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自于一个学术氛围浓厚的家庭,由于父母都是生物老师,我从小对科研就耳濡目染。自2008年毕业于山西省晋中市榆次一中后,我于同年保送进入北京大学化学与分子工程学院就读本科。巧合的是在我一年级时,陈鹏教授从Scripps研究所完成博士后研究回到北大组建独立实验室。听过他的报告后,我对化学生物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如愿进入他的实验室展开独立的本科生研究。
我本科期间的工作主要集中于蛋白质工程和小分子生物探针的构建。我的第一个项目便是尝试构建可以特异性检测生物体内有机过氧化物的蛋白质探针。通过对不同蛋白质的设计与组装,我成功地构建了具有高灵敏度与特异性的生物探针OHSer,这一工作在我二年级结束时发表于美国化学会会志(JACS)上。
此后我还对这一探针进行了一系列后续研究,并参与了在北大定量生物学中心欧阳颀院士指导下的基因机器研究小队(iGEM Peking Team)的科研项目,通过与队员们的合作完成了对一组重金属离子检测与净化的生物模块的构建。我们带这一项目参与了2010年的基因机器竞赛(iGEM,合成生物学领域最大的世界性竞赛),并获取了世界第二名与最佳环境类项目两项殊荣。
自2012年于北京大学毕业后,我获得了美国芝加哥大学的全奖录取,来到芝大化学系何川教授课题组攻读博士学位。我在博士期间继续之前在化学与生命科学交叉领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核酸上不同种类化学修饰的分布与功能的研究。我的研究包含了对DNA上胞嘧啶的甲基化修饰和对RNA上腺嘌呤的甲基化修饰两个主要部分。在DNA领域,我与实验室同事合作完成了第一个单碱基精度测量全基因组水平5-醛基化和5-羧基化胞嘧啶的测序方法的构建。
在RNA领域,我集中于对m
6
A结合蛋白及其对应生物学功能的研究。通过多项合作我们得以揭示了m
6
A在不同生物系统中多样的重要功能,包括在人类细胞中促进mRNA翻译,在斑马鱼的发育过程中促进母体-合子过渡,以及调控多种癌症的形成和病毒的感染过程。
这些工作极大地拓展了人们对m
6
A生物学功能的认识,引发了一波对RNA修饰表观遗传学领域的关注与研究热潮。我也得以用充实的博士研究论文与2017年8月完成了论文答辩,获得了博士学位。之后,我于11月来到了斯坦福大学,在Alice Ting与骆立群教授领导的两个实验室联合开展博士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