北伐,朝廷也不再需要司马懿,司马懿很自然的被夺取了军权。
甩锅大法——千里请战
司马懿一不抢占郿县扼守斜谷口;二不出击干扰,坐视蜀军壮大。最后的全部责任肯定在司马懿身上了。但是,深谋远虑的
司马懿接下来一出“千里请战”的好戏,洗脱了自身“畏蜀如虎”的污名,还把这一切责任推到朝廷身上,真可谓是甩锅界的豪杰。
司马懿耍了个阴招,他对将士们说,诸葛亮欺人太甚,我早就想跟他决一死战了,可是皇帝不让我开战呀!这样吧,我现在向皇帝请战,等诏书下来了,我们就出去决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