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军武大本营
军武大本营,以敏锐视角剖析当代社会。我们拒绝以“震惊”“吓尿”等轻佻字眼忽悠众人,输出高价值内容。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PChouse家居APP  ·  被crush一万遍的绝美中古风,这电影感我真 ... ·  昨天  
PChouse家居APP  ·  白墙+原木,法式自热风美到我不敢认! ·  3 天前  
清单  ·  可以不用,但必须要有的人生物品 ·  4 天前  
51好读  ›  专栏  ›  军武大本营

中国人利用“屎”比欧洲先进一千年!曾有人垄断北京的铲屎权,买了100套房

军武大本营  · 公众号  ·  · 2020-12-27 13:38

正文

全北京城的屎曾被一个人垄断了

今天来聊聊“屎”。

都知道,中国自古以来是一个农耕文明发源地,种地是最最最重要的事情,因为能不能种好地,就意味着今年能不能吃饱肚子,这可是人生大事。

在同样面积的土地,古代中国往往种出的粮食要比欧洲收成更好,这里面有一项关键技术,那就是如何使用“屎”。

中国人在利用“屎”这方面要比欧洲先进一千年,甚至产生了垄断行业,由黑社会来霸占城市中“屎”的使用权。


在古代,人们最早是依靠“刀耕火种”来种地,就是砍倒一片树木烧成灰焚烧产生的富含营养的草木灰能使土壤肥沃,土壤的肥力能暂时得以提升。但这种方式只能维持几年,便需要更换下一块土地。

但这种耕作方式是一种断子绝孙的的农业技术。森林被砍光烧光了怎么办?不仅破坏环境,而且不可持续。

▲亚马逊雨林至今仍然有刀耕火种式种植

但不知道是谁第一次发现,原来屎拉在田里,可以让土地更肥沃,种出的庄家更好。这可以说是一个改变人类文明的大发现。

“庄稼一枝花,全靠粪当家”的老俗话可不只是说着玩的。

这一项发现,可以说堪比发现“金坷垃”,“用了金坷垃,亩产一千八”。

中国人最早使用“屎”种田的记载,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前的商朝。我们古代的文献中把肥料叫作粪,施肥叫粪田,殷墟的甲骨文中就己有了“粪田”二字。

成书于西汉的我国最早的农书《汜胜之书》还记载 :“汤有旱灾,伊尹作为区田,教民粪种,负水浇稼。区田以粪气为美,非必良田也。”

▲古人挑大粪种田

先秦的荀子说过:“多粪肥田,是农夫众庶之事也。”韩非子也说:“积力于田畴,必且粪灌”……如此这般,我们古代关于利用人畜粪便提高粮食产量的记载实在是不胜枚举,在此就不详表了。

欧洲啥时候才知道用便便去种地的?法国和德国到了十一世纪、英国到了十三世纪才开始知道用肥,我国要比西方早一千余年。

用粪肥田和不用粪肥田的差距有多大?

据罗马时代的《克洛米拉农书》记载,当时罗马人的种地的收货量是播种量的4~5倍,十三世纪英国的《亨利农书》记载为3倍;而从我们古代四大农书之一的《齐民要术》来看,我们的祖先在公元六世纪时粟的收获量为播种量的24~200倍,麦类则是44~200倍。


也就是说,同样种下一斤的种子,古代欧洲人只能收获四五斤粮食,而中国人能收获几十甚至两百斤的粮食。

当然了,也不是说欧洲人种田完全不用屎,他们其实也用,从罗马时期他们就已经在收集屎当做肥料,但效果没有中国明显,因为他们在使用上少了一个环节:“发酵”。

拉出来的屎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发酵,成为熟肥,才能铺进地里。如果屎未发酵直接放在地里,效果会大打折扣,反而可能会烧死庄稼。

▲屎不能直接拉到地里使用
而是需要发酵成熟肥才行

尝到了屎带来的甜头,祖宗们也就学会了不遗余力的去收集这些宝贝,甚至于还形成了产业,甚至于还有人通过收集粪便创业成功,实现了阶层跃迁。

你看农村的粪便还好收集,毕竟有厕所、猪圈牛棚等收集场所,收集完了就直接撒到了自家地里,但是城市就不行了。

怎么办? 掏粪工这个工作就适时地出现了。


其实早在先秦时期,我们的祖先就特重视城市的环境卫生,商周出土的青铜器上,已有打扫卫生的图案了,说明那时就已有人负责处理城市垃圾了。据《周礼》记载,负责城市环境卫生的管理机构是“条狼氏”,这也是最早的专门清除垃圾的机构。

而且周代的厕所不仅设在人们居住之处,在活动场所也设有,被称为“路侧”,其实就是公厕。到了汉代,都市中已普遍设有公厕,称为“都厕”。公厕的普遍设置,有效地改善了城市环境,防止了传染病的流行。

等到了盛唐,城市已具极大规模,长安城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居住人口已达百万之众,每日产生的粪便数量极为可观。


唐代对于粪便垃圾的管理十分严格,《唐律疏议》载:“其穿垣出秽污者,杖六十;出水者,勿论。主司不禁,与同罪。”意思就是,只泼水没事,但若是朝街上泼屎泼尿扔垃圾,就得挨六十大板,有关部门如果没有履行职责,也同样会获罪。

不过仅仅依靠行政管理,对于长安这样的大城市显然是不够的,于是在唐代出现了以清理垃圾、粪便为职业的人。《朝野佥载》记载,“长安富民罗会,以剔粪为业。”《太平广记》载,“河东人裴明礼,善于理业,收人间所弃物,积而鬻之,以此家产巨万。”


这些人不仅清理了垃圾粪便,改善了城市环境,也通过买卖粪便,积累了巨万家资。粪便卖给谁?当然是种地的农民。

乾隆末年,英国派出马戛尔尼使团来到中国访问,斯丹东爵士在其所撰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中写道:“中国人非常注意积肥。大批无力做其他劳动的老人、妇女和小孩,身后背一个筐,手里拿一个木耙,到街上、公路上和河岸两边,到处寻找可以做肥料的废物……

“除了家禽粪而外,中国人最重视人的尿粪……中国人把这种粪便积起来,里面掺进坚硬壤土做成块,在太阳下晒干。 这种粪块可以作为商品卖给农民”; 同时,农民“在田地里或公路道边安放一些大缸,埋在地里,供来往行人大小便。”

马戛尔尼使团随团画家笔下拾粪的孩子

随着城市里的粪便产业发展地越发成熟。由于有利可图,城市里的掏粪工行业里甚至还出现了带有垄断性质的“粪霸”。

看过电影《新上海滩》的人应该对这样的一幕记忆深刻——刘德华扮演的丁力意气风发地挥了挥手,对他的小兄弟说: “以后全上海的屎都是我们倒,那就大妙了! ”小兄弟兴奋地吼道: “发财了!”


能倒全上海的屎的丁力,实在是一个超级粪霸,而且是有原型的。二十世纪初,上海形成了一个由各路粪霸控制的庞大的“粪产业链”。

苏北帮、苏州帮、江南帮等各路帮派为了抢“粪”,竞争是相当激烈。到了上世纪30年代,出现了法租界的粪霸“马鸿记”和虹口闸北的粪霸王荣康相对峙的局面。

▲为了抢“倒屎权”,帮派展开厮杀

而在北京,最出名的粪霸当属于德顺。这哥们儿地痞流氓出身,凭借着欺行霸市的手段,吞并了不少实力弱小的“粪道主”(粪道,特定的掏粪道路和区域),最后掌管20多个粪道,成为全北京最大的粪霸,并创下了一份偌大的家业。鼎盛时期,他在北京城拥有100多套房产和1550亩土地。


不过这家伙在新中国成立后,还敢带着一帮“粪霸”在北京城里横行霸道,公然与北京市政府出台的各种改善卫生的措施作对。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1951年11月3日,北京市政府发布《关于改革粪道制度的布告》,宣布“废除封建的粪道占有制度,一切粪道厕所都归卫生局管理”。12月,于德顺等一帮“粪霸”就被公开处决了。


不过,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改善粪便处理行业,比如大力建设公厕、改建冲水厕所,推广使用真空吸粪车等,但这个过程并不是说一蹴而就的,因此掏粪工这个职业也并没有马上消失。

比如著名的全国劳动模范时传祥,就是一名淘粪工人,掏了一辈子的粪,还获得了社会的广大认可。


计划经济时代,除了有粮票、肉票等大家都知道的票,其实还有粪票。当时的农民,可以凭借粪票进城拉粪。


不过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掏粪工最终还是消失了。比如北京是在2000年才最终结束的人工清运粪便的历史。
港媒拍到的这张照片曾轰动一时.

2

说了这么多中国人“热爱”便便的历史,很多人也许会好奇,为啥便便对欧洲人来说就没有那么大的吸引力?

一个原因是,欧洲人的不像中国一样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他们的农业形式多以农牧混合为主,但是因为他们没有掌握屎的发酵。只能 在放牧的同时,让牲畜留在土地上的粪便就成了肥料,虽然效果比熟肥差点,但还有肉 奶作为粮食的补充。

而且,自从日耳曼蛮子把西罗马帝国灭了之后,欧洲就进入了中世纪的黑暗时代。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文明的发展有时并非与时俱进,反而有可能出现停滞甚至倒退。

比如罗马时代的排水道、冲水厕所等卫生设施就消失了。这也就导致中世纪欧洲的城市简直就不是人住的地方,遍地是屎。

公共卫生基本等于零,臭气熏天是日常生活的基本气味。虽然走在路上被尿罐淋头的风险,在罗马城市就已有了,但到了中世纪,这种现象更加突出了,走在欧洲的大街上,仍然需要提防从天而降的大便——因为大家都习惯于把屎尿直接扔出窗户。

▲图片来源:纪录片《肮脏的城市》

因此走在中世纪欧洲的大街上,跟走进了屎坑一样一样的——地上一层粘稠的屎尿,天上飞着屎尿。高跟鞋为啥是巴黎人发明的?是为了防止地上的屎尿弄脏袜子和裤子。欧洲人为啥都喜欢带着宽檐帽?为了防止被泼一脸屎尿。

相信各位不是单身狗的读者都知道这么一项“绅士”礼仪:男女并肩走在路上的时候,男的走外侧,女的走内侧。按照现在的说法是因为外侧相对来说不安全,容易被汽车撞到,男士走外侧是为了保护女士,然而在古代欧洲,主要是为了不让女士踩到或被泼到从天而降的屎尿……






请到「今天看啥」查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