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栏名称: 南方周末
在这里,读懂中国!infzm.com
目录
相关文章推荐
央视新闻  ·  祝月亮是月亮,祝你是你,祝我们都发光 ·  5 天前  
中国新闻网  ·  团体标准出台!草本白酒究竟什么来头? ·  5 天前  
人民日报  ·  DNA结果确认,就是她!在杭州! ·  6 天前  
新华社  ·  夜读|做到这三点,遇见更好的自己 ·  1 周前  
新华社  ·  10051公里!四川高速公路总里程刷新 ·  1 周前  
51好读  ›  专栏  ›  南方周末

鲍勃·迪伦为什么不吸毒?

南方周末  · 公众号  · 社会  · 2016-10-13 21:11

正文


2016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鲍勃·迪伦


“我走进另一间房,这间房子没有窗,只有一扇漆过的门——简直就是个从地板到房顶都是书的黑暗的大洞穴。我拧开灯。这地方太强有力地把文学呈现在你面前。”“它们让整个房间都有力地震动起来,让人晕眩。”修昔底德,塔西佗,奥维德,果戈理,巴尔扎克,雨果,狄更斯,马基雅维里,但丁,卢梭,拜伦,爱伦·坡,普希金,福克纳……


这是鲍勃·迪伦在自传《像一块滚石》里对自己书房的描述。在不唱歌的时候,他花很多时间呆在这里,接受一个和外面世界完全不同的教育。这个大学一年级就辍学的人,本来和精英文化沾不上边的。但是,凭借自己的歌词和诗歌,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整日沉浸在伟大作家和作品之中,似乎和我们通常所理解的“60年代”,和反叛、反体制,打破一切规则的青年亚文化和流行音乐文化距离很远。这里充斥的不是滥交、毒品、游荡、夜店……有的是严肃的读书、思考、创作、经年累月的巡回演唱。他也很幸运,有那么多的音乐传统可以学习、模仿、超越:民谣、乡村音乐、布鲁斯、爵士、摇滚。他找到了自己的独有的表达方式。虽然直到现在,还有人说:看这个破锣嗓子。


2009年5月,老迪伦有两件值得庆祝的事情:68岁生日,以及在时隔38年之后,新专辑《一起经历生活》(Together Through Life)登上了英国专辑榜冠军。这个纪录,在一两代人里,应该不会有人能打破了。


“毫无疑问,鲍勃·迪伦是我们最伟大的文化符号。就像50年前一样,他的声音和音乐依然是那么有力。迪伦依旧维系着时代精神,新一代的年轻人依旧视他为偶像和不老的音乐传奇。”他是一个精神符号,代表着一代人在一个失去根基的时代里,对时代精神的追寻、怀疑、颠覆和再确认。就像那首《答案在风中飘荡》,早已超出了最初的反战意味,而变成一个能唤起普遍共鸣的声音。当然,很多人也都同意,迪伦和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关系并不深。


奇迹这个词,有时候会代表人类理解力的无能,抑或不能理解某些事物,只好将之归因于人力不能把握的神秘领域。其实,了解到鲍勃·迪伦在聚光灯背后所付出的那些努力和汗水,我们或许就能明白这个不老的音乐传奇。


音乐和毒品,一直都是个剪不断理还乱的话题。


很多人作为一个流行歌手,当然是不能和鲍勃·迪伦相比的,我无意于做高下之分,更多的是想说中国音乐的现状。我们是否真的在鼓励真正的原创和独立精神?大众决定了一切,而媒体也不做独立思考,他们涉及到娱乐的范畴,依然是肤浅的,甚至是扭曲的。而流行歌手们呢?你是否能指出他们的空虚所在?不只是自我修为的问题,还有社会的问题,我们所呼吁的人文教育,十几年来,仅仅是一个空洞的口号。我们每个人的心里空空荡荡。可能,在明星们成名的背后,更多的不是充实,而是空虚和厌倦。所以需要精神抚慰,需要毒品的刺激。


为什么迪伦不需要更多的刺激?是因为他有一个惊人的个人图书馆吗?是因为他有着对这个社会真正的感受力,从来不曾抗议诗人的敏感吗?也许这真的就是部分的答案。而且,基于各种原因,内地还没有形成一条合理通畅的音乐审美路径,现在的这条路径,充斥着断裂、岔道、陷阱、高音喇叭和传送带,真正做创作的人是被忽视和埋没的。媒体偶尔提及的几个音乐人,只是基于来自某类社会话语的需求。真正的音乐是无比寂寞的。而这样的寂寞,是不为人知的,在当下中国的情境之下,甚至是不能被体恤的。


所以,我们没有像鲍勃·迪伦这样,可以几十年如一日地唱歌、巡演、出唱片的音乐家,更别提唱的全是歌颂自我和悲观主义之歌。当今市面上,没有年过50依旧没消失、没混没赖、没怨没哀,依旧浑身是劲、真诚歌唱的华语老歌手。一个都没有。

(本文发表于2009年《南方周末》,原文有删节)